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買吾拉尼 李翔 米娜瓦爾 王立杰 張曼
【摘 要】 目的:了解烏魯木齊市丙肝病例診斷和報告的質量,發現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規范丙肝病例報告程序和提高報告數據質量提供依據。方法: 隨機抽取網絡直報系統中丙肝病例報告較多的3家省、市級醫院,對其2017年全年的丙肝病例報告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結果:問卷調查顯示醫務人員的丙肝診斷掌握率46.05%(35/76),3家醫療機構丙肝的漏報率29.64%,誤報率13.40%,省級醫院均高于市級醫院,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診斷錯誤分類率34.05%,市級醫院高于省級醫院,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肝病例報告數據存在較嚴重的漏報、誤報、錯誤分類問題,應對醫務人員加強丙肝診斷標準的培訓,提高病例報告數據質量,為丙肝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漏報率;誤診率;病例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12.6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005-01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是我國乙類報告傳染病,感染丙肝病毒(HCV)后其臨床癥狀往往不明顯,但隨著病程的進展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1],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2004年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將丙肝納入該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近年來網絡直報系統中丙肝報告病例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3],烏魯木齊市丙肝的病例報告數也和全國一致呈較快增長,部分區甚至出現了丙肝病例的集中報告。為了解本市丙型肝炎網絡直報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和規范病例報告管理工作,2018年初通過抽樣對烏魯木齊市丙肝網絡直報質量進行調查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以2017年烏魯木齊市省級、市級醫療機構進行抽樣,選取網絡直報系統中丙肝病例報告數較多的1家自治區級轉診終點醫院(簡稱省級醫院)和2家市級醫院為研究對象。因門診就診者的病例資料不完全難以核查,本次調查的丙肝病例僅為因丙肝或其他疾病住院治療的病例。對3家醫院2017年全年網絡直報系統中上報的丙肝病例進行核查,共核查病例702份。為了解臨床醫生診斷報告標準及上報流程掌握情況,抽樣調查醫務人員開展問卷調查。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①從網絡直報系統中下載2017年1-12月抽查醫院報告的丙肝病例數據;②從醫院檢驗科收集2017年HCV抗體陽性和HCV RNA陽性的檢測信息;③ 從病案室收集上述兩種方式涉及的住院病例的病例資料。④問卷調查:市級醫院每單位完成20份,省級最終轉診醫療機構每單位完成30份。
1.2.2 數據核查: 將病例資料中丙肝相關的流行病史、臨床表現、肝功檢查、組織病理檢查、影像檢查、治療等丙肝診療的相關內容,錄入到自己設計的丙肝病例信息核查表中,最后參照WS 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重新判斷該病例的分類(診斷分類及急慢性分類),將其結果與網絡報告分類進行比較,計算丙肝誤診率、漏診率和丙肝報告病例的分類正確率,計算公式公式如下:丙肝誤診率=非丙肝病例中被誤診為丙肝病例的人數/所有被診斷人數×100%;報告病例的分類正確率=報告病例中分類正確的病例數×100%。
1.2.3 丙肝病例診斷與分類 參照WS 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4]:(1)診斷分類,包括: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2)急慢性分類,只有血清HCV RNA陽性者才可以繼續區分急慢性分類,包括急性丙肝病例和慢性丙肝病例。
1.2.4 統計分析: 以Epidata Data3.0建立數據庫,錄入核查表,并通過姓名、年齡、身份證號進行匹配,將核查表數據庫與網絡直報系統數據庫連接,計算出漏報率、誤報率。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構成比或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了3家醫療機構,均為三級甲等醫院,其中??漆t院1家(兒童醫院),綜合性醫院2家,2家具有HCV- RNA檢測能力并開展檢測業務,1家專科醫院未開展HCV-RNA檢測項目(進行轉診)。對醫務人員丙肝診斷能力的評估表明,丙肝的診斷標準掌握率46.05%(35/76)。
2.2 丙肝病例報告質量
2.2.1 丙肝病例的漏報情況 通過實驗室調查3家醫院共有抗-HCV陽性病例1282例,未網報的380例,漏報率29.64%,其中省級醫院漏報率為36.56%(306/837),市級醫院漏報率為16.62% (74/445) ,漏報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 = 55.33,P <0.05)。
2.2.2 丙肝病例的誤報情況 共核查702例丙肝病例,其中84例抗-HCV陽性,HCV-RNA陰性被誤判為丙肝病例上報,10例抗-HCV陰性誤報為丙肝病例,誤報率達13.40%。不同級別醫院丙肝病例誤報情況來看,省級醫院誤報率15.73%(70/445),市級醫院誤報率9.33%(24/2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5.74,P<0.05)。
2.2.3 丙肝病例的診斷分類情況 排除誤診的病例,其余的608份病例中,報告臨床診斷病例420例,其中124例HCV-RNA陽性應報為實驗室確診病例,報告錯誤率29.52%(124/420);報告的實驗室確診病例188例,其中83例未開展HCV-RNA檢測,應結合臨床表現等判斷是否是臨床診斷病例,報告錯誤率達44.15%(83/188)。不同級別的醫院丙肝診斷分類上,臨床診斷上省級醫院錯誤率26.64%(77/289),市級醫院錯誤率35.87%(47/13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3.69,P>0.05);實驗室確診病例上省級醫院錯誤率18.60%(16/86),市級醫院錯誤率65.68%(67/1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1.95,P<0.05)。
3 討論
丙肝屬于法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一般由首診醫生負責填寫丙肝的傳染病報告卡,再由醫院內負責傳染病報告的醫務人員收集并錄入網絡直報系統,2008年衛生部發布的《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4]作為丙肝診斷、報告的行業標準。丙肝的診斷除抗-HCV陽性外,HCV RNA陽性作為實驗室確證的金標準,如果只有抗-HCV陽性一個指標,要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肝功檢查、組織病理檢查、影像檢查等作出臨床診斷。本次調查發現,丙肝的網絡直報數據存在較多的問題,丙肝網絡報告數據質量總體偏低。
本次調查顯示,省級、市級均存在一定的漏報現象,總的漏報率為29.64%;明顯高于河南、四川兩省調查的結果[5-6],除了重復報告病例外,考慮一方面是由于多數抗-HCV陽性者是來自門診或體檢中心往往信息資料不全,未進行上報;另一方面,漏報的主要原因是:1)丙肝起病隱匿,多數患者癥狀不明顯[7],癥狀的嚴重程度與肝臟病變的發展不成正比,如果病人只做抗-HCV篩查,未進一步開展HCV RNA檢測,無其他異常表現將很難做出明確的診斷,部分醫生
忽略了這部分丙肝病例的報告,而造成漏報;2)除感染科的醫生外,其他科室的醫生多數對丙肝的診斷標準不了解,從而忽略了丙肝的診斷,導致丙肝病例的漏報。3)省級醫院的漏報率要明顯高于市級醫院,可能是省級醫院患者數量大疾病種類多,醫生工作量大容易疏忽,還有是省級醫院的醫生主觀認為有些病人是基層醫院轉診過來,應該已經報過不用再進行上報等原因造成的。
本次調查發現,丙肝誤報的情況比較突出,其中89.36%的誤診病例是將抗-HCV陽性而HCV RNA陰性病例進行了上報,這部分病例已經是治愈或者自愈的,不應在納入報病范圍;還有6例病例是月齡不足3月的新生兒,單憑抗-HCV陽性不能判斷,需要進行隨訪做出診斷;4.26%是責任心不強將抗-HCV陰性或乙肝報成了丙肝。
醫生的問卷調查均表明,醫生對丙肝診斷報告標準掌握參差不齊,與國內其他地區調查一樣[8-12],總體上對丙型肝炎診斷標準、法定傳染病報告卡填寫及網絡報告的標準等準確掌握度較低。其對診斷標準的判斷正確率僅在50%左右,這種情況是造成丙肝誤診和漏診的主要原因。本次調查臨床醫生對丙肝診斷標準的判斷正確率也只達到了65.96%,與天津市2014年對醫療機構的調查水平基本相同,市級醫院的判斷正確率更低。標準掌握不準確直接導致實際工作中對診斷病例的判斷不正確,從而錯過病人的最佳治療期[13]。
調查發現,丙肝診斷標準在醫療機構中并未統一執行,醫生診斷報告的依據、標準不盡相同,未給予丙肝足夠認識而導致上述錯誤,建議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診療水平和報告水平,通過丙肝的篩查,達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控制丙肝傳播的目的,通過高質量的報病疫情為政府決策和掌握公眾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青,陳園生,王曉軍,等.重慶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病率調查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21):4005-4006,4011.
[2] 秦倩倩,郭巍,王麗艷,等.1997-2011 年中國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6):548-551.
[3] 王宇,高福,楊維中,等. 中國2012 年法定傳染病發病與死亡報告[M]. 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3:188-18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 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5] 陳偉,陳正利,陳益州,河南省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4):2846-2847,2850.
[6] 劉潤友,許軍紅,譚柯,等.2007-2008年四川省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情況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9):1653-1655,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