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12-01
1 前言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常出現于絕經后和圍絕經期女性人群中的生殖系統腫瘤,是出現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每年新發病例可達到20萬左右,該疾病造成的死亡情況僅次于宮頸癌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情況每個地區各有不用,其發病率在歐洲和北美僅位居結直腸腫瘤、肺癌、乳腺癌之下。如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良好改善,該疾病的患病人數也在逐年增加,當前其發病率處于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僅次于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受到生活方式的重要影響,手術治療是該疾病治療中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是患者術后極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因而加強子宮內膜癌術的護理干預,可使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得到有效預防,以此使患者取得良好預后。本次從我院接受子宮內膜癌術的患者中選取39例作為研究目標,通過對其應用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取得突出的護理效果。
2 臨床資料
以2017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子宮內膜癌術的患者39例為觀察目標,其年齡范圍在37.5~67.5歲以內,年齡均值為(46.19±4.36)歲;手術時間在2~5h以內,時間均值為(3.67±0.48)h;手術方式: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廣泛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各有18、21例;術前伴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各23、16例。入選標準:(1)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2)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3)通過影像學檢查、術后病理被明確為子宮內膜癌。排除標準:(1)存在理解和精神障礙;(2)具有遠程臟器轉移;(3)不愿參與和配合研究者。
3 護理干預方法
3.1 術前評估護理干預 對患者的疾病史、深靜脈血栓形成史進行詳細詢問、了解,協助醫師對患者的血生化、血常規、心電圖、凝血功能、腫瘤相關抗原等必要檢查和化驗進行完善,在對陽性檢查結果知曉后,對患者可能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進行全面測評,如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病、血液黏滯度高、高血脂、糖尿病等,以確定應對措施。
3.2 健康知識方面的教育 針對評估結果為高危的患者,將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導致的后果對其進行細致說明,并將術后進行早期活動(如翻身、咳嗽、深呼吸、床上活動雙下肢等)對病情的恢復作用進行介紹,使其重視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同時,將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保健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演示,對于具有較差接受能力的患者,在予以反復演示同時,配以詳細解釋,以使患者更好地理解。此外,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現對患者進行說明,叮囑其保持警惕,主動積極地參與治療。
3.3 基礎方面的護理干預 告知患者術后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對夜間不必要的治療程序進行減少,以使患者每晚得到充足睡眠,告知患者翻身時在家屬的幫助下進行。因大部分患者在術后麻醉作用未消失的情況下會發生寒戰情況,故應注重患肢的保暖工作,加蓋毛毯,防止由于寒冷刺激造成血液淤積、靜脈痙攣問題的出現。
3.4 病情觀察的護理干預 護士對病房巡視進行加強,對患者主訴予以注意,對患者雙下肢的血運、變化情況進行嚴密察看、測量和記錄,包括感覺、溫度、顏色、周徑等,利用縱向、橫向比較的方法對雙下肢是否具有腫脹的問題進行判斷。如果患者訴說下肢存在顯著脹痛感,則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高度警惕,做到發現和診斷及時,以確保治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等變化進行嚴密注意,當觀察到患者產生胸痛、咳嗽、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等不適問題時,對肺栓塞的預防處理予以注重。
3.5 預防性抗凝治療護理干預 研究表明,存在深靜脈血栓形成史的患者,相比無該病史的患者,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更大,故需加強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高危者的預防管理,通過予以其預防性抗凝治療,能夠使血液的高凝性得到降低,如抗凝藥物(小劑量的低分子肝素)注射、抗凝藥物(雙嘧達莫、阿司匹林等)口服,以此使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得到預防,同時在預防性抗凝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予以嚴密注意。此外,還予以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以起到預防肺栓塞的效果。
3.6 下肢靜脈保護的護理干預 下肢靜脈血液通過靜脈瓣膜、小腿肌肉收縮、胸腔的負壓作用回流,若發生損傷,對血栓的形成有加快作用。手術過程中需置留置針時,對下肢靜脈輸液避免,尤其是左下肢,予以上肢靜脈輸液,可對血管內壁的完整性予以保護。若必須穿刺,則保證一次成功,避免對同一靜脈進行多次反復穿刺,同時,對扎止血帶時間予以盡可能的縮短。在進行輸液操作時,對無菌原則嚴格遵守,防止出現靜脈炎情況。同時,對滴注時間進行控制,持續時間控制在48h以內,以使靜脈血管內膜的損傷得到減少。在將針拔除后,避免對針刺部位長時間按壓,以此避免局部血栓的產生。此外,在對患者進行有刺激性藥液滴注時,對藥物進行稀釋,保持緩慢的滴注速度,并在輸液前后,對輸液通路通過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3.7 活動方面的護理干預 術后,將枕頭去掉,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因小腿靜脈回流主要通過肌肉的收縮作用,比目魚肌與腓腸肌具有豐富的靜脈竇,因而下肢深靜脈血栓往往在這些部位形成,故術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對踝、足關節進行被動活動,并且,對雙下肢的目魚肌與腓腸肌進行擠壓按摩,按摩由遠端及近端,隔15~20min進行1次。同時,每隔1~2 h幫助患者進行1次翻身,指導其盡早開展活動。在腰麻后6h或麻醉作用消除后,協助患者開展足踝主動運動,并將床頭進行20°~30°抬高,將床尾進行6°抬高,以此促進股動脈血流的明顯增加,對于靜脈回流有促進作用。同時,不采取過度屈髖和膝下墊枕,避免對靜脈回流造成阻礙。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協助患者對下肢穿上松緊合適的彈力襪,以此進一步促進靜脈回流。
3.8 心理方面的護理干預 對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行建立,鼓勵患者將內心感受說出來,由于患者對手術效果、術后早衰影響夫妻關系存在擔心和憂慮,因而必定會產生較多的負面情緒。不良情緒會使迷失神經交感神經功能發生紊亂,導致血管收縮功能出現失調,會使血栓形成,故護理人員將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對患者進行耐心解釋,說明術前有緊張情緒是正?,F象,并將麻醉效果對患者進行介紹,告知其術中不存在顯著疼痛,同時,將術后疼痛持續時間、程度、應對方法告知患者,對患者的各種疑問予以耐心解釋,并將有關性生活的資料提供給患者。此外,將手術成功案例對患者進行說明,以使患者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得到增強,有利于患者舒暢心情的保持。
3.9 飲食方面護理干預:患者術后,為其提供提供合理、科學的膳食方案。在患者腸蠕動得到回復后,先指導患者進食流質食物(橘汁、藕粉等),隨后依照患者的實際身體狀況,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指導患者多食用對身體有益的食物,包括弱堿性食物(如甘藍菜、豆腐、紅豆、洋蔥、蘋果、蘿卜等)、弱酸性食物(海苔、章魚、白米、泥鰍、落花生等)、強酸性食物(柴魚、奶酪、烏魚子、蛋黃、白糖做的西點等)、強堿性食物(葡萄、檸檬、海帶、茶葉、恰瑪古、海帶芽等)、中堿性食物(紅蘿卜、梅干、香蕉、草莓、菠菜、大豆、番茄、橘子、梅干等),告知患者忌食用這些食物,如蜂王漿、阿膠、紅棗、桂圓等含激素成分、凝血性、熱性等食物,白酒、生蒜、生蔥、麻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咸魚、鰻魚、黑魚、蝦蟹、羊肉等發物。此外,因患者術后臥床,會導致排便困難,叮囑患者多飲水,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予以靜脈補液,協助其對大便通暢進行維持,使其血液粘稠狀態得到改善,以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對于無法進食者,對其及時采取鼻飼,以使患者得到營養供給。
4 結果
評價39例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住院時間、對護理的滿意度、生活質量。其中,對護理的滿意度借助我院自行設計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評價標準分為三個等級:十分滿意:得分在90~100分之間;基本滿意:得分在60~89分之間;不滿意:得分低于60分。滿意度為基本滿意率與十分滿意率之和;生活質量借助調查簡表SF-36予以測評,該量表具有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8個領域,36個條目,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得出成正比。
39例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后,僅有1例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6%,其于術后1d發生左下肢脹情況,小腿深部壓痛,皮溫增高,不具有淺靜脈曲張,通過彩色多普勒檢查,被確認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通過抗凝保守治療,患者臥床休息,于術后13d康復出院,剩下38例患者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于術后5~10d康復出院。
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調查顯示,有23例(占比58.97%)患者十分滿意,有15例(占比38.47%)患者基本滿意,有1例(占比2.56%)患者不滿意,滿意度為97.44%。
在SF-36測評中,患者的軀體疼痛得分(89.34±6.52)分,情感職能得分(78.15±5.69)分,生理功能得分(87.04±7.19)分,心理健康得分(81.15±5.38)分,生命活力得分(81.19±6.41)分,生理職能得分(85.17±5.43)分,社會功能得分(78.51±6.19)分,總體健康得分(84.26±8.15)分。
5 討論
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原因現仍在進一步研究中,臨床通常認為,該疾病依照生物學行為特點、發病機制能夠分為2類: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雌激素依賴型(I型)。其中,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有透明細胞癌、漿液性癌等;而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少數為黏液腺癌,大多數為子宮內膜樣癌?;颊呖纱嬖谔弁础⒊鲅?、腹部包塊、陰道排液等臨床表現。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多出現于下肢的四肢血管病變,因為麻醉的影響,術中患者下肢肌肉為完全麻痹,會導致正常收縮功能的喪失,而術后患者通常需臥床休息,這會使得下肢血流滯緩,從而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進行誘發。相比其他非盆腔婦科手術,子宮內膜癌手術的時間更長,因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更易在此類手術中出現。
本次研究中,39例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后,僅有1例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6%,通過抗凝保守治療,患者臥床休息,于術后13d康復出院,剩下38例患者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于術后5~10d康復出院;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7.44%;在SF-36測評中,患者的各項評分均較高,表明加強對子宮內膜癌手術患者的護理干預,不但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有助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提升,還可以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本次采用的護理干預包括:術前評估、健康知識教育、基礎護理、病情觀察、預防性抗凝治療護理、下肢靜脈保護、活動指導、心理指導、飲食指導。通過術前予以患者全面評估,可使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性的予以高?;颊哂行ёo理,以健康知識教育加強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警惕,可以更好地、及時地發現和處理問題。通過實施病情觀察、預防性抗凝治療護理、下肢靜脈保護等護理措施可預防血栓的形成,做到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潛在的危險及時發現,而指導患者接受合理的活動鍛煉,有助于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配以心理和飲食指導,起到輔助作用,以此達到護理目標。
綜上,予以接受子宮內膜癌術的患者護理干預,可使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顯著減少,有利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提升,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沈虹.子宮內膜癌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3):00093-00094.
[2] 朱紅霞,呂曉勤,鄧仕莉,等.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16):2246-2247.
[3] 孫燕.子宮內膜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20):445-446.
[4] 程敏.子宮內膜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要點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5):1997-1998.
[5] 田輝.子宮內膜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要點[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3):16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