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麟
【摘 要】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松解術在肘關節創傷后僵直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肘關節創傷后僵直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關節鏡下肘關節松解術治療。結果:患者肘關節活動度均得到了明顯改善,手術后肘關節功能Mayo評分較手術前明顯增高(P<0.05)。結論:肘關節創傷后僵直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應用關節鏡下肘關節松解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對患者的肘關節功能進行明顯的改善,且安全可靠。
【關鍵詞】 肘關節創傷后僵直;關節鏡下肘關節松解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218-02
肘關節周圍有多根韌帶環繞,關節結合緊密,損傷或炎癥后易出現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粘連,僵硬強直發生率較高。肘關節具有屈伸和旋轉前臂的功能,
對手功能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肘關節僵硬不僅造成肘關節功能部分喪失,還會嚴重影響手部功能,因此會對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巨大影響[1]。近年來隨著肘關節鏡器械的成熟,關節鏡下肘關節松解術已在國內一些醫療機構開展,我院采用肘關節松解術治療,經隨訪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肘關節創傷后僵直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齡18-59歲,平均年齡(30.2±3.6)歲。原始骨折為肱骨遠端骨折24例,鷹嘴骨折16例,恐怖三聯征11例,肱骨小頭骨折5例;肘關節僵硬病程時間6-23個月,平均病程(10.2±2.4)個月;有10例合并尺神經癥狀,3例存在橈神經癥狀;原骨折均已骨性愈合;術前均已進行理療等康復鍛煉3個月以上,僵硬癥狀無明顯改善。術前肘關節伸直平均活動度(80.0±17.0)°,屈曲平均活動度(38.1±13.7)°。
1.2 方法 全麻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進行手術,上臂使用氣囊止血帶,肩外展90°,屈肘90°,根據術前檢查結果選擇手術入路,外側入路、近內側入路、近外側入路、后正中入路。關節鏡進入后按照順序探查肱尺關節間隙、上尺橈關節,檢查病變關節滑膜充血增生及關節間隙狹窄程度,清理關節腔后松解粘連帶及瘢痕組織,切除滑膜取出游離體,消除增生的骨贅,術后根據松解范圍選擇留置或不留置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24h肘關節周圍外敷冰袋,對疼痛者給予藥物鎮痛,次日開展康復訓練,在患者忍受范圍內進行主被動肘關節屈伸訓練。
1.3 觀察指標 參考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2],評估患者術后肘關節功能;其中,Mayo評分項目及其評分如下:疼痛(共45分)、屈伸功能(20分)、關節穩定性(10分)、日常生活功能(25分);其中,90分及以上表示肘關節功能恢復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可,60分以下為差,肘關節功能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
2 結果
術后患者肘關節活動度均得到了明顯改善,手術后肘關節功能Mayo評分較手術前明顯增高(P<0.05)。見表一。
表一 術前術后肘關節活動度和功能Mayo評分比較
時間肘關節活動度Mayo評分
術前37.46±7.8647.1±5.6
術后133.17±10.5682.4±6.7
3 討論
肘關節在上肢的具體功能主要包括調整手部以及軀干之間的距離和位置,促進雙手功能的發揮,肘關節對前臂旋轉功能的作用十分重大,例如擦洗后背、擰瓶蓋以及換燈泡等,肘關節在前臂旋轉活動中的主要參與關節為近端尺撓關節,屬于前臂旋轉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通過對創傷后肘關節僵硬上肢功能以及前臂旋轉角度研究顯示,前臂旋轉受限會對患者上肢功能產生極大影響,當患者產生創傷后肘關節僵硬出現幾率大概為1.6-5.3%,患者遭受創傷后,關節內部滲血,為了使患者疼痛得到緩解,對其肘關節長時間采取被動屈曲位,因此關節囊容量升高,肘關節囊增生逐漸加厚,嚴重者會出現攣縮,韌帶出現攣縮,導致異位骨化,對患者的肘關節屈伸功能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
目前大量的研究已證實,關節鏡下松解是一種安全且并發癥少的手術方式。肘關節鏡明顯改善創傷后肘關節僵直患者的肘關節功能,減少疼痛,創傷小,加速康復,減少住院時間。而持續的被動活動在維持肘關節良好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3]。但是,與此同時,關節鏡由于入路距離肘關節周圍血管及神經均比較近,所以其操作空間有限,對操作技術有較高要求。關節鏡下松解術治療創傷后致肘關節僵硬優勢在于:①肘關節鏡下松解術以其損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優點更適用于關節內因素造成的肘關節僵硬,而創傷后導致肘關節僵硬多數為關節內因素造成的。②關節鏡手術通過若干個長度不足1cm的小切口通道,可以完成關節內探查清理、滑膜切除、游離體取出、骨贅去除等手術,相對于切開松解術來說,在無需巨大手術切口和組織剝離的情況下即能到達肘關節的各個部位對相應的病變進行完全、徹底地治療,大大減少了手術本身的創傷。③關節鏡手術由于微創,患者可以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減少了繼發性關節粘連、血腫形成和異位骨化發生的風險。盡管關節鏡下肘關節松解術較傳統的切開松解術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在臨床應用中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關節鏡下肘關節松解術的適應證為關節內因素造成的肘關節僵硬且無明顯骨性異常及畸形; 禁忌證為關節外因素造成的肘關節僵硬、肘關節腔完全消失、尺神經皮下移位術后、尺神經肌肉內移位術后、關節軟骨缺損嚴重造成的骨性強直。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肘關節鏡松解術具有術野清晰、微創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能有效改善肘關節活動度,在肘關節僵直的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而且配合術后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才能有望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 超,王 宇,劉欣偉,等. 關節鏡下松解術在肘關節僵硬中的應用[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17,26(5):327-330.
[2] 王建星,董文峰. 肘關節開放松解聯合內固定取出術治療創傷后肘關節僵硬的療效[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8(19):107-108.
[3] 強 輝,崔雅清,馮 敏. 關節鏡下前后聯合松解治療肘關節創傷性僵直療效觀察[J]. 陜西醫學雜志,2017,46(11):1526-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