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
【摘 要】
目的:對急性胃痛采用針灸治療后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總結臨床針灸治療急性胃痛體會。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在我院針灸科就診的62例患者進行研究,采用針灸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觀察治療后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并發癥等指標。結果:62例患者經針灸治療后,胃痛全部得到緩解,60例得到根治,2例患者針灸后聯合中成藥進行調理,胃痛得以根治。且無并發癥產生。結論:采用針灸方法治療急性胃痛患者成效好,副作用小,無并發癥產生,值得臨床加以推廣。
【關鍵詞】 急性胃痛;針灸;臨床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091-01
前言:
胃痛,即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首載于《黃帝內徑》。急性胃痛,是現代中醫急癥研究中根據臨床癥狀而定的病名。歷代中醫文獻雖無急性胃痛的病名,但其中的“胃痛”“心痛”“心下痛”“厥心痛”“胃心痛”等癥狀的描述已囊括了急性胃痛。本研究對急性胃痛采用針灸治療后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總結臨床針灸治療急性胃痛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2例急性胃痛患者均來自我院針灸科門診,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齡17~65歲,平均(38±10)歲;均為急性胃痛發作后24h內就診。中醫辨證屬食滯胃腸型20例,寒邪犯胃型32例,肝胃氣滯型10例。符合西醫“急性胃痙攣”診斷依據[1]。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不同程度增高,大便常規化驗有或無陽性指征。同時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胃脘痛”的診斷標準,排除因急腹癥、胃出血、心絞痛等引發者。
1.2 方法
急性胃痛多由于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所致,表現為上消化道的癥狀及不同程度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后出現體液及電解質的丟失,以青年人多見。治療方法主要為火針點刺至陽穴,毫針選取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3],配穴隨癥加減。另外,急性胃痛屬炎癥型伴發熱者,使用雙側委中、曲澤穴三棱針點刺放血治療,臨床直接取肘、腘靜脈處刺血1次即可。囑患者取坐位,醫者先在“尺胃”穴及其周圍找準條索狀物和壓痛點,用拇指按揉30~120s,同時讓患者行緩慢而深長的腹式呼吸,然后再用0.30mm×40mm毫針直刺到條索狀物或壓痛點上,留針30min。針刺結束后即刻評定療效。常規每周治療2次,1周為1個療程,部分患者治療1次即愈。
2 結果
62例患者經針灸治療后,胃痛全部得到緩解,60例得到根治,2例患者針灸后聯合中成藥進行調理,胃痛得以根治。且無并發癥產生。
3 討論
急性胃痛,臨床上多因感受六淫邪氣,飲食不節或者不潔,情志內傷等導致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常見的急性胃痛的證型包括肝氣犯胃,寒邪客胃,飲食傷胃等實證,病因多責于氣滯、寒凝、食滯等。
寒邪客胃證寒邪客胃證急性胃痛,或因外寒客胃,或因飲食生冷,寒積于中焦,中陽被遏,胃氣郁滯,絡脈拘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九痛敘論》提到“十二經絡外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郁于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素問·氣交變大論》有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則陽氣不化……民病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心痛暴喑,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外感寒邪,內客于胃,耗傷脾胃陽氣,氣機阻滯,脈絡不通,發為胃脘痛。《素問·舉痛論》說“寒邪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飲食生冷,寒邪凝結中焦氣機,脾胃升降失司,導致胃痛暴作。飲食傷胃證《素問·痹痛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靈樞·小針解》曰“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于腸胃”。脾胃司受納、運化腐熟水谷之職,飲食過多,或嗜食辛辣而無度,喜好肥甘厚膩之品,飲酒如漿而不節等,均可導致食物停滯,胃脘部氣機壅塞,不通則痛。
歷代以來,各大醫家提出了胃痛的治療大法。《醫學正傳·胃脘痛》曰“氣在上者涌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醫學真傳·心腹痛》云“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同理,急性胃痛中常見的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3.種證型,總的治療原則也是以“通”為法,和胃止痛。古有“通則不痛”之說,針灸治療急性胃痛,在通的同時,需辨證配合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溫胃散寒等治療以達和胃止痛之功效。如圍絕經期女性情緒暴躁或抑郁者,突發急性胃痛,常常在和胃的同時,配合疏肝理氣之法;青壯年男性因大量飲酒或大量進食刺激性食物導致胃腑受損突發疼痛者,常常配合消食導滯之法;小兒因胃脘部受涼或飲食生冷,突發急性胃痛者,常予溫胃以散寒,和胃以止痛等等。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明代何柏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歷代以來,臨床用藥上有君臣佐使之分,在針灸處方用穴上,同樣有君臣佐使之分。針灸處方中,君穴與臣穴即是處方的主穴,.而佐穴與使穴即是處方中隨證加減的穴位也即是配穴。急性胃痛的基本病機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疏通胃氣是其治療的關鍵。故針灸處方中,應重視腧穴配伍,根據按部配穴(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前
后配穴、左右配穴)及按經配穴(本經配穴、表里經配穴、同名經配穴、子母經配穴、交會經配穴)的原則,選取疏通脾胃氣機的穴位為主穴,辨證選取具有疏肝、化滯、散寒作用的穴位為配穴,主穴與配穴相結合,達到止痛的目的。
急性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飲食生冷,飲食不節,情志不舒引起,其基本病機是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針灸治療急性胃痛,在通的同時,需辨證配合以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溫胃散寒等治療以達和胃止痛之功效。選穴上講究配伍,主穴與配穴相結合,運用合適的治療手段,辨證采取補瀉手法,或艾灸,或配合其他療法,以疏通脾胃氣機,和胃止痛。
參考文獻
[1]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86-178.
[2] 康楠,唐旭東,王鳳云,等.急性胃痛中醫藥診療現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3):800-802.
[3] 曾德斌.辨證論治胃脘痛[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4,28(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