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 要】 目的:探析采用預見性告知護理為突發性耳聾伴耳鳴病人開展臨床護理所獲取的實際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擇82例在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突發性耳聾伴耳鳴病人為研究對象,并以隨機數字表法為依據,分為各41例的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護理方案為常規護理,觀察組同時使用預見性告知護理,對比兩組的臨床癥狀及心理狀態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的氣導聽閾值及SAS評分低于參照組,組間各指標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突發性耳聾伴耳鳴病人提供預見性告知護理,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與心理狀態。
【關鍵詞】 突發性耳聾伴耳鳴;預見性告知護理;氣導聽閾值;滿意率
【中圖分類號】
R764.43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27-01
突發性耳聾也被稱之為特發性突聾,主要是指病人因為不明原因受損而突然發生的聽力損失,單側聽力下降是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并且可同時伴有耳鳴以及眩暈惡心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病人的心理狀態,甚至可影響治療效果。預見性告知護理就是通過對患者實施護理前,提前預測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此為依據確定護理重點,實現盡早預防,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使用預見性告知護理為突發性耳聾伴耳鳴病人實施護理的應用效果,并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隨機選擇的82例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間于我院突發性耳聾伴耳鳴治療的病人,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各41例的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9例,女22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4.5±7.8)歲,平均發病時間(19.5±6.2)d,平均聽力(43.94±7.35)dB;對照組年齡19~69歲,平均年齡(44.3±8.1)歲,平均發病時間(19.7±5.6)d,平均聽力(43.68±7.96)dB。入選對象一般資料間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選標準:均在48h內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兩個相鄰頻率聽力出現≥20 dB的下降,不存在眩暈、惡心以及嘔吐等前庭癥狀,經鼓膜未見明顯病變,經音叉試驗、聽力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感音神經性聾,同時伴有耳鳴癥狀以及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病人及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耳部疾病、內分泌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疾病、精神類疾病以及存在溝通障礙病人、拒絕參與本次研究的病人。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保證病房的舒適、安靜,為病人提供良好的修養環境,詳細講解日常注意事項,為病人的飲食、用藥提供正確的指導等,引導病人做好相關檢查。
觀察組:同時加用預見性告知護理。在實施檢查、護理以及相關治療操作前,向病人及其家屬做好相關解釋工作,講解目的、必要性以及預期效果;使用生理解剖圖、視頻等詳細介紹疾病部位、產生原因等相關知識,耐心解答病人疑問;并告知病人持續性耳鳴會引發過度興奮,影響睡眠質量,避免病人產生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并使用舒緩音樂、放松呼吸法幫助病人調節身心狀態,并叮囑病人避免長時間駐留在嘈雜環境中,指導病人按摩百會、風池、翳風、合谷等穴位;入院后即實施心理狀態評估,針對存在負性心理狀態病人,引導其訴訟自己的擔憂,針對性實施心理疏導,鼓勵病人參與娛樂活動,叮囑病人家屬注意病人情緒變化,增加對病人的鼓勵與安慰。
1.3 觀察指標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的氣導聽閾值,療效判定標準[1]:受損頻率聽力提高超過30 dB為顯效,提高15-30 dB為治療有效,提高水平低于15 dB為無效。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評價,SAS 主要是對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焦慮狀態程度實施測量的心理量表。SAS評分標準:50分為標準分界值,超過50分則存在焦慮狀態,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2.0軟件實施統計學處理,心理狀態評分及以臨床癥狀改善x±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值為準,低于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護理前的氣導聽閾值及S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氣導聽閾值及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突發性耳聾是原因不明所造成的聽力受損,病人聽力在短時間內下降或喪失,并且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鳴癥狀。病人在受到聽力受損與耳鳴的影響下,極易出現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影響病人治療、護理依從性。而一旦出現負性情緒后,還易導致病人出現內分泌紊亂,進而加重病情,產生惡性循環,因此采取合理的護理方案對促進病人恢復尤為重要[2]。
本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的SAS評分以及氣導聽閾值均低于對照組,由此表明預見性告知護理有利于調節病人心理狀態,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分析原因是實施預見性告知護理前,護理人員需要全面、詳細的了解病人病情以及心理狀態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分析護理風險,預先制定臨床護理方案,實現減少護理風險,促進病人恢復的目的[3]。在病人入院后就開展心理狀態評估,了解病人心理狀態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病人調節負性情緒,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糾正病人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增加對病人的鼓勵與安慰,在開展臨床治療、護理以及相關檢查前做好解釋工作,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治療、護理依從性和康復信心,避免加重病人的負性情緒[4]。預見性告知護理可使臨床護理工作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通過遵循先預防后治療的護理原則,可有效培養護理人員形成安全護理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提升病人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產生護患糾紛[5]。
綜上所述,預見性告知護理可幫助病人改善身心狀態,提高治療效果,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5, 50(6):443-447.
[2] 陳玲. 突發性耳聾患者急性應激反應及心理特點與護理干預體會[J]. 西南國防醫藥, 2015, 25(12):1375-1377.
[3] 梁維萍. 預見性護理在突發性耳聾患者高壓氧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6, 2(1):48-50.
[4] 張國英, 苗金紅, 劉延錦,等. 護理干預對突發性耳聾患者心理狀態與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6,19(s1):367-368.
[5] 劉艷, 劉慧巧, 陶靜. 預見性告知護理對改善突發性耳聾伴耳鳴患者焦慮狀態的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 2017, 55(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