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然
【摘 要】 目的:旨在探討益氣潤腸治療氣虛腸燥型便秘效果的臨床評價。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70例,將所選患者按照治療措施的差異性分為2組,對于其中35例僅使用芪蓉潤腸口服液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35例使用益氣潤腸湯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2種治療措施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出現便秘癥狀改善的患者共33例(顯效13例,有效20例),治療無效例數2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出現便秘癥狀改善情況的患者共28例(顯效9例,有效19例),治療無效例數7例,對比觀察2組患者治療情況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對照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2例:7例,對比數據后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措施更佳;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便秘間隔時間分別為(4.69±0.16)d、(4.68±0.20)d,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便秘間隔時間分別為(1.05±0.31)d、(3.65±0.49)d,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氣虛腸燥型患者使用益氣潤腸湯治療,在緩解患者便秘癥狀的基礎上,降低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 益氣潤腸湯;氣虛腸燥型;便秘;芪蓉潤腸口服液
【中圖分類號】
R2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087-01
便秘是臨床常見癥狀,與患者飲食、生活習慣、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主要指患者與正常排便次數相比,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排便周期延長或排便周期不長但排出空難,或時欲大便,但艱澀不暢的現象[1]。中醫氣虛腸燥型便秘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結、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細弱等臨床癥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長期治療效果欠佳,會使患者出現痔瘡等許多疾病。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圍繞益氣潤腸湯治療氣虛腸燥型便秘的臨床效果。以下數據是本次研究具體研究詳情。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0例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的病歷資料,將所選患者按照治療措施的差異性分為2組,對于其中35例僅使用芪蓉潤腸口服液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35例使用益氣潤腸湯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患者中男:女=20例:15例,年齡分布在58-76歲之間,平均年齡(63.18±3.16)歲,病程時間為6個月-5年,平均病程時間為(2.31±0.16)年;對照組患者中男:女=18例:17例,年齡分布在55-75歲之間,平均年齡(65.34±3.28)歲,病程時間為6個月-4年,平均病程時間為(2.04±0.21)年。本次研究選擇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時長與臨床表現上均未發現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在采取本次研究前已將詳情告知患者、患者家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均以獲取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中醫診斷標準:均符合2011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關于氣虛腸燥型便秘的診斷標準;舌淡、苔白,神疲氣怯、大便秘結、脈細弱。
入選標準:患者出現便秘癥狀均超過6個月;排便時大便性狀出現改變,出現硬結節狀;排便后出現排不盡感;排便時需要借助手指幫助;排便次數一周時間不超過3次;排便過程中出現直腸肛門阻塞感。
排除標準: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的患者;合并出現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出現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因患有惡性疾病,導致預期壽命未超過1年的患者;因病理性原因或者藥物原因導致的便秘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使用芪蓉潤腸口服液(北京北衛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Z20000034)口服,每次20ml ,每天3次。
1.2.2 觀察組:使用益氣潤腸湯治療,方劑組成為:黃芪30g、白術30g、雞內金20g、大腹皮15g、虎杖15g、枳實10g、當歸10g,如出現臨廁努掙乏力,汗出短氣者,加黨參、五味子;自覺肛門墜脹者,加升麻、柴胡、人參;自覺腹中冷痛者,加木香、干姜;如果患者腹脹明顯,加厚樸;如有口干,加用生地、玄參、麥冬等等;辯證施治、臨癥加減,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用;2組患者均接受為期2周的治療措施。
1.3 觀察指標
按照《中藥新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患者排便次數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且排便時未出現大便干結、排便不暢的臨床表現評為顯效;患者排便次數較入院時出現增多,但仍未恢復至患者正常排便次數,大便性狀出現好轉評為有效;患者經過治療后,排便次數與大便出現改變評為無效。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排便時間間隔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分析使用SPSS22.0軟件工具,排便間隔時間的表示方法為(均值±標準差),數據間比較行秩和檢驗其差異性是否顯著;(N,%)用于對治療有效率的表示,組間比較用卡方驗證其差異性是否顯著。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符合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差異性分析 對2組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措施,2組患者便秘癥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出現便秘癥狀改善的患者共33例(顯效13例,有效20例),治療無效例數2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出現便秘癥狀改善情況的患者共28例(顯效9例,有效19例),治療無效例數7例,對比觀察2組患者治療情況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對照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2例:7例,對比數據后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措施更佳,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間隔時間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便秘間隔時間分別為(4.69±0.16)d、(4.68±0.20)d,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便秘間隔時間分別為(1.05±0.31)d、(3.65±0.49)d,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便秘是常見臨床癥狀,與患者飲食、生活習慣、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尤其是年齡較大患者容易出現便秘,且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出現心腦血管疾病,受到便秘影響,在排便時出現用力不當,容易發生腦血管破裂,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臨床上應當重視便秘患者的治療。臨床針對便秘患者常用治療措施是使用開塞露等治療,治療時僅作用于有大便潴留,但排便不暢的患者,當時使用效果較好,卻無法從源頭上治療便秘。芪蓉潤腸口服液作為一種中藥制劑,治療時具有益氣養陰、健脾滋腎以及潤腸通便的治療效果,可以縮短患者排便時間,促進胃腸蠕動,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藥效較慢,治療效果欠佳。中醫認為患者出現便秘是由于氣虛、血虛、郁熱引起的,治療上應將益氣、通便、潤腸作為主要治療原則。益氣潤腸湯中黃芪具有益氣固表;白術具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雞內金具有健脾、消食、化結、促進胃腸蠕動的功能;虎杖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大腹皮具有下氣寬中、通大小腸的功效;;枳實具有逐宿食、通便閉的治療效果;當歸具有潤腸滑腸的效果。將以上藥物聯合使用具有補氣、健脾、潤腸通便的作用,由于益氣潤腸湯組方合理,藥效溫和,治療過程中不會導致患者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對于合并出現其他原發病的老年患者,與其他藥物合用時不會出現藥物相互間的作用。但從根本上治療便秘主要應當調整患者飲食結構,囑患者多食水果、蔬菜等潤腸通便食物,少食粗糧;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本次研究發現,對2組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措施,2組患者便秘癥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出現便秘癥狀改善的患者共33例(顯效13例,有效20例),治療無效例數2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出現便秘癥狀改善情況的患者共28例(顯效9例,有效19例),治療無效例數7例,對比觀察2組患者治療情況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對照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2例:7例,對比數據后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措施更佳;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便秘間隔時間分別為(4.69±0.16)d、(4.68±0.20)d,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便秘間隔時間分別為(1.05±0.31)d、(3.65±0.49)d,證明對于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使用益氣潤腸湯治療在改善患者便秘癥狀的前提下,縮短患者排便間隔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療效確切。
綜上所述,使用益氣潤腸湯治療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在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前提下,縮短患者排便間隔時間,同時增強了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維斌.穴位貼敷治療脾虛腸燥型慢傳輸型便秘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8,37(12):1359-1362.
[2] 梁文杰,方朝義,沈莉,等.實驗診斷學在現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1,26(2):47-48.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