李夢珍, 張 斌,, 郁崇文,
(1. 東華大學 紡織學院, 上海 201620; 2. 東華大學 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上海 201620)
苧麻具有較好的吸濕透氣性和天然抑菌性能,適宜開發(fā)夏季服用面料[1-2]。脫膠后的苧麻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是由β-1, 4-糖苷鍵連接六元吡喃環(huán)形成的大分子高聚物[3],在分子鏈內和鏈間分布有大量氫鍵,使分子鏈緊密排列而呈現(xiàn)高度有序的規(guī)整性[4],導致纖維結晶度大,取向度高,纖維剛硬而柔軟性差,受力時不易彎曲扭轉,織物穿著刺癢,在生產高端面料上受到限制[5]。傳統(tǒng)工業(yè)中常使用濃堿或液氨對苧麻進行溶脹處理[6-7],改善其柔軟性能。此外,研究人員先后采用離子液體[8]、N-甲基嗎啉-N-氧化物(NMMO)[9]、二甲基亞砜(DMSO)[10]和N, N-二甲基乙酰胺(DMAC)[11]等試劑對苧麻纖維進行處理,雖然有一定的柔軟效果,但存在纖維強力受損過大和試劑成本較高、使用量過大等問題。
N-甲基吡咯烷酮(NMP)是一種強極性溶劑,與帶有強極性基團的NMMO、DMSO和DMAC等試劑分子類似,NMP分子中帶有良好的氫鍵受體——吡咯烷酮環(huán),環(huán)上的氮、氧原子均帶有孤對電子,能與羥基形成氫鍵,拆散纖維素內原有氫鍵,從而降低纖維素結晶度[4]。Hiroyuki等[12]在LiCl/NMP體系中加入微晶纖維素、苧麻粉等,然后加入1, 2, 3, 4-丁烷四羧酸(BTCA)及催化劑對纖維素進行交聯(lián)及接枝,該溶劑體系破壞了纖維素的結晶結構,進而增加了反應可及性。此外,鄭虹等[13]發(fā)現(xiàn),當NMP單獨作用時,可溶脹纖維素而不能將其溶解。岳軍等[4]發(fā)現(xiàn),堿化后的纖維素在極性溶劑NMP作用下,纖維素的氫鍵可進一步被削弱。苧麻纖維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NMP對苧麻纖維是否具有較好的降晶效果,至今相關研究甚少。為此,本文使用NMP作為溶脹劑對苧麻纖維進行處理,探究不同處理因素對苧麻纖維處理效果的影響。
配制不同質量分數(shù)的NMP溶液,定量稱取苧麻精干麻,升溫至指定溫度,按照浴比為1∶20將纖維放入溶液中,恒溫處理一段時間后取出水洗,經烘箱于105 ℃干燥2~3 h。最后置于相對濕度為(65±2)%、 溫度為(20±1) ℃的恒溫恒濕室中平衡回潮48 h,備用。
1.3.1纖維線密度測試
依據(jù)GB/T 5884—1986《苧麻纖維支數(shù)試驗方法》,采用切斷稱重法測試苧麻纖維的線密度。將梳理整齊的纖維用Y171B型中段切斷器定長切斷,在JN-B型精密扭力天平上稱量并計數(shù),按下式計算苧麻纖維的線密度:
式中:Nt為纖維線密度,tex;m為束纖維質量,g;l為束纖維長度,m;n為束纖維中纖維根數(shù)。
1.3.2纖維強伸性能測試
依據(jù)GB/T 5886—1986《苧麻單纖維斷裂強度試驗方法》,采用XQ-1型單纖強力儀測試苧麻纖維的強伸性能,包括斷裂強度和斷裂伸長率。
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終末期腎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主要致病原因為血鈣、血磷含量升高導致甲狀旁腺素大量分泌,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甲狀旁腺激素的過快增長及甲狀旁腺增生[1-3]。本研究旨在探討甲狀旁腺切除術聯(lián)合西那卡塞治療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3.3纖維柔軟性能測試
根據(jù)文獻[14]采用Y331+型單紗捻度儀測試單纖維的柔軟度,纖維在捻度儀上加捻至斷裂的圈數(shù)為斷裂回轉數(shù),以斷裂回轉數(shù)表征纖維的柔軟性能。
1.3.4結晶結構表征
將試樣剪成粉末,采用D/Max-2550 PC型X射線衍射儀進行測試。測試參數(shù)為:銅靶,電壓 40 kV,電流200 mA,2θ為10°~40°。
1.3.5化學結構表征
將試樣置于Nicolet 5700型紅外光譜儀上采用衰減全反射法測試纖維的化學結構。調試參數(shù)為:波數(shù)范圍 4 000~500 cm-1,分辨率0.09 cm-1,波數(shù)精度±0.01 cm-1。
1.3.6表觀形貌觀察
將試樣黏在電鏡臺上,對其噴金處理后采用 TM 3000 型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纖維的表觀形貌,加速電壓為15 kV。
將苧麻于溫度為90 ℃的NMP溶液中處理 40 min,研究NMP質量分數(shù)對纖維強伸性能及柔軟性能的影響,結果如圖1所示。可知,當NMP質量分數(shù)增加時,苧麻纖維的斷裂伸長率隨之增加,斷裂強度隨之降低。NMP質量分數(shù)增大,則進入苧麻纖維內部的NMP分子相應增多,對苧麻大分子鏈間氫鍵的破壞也愈加劇烈,苧麻分子間作用力減弱,拉伸時所受滑移阻力變小,因此,斷裂強度降低,而斷裂伸長率增加。

圖1 NMP質量分數(shù)對苧麻纖維強伸性能和柔軟性能的影響Fig.1 Effect of NMP mass fraction on tensile properties(a)and softness (b) of ramie fiber
由圖1還可知,當NMP質量分數(shù)增加時,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先增加后降低。溶脹過程中,NMP分子破壞了苧麻分子鏈中原有氫鍵,使其柔順性增加。隨著進入苧麻纖維中NMP分子數(shù)持續(xù)增加,苧麻分子鏈的線性完整性和剛性被破壞,強力受損,斷裂回轉數(shù)也隨之降低。以斷裂回轉數(shù)和伸長率為評價指標,兼顧其強度,NMP質量分數(shù)為15%時,苧麻纖維綜合性能較佳,此時,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為 472圈,斷裂強度為6.88 cN/dtex,斷裂伸長率為3.35%,斷裂回轉數(shù)和斷裂伸長率較處理前分別增加了69.78%和17.54%。
將苧麻于溫度為90 ℃,質量分數(shù)為20%的NMP溶液中處理40~120 min,研究處理時間對苧麻纖維強伸性能及柔軟性能的影響,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當處理時間增加時,苧麻纖維的斷裂伸長率隨之增加,斷裂強度隨之降低。延長處理時間,NMP分子從苧麻纖維表面漸漸滲透到大分子內,鏈間氫鍵被逐步破壞,晶格被溶脹,無序區(qū)增加,苧麻分子鏈間束縛減弱,受拉伸時鏈間滑移變大,纖維延展性增加,抵抗外力形變能力弱化,從而強度降低。
由圖2還可知,隨著處理時間不斷延長,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先增加后減少。處理時間從 40 min 增加到 60 min 時,NMP極性分子進入苧麻纖維長鏈大分子間隙,破壞苧麻分子間的氫鍵,苧麻分子鏈的剛性被削弱,柔軟性增強。繼續(xù)增加處理時間,溶脹作用加劇,苧麻纖維損傷增大,因此,斷裂回轉數(shù)逐漸降低。以斷裂回轉數(shù)和伸長率為評價指標,同時考慮斷裂強度,處理時間為60 min時,苧麻纖維的綜合性能相對較佳,此時,斷裂回轉數(shù)為470圈,斷裂強度為6.70 cN/dtex,斷裂伸長率為3.71%,斷裂回轉數(shù)和斷裂伸長率較處理前分別增加了69.06%和31.23%。

圖2 處理時間對苧麻纖維強伸性能和柔軟性能的影響Fig.2 Effect of treatment time on tensile properties (a) and softness(b) of ramie fiber
將苧麻于不同溫度條件下,用質量分數(shù)20%的NMP溶液處理40 min, 研究處理溫度對纖維強伸性能及柔軟性能的影響,結果如圖3所示。可知,當處理溫度升高時,苧麻纖維的斷裂伸長率隨之增加,斷裂強度隨之降低。升溫時,NMP分子熱運動加劇,同時其進出苧麻大分子的速率加快。長鏈大分子間的氫鍵遭受破壞,晶區(qū)消減,苧麻分子鏈間的作用力減弱,滑移阻力降低,導致苧麻纖維的強度降低,伸長率增加。

圖3 處理溫度對苧麻纖維強伸性能和柔軟性能的影響Fig.3 Effect of treatment temperature on tensile properties(a) and softness(b) of ramie fiber
由圖3還可知,隨著處理溫度逐漸升高,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先增加后保持穩(wěn)定。從60 ℃升至80 ℃,隨溫度升高,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增加。升高溫度,NMP分子在溶液和苧麻纖維中的運動程度加劇,進入纖維長鏈中破壞長鏈大分子間的氫鍵,使晶區(qū)消減,因此,苧麻纖維耐彎折扭轉能力降低,柔軟度增加。80 ℃后繼續(xù)升溫,則對斷裂回轉數(shù)的影響較小。這是由于可被破壞的氫鍵不再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致使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變化不再明顯。以斷裂回轉數(shù)和斷裂伸長率為評價指標,考慮必要的纖維強度,認為溫度為80 ℃時,苧麻纖維的綜合性能相對較佳。此時,斷裂回轉數(shù)為445圈,斷裂強度為7.01 cN/dtex,斷裂伸長率為3.36%,斷裂回轉數(shù)和斷裂伸長率較處理前分別增加了60.07%和17.89%。
綜合考慮不同因素對苧麻纖維強伸性能和柔軟性能的影響,NMP處理苧麻纖維的較佳工藝條件為:NMP質量分數(shù)15%,處理時間60 min,處理溫度80 ℃。
圖4示出較佳工藝處理前后苧麻纖維的X射線衍射圖。

圖4 處理前后苧麻纖維的X射線衍射圖Fig.4 X-ray diffraction spectra of ramie fibe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由圖4可知,處理前后的苧麻纖維衍射峰沒有明顯變化。通常15°和23°處為I型纖維素和II型纖維素的特征峰,圖4中2條曲線在2θ為15°和23°處均有明顯特征峰,表明處理后纖維中沒有生成新的晶型。經Jade 6.0軟件對圖譜分析計算,得到處理前后纖維的結晶度分別為80.37%和70.19%,可見處理后纖維的結晶度下降了12.67%,表明苧麻纖維內晶區(qū)消減。
圖5示出經較佳工藝處理前后苧麻纖維的紅外光譜圖。可知,處理前后苧麻纖維的紅外光譜圖幾乎完全相同,均有明顯的纖維素I型特征譜帶。在纖維素圖譜中,3 336、3 332 cm-1處為—OH伸縮振動峰,2 898、2 896 cm-1處為飽和C—H的伸縮振動峰,1 428、1 426 cm-1處為C—H的面內彎曲振動峰,1 186、1 184 cm-1處為C—O的伸縮振動峰。處理前后纖維的特征峰大致相同,表明NMP處理并未改變苧麻纖維的化學基團。

圖5 處理前后苧麻纖維的紅外光譜圖Fig.5 Infrared spectrum of ramie fibe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圖6示出經較佳工藝處理前后苧麻纖維的表觀形貌。

圖6 處理前后苧麻纖維的掃描電鏡照片(×1 500)Fig.6 SEM images of ramie fibers before(a) and after(b) treatment(×1 500)
由圖6可知,處理后的苧麻纖維表觀形態(tài)發(fā)生了較明顯的變化,處理前纖維表面有明顯麻節(jié),并且縱向有天然溝壑,經溶脹處理后,苧麻纖維的表面變得粗糙,麻節(jié)被弱化,原有的豎紋沿縱向延伸形成劈裂,因此,對纖維進行柔軟處理時,應盡可能減少纖維劈裂損傷。
1) 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對苧麻纖維進行柔軟處理,當NMP質量分數(shù)增加,處理時間延長或處理溫度升高時,苧麻纖維的斷裂伸長率隨之增加,而斷裂強度隨之降低。當NMP質量分數(shù)增加或處理時間延長,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先增加后減小。當處理溫度升高,苧麻纖維的斷裂回轉數(shù)先增加后保持穩(wěn)定。
2) 通過實驗得出較佳處理工藝參數(shù):NMP質量分數(shù)為15%,處理時間為60 min,處理溫度為 80 ℃。經該工藝處理后,苧麻纖維結晶度降低了12.67%;處理過程沒有改變苧麻纖維的化學基團;處理后苧麻纖維表面麻節(jié)弱化,縱向形成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