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裕,王志強
(西寧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青海 西寧 810005)
廢鋼是轉爐煉鋼生產所用到金屬料的主要成分,通過提高廢鋼比可以有效降低鐵水消耗、節約煉鋼成本,但在提高廢鋼比的同時也意味著熱量支出的增加,導致轉爐內的熱平衡被打破,對出鋼條件造成一定影響。基于此,如何針對傳統冶煉工藝進行優化,實現低鐵耗、高廢鋼比的目標,成為本文所探討的主要問題。
(1)模型建立。選取某鋼廠不銹鋼轉爐建立轉爐模型與熱平衡模型,其物料平衡的計算公式為:

基于物料平衡結果進行由時段至時段范圍內總焓量的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2)低鐵耗、高廢鋼比對煉鋼工藝的影響。設該轉爐公稱容量為100t,原入爐鋼鐵料由95t~100t鐵水、10t~15t廢鋼組成,其中廢鋼在總裝入料中占比約為9.5%~13.5%。在鐵耗降低的條件下,常規鋼種裝入量為100t,廢鋼為22t~30t,出鋼溫度不小于1640℃,廢鋼比約為20%~27.3%;高強鋼種裝入量為110t,廢鋼為19t~27t,出鋼溫度不小于1660℃,廢鋼比約為17.3%~24.5%。在提高轉爐廢鋼比的條件下,將廢鋼比控制在15%以內時可達到最優冶金指標,而當廢鋼比超出20%時冶金指標最差,在此過程中還需保障前期熔池溫度、彌補熱量不足問題,以此保障出鋼質量、提高生產效益[1]。
(1)增熱劑的選取。將增熱劑加入轉爐中可以起到增加熱量、提高廢鋼比的作用,當前鋼廠常用增熱劑包含以下兩類:其一是金屬系增熱劑,借助氧化熱反應實現增溫目標,然而氧化反應生成的SiO2、Al2O3等反應物將導致爐渣堿度下降,降低鐵、錳的收得率,進而影響到爐渣的脫硫、脫磷效果,因此不推薦使用;其二是碳系增熱劑,例如天然氣、柴油、碳化物、焦炭、石墨等,借助CaO調節爐渣堿度,降低爐襯侵蝕速度,且不會造成渣量增加問題,因此推薦使用。但在使用碳系增熱劑的過程中還需兼顧硫含量問題,綜合多重因素推薦選取動力煤塊作為增熱劑,用以維持轉爐內的熱平衡條件,實現提高轉爐廢鋼比的目標。
(2)加入量設計。從理論層面入手,每向熔池內加入1kg動力煤,其燃燒釋放出的熱量可熔化廢鋼量,其中動力煤的平均煤燃值為25700kJ/kg,利用系數取值為20.5%~23.5%,冷卻效應取值為1390kJ/kg,將上述參數代入式中得出廢鋼量熔化值約為3.79kg~4.34kg,由此推斷出每加入1t動力煤可增加3.79t~4.34t廢鋼。從實踐層面入手,選取某公稱容量為50t的轉爐作為研究對象,在鐵水成分、10t廢鋼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加入1000kg動力煤可使轉爐一倒溫度均值由1600℃增至1690℃,熔池溫度同比提高80℃~90℃,廢鋼消耗量增加77kg/t,廢鋼比由以往的15%~17%增至20%~24%,由此推斷出當加入1t動力煤后可增加廢鋼量2.5t,利用系數為14%。
關于理論值與實際增量間出現偏差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兩項因素:其一是加入時機的選取,應將動力煤的加入時機選定為開吹前5min~6min左右,保障熱效率得以充分發揮;其二是加入過程中的損耗問題,在轉爐冶煉過程中加入動力煤,有可能會引發爐渣漂浮、動力煤被爐渣包裹的情況,影響到熱效率的發揮,并且在此過程中伴隨氣流沖出還會產生部分粉煤損失的情況,進而減少實際加入量。選取動力煤加入時機與整體冶煉周期進行比較,在向爐內加入800kg動力煤后,加入廢鋼、開吹,其冶煉周期較以往延長約3min;在爐內留渣,依次加入石灰、廢鋼和800kg動力煤,待渣冷卻后加入鐵水、開吹,冶煉周期增加6min;將渣倒出后加入800kg動力煤,冶煉周期增加5min。
(3)造渣制度調整。將廢鋼加入量由120kg/t增至200kg/t,現場測溫結果表明爐內溫度呈現出大幅波動,在廢鋼未完全熔化時熔池溫度為1510℃~1530℃,低于以往冶煉溫度,且化渣速度同比減慢40s~60s,因此還需針對其造渣制度進行調整優化。結合有關動力煤加入時機的選取要點,針對先加入廢鋼和鐵水、隨后同時加入首批渣料和動力煤的工藝方法進行改進,調整氧槍槍位,伴隨冶煉時間的推移將氧化鐵皮、輕燒白云石、煤、石灰等加入量進行調整,以此尋求最優造渣操作方法,可以有效加快化渣速度,同時減少返干現象、解決噴濺問題,有效保障冶煉過程中的穩定性。
(4)技術經濟分析。通過選取動力煤作為增熱劑可有效提高轉爐熱效率,每噸鋼轉爐加入16kg~20kg動力煤,可使噸鋼廢鋼消耗量提高80kg,有效提高廢鋼比。以某年產150萬噸煉鋼廠為例,采用添加動力煤作為增熱劑這一工藝方法,全年經濟效益可達1200萬元,累計廢鋼消耗量達12萬噸,具有顯著的經濟與環保效益。
(1)鋼包預熱廢鋼工藝。選取合格打包廢鋼加入鋼包中,將預熱裝置溫度提高到600℃~800℃,隨后利用鋼包車將其運輸至指定出鋼位,實行轉爐出鋼,并底吹氬氣進行攪拌,最后再將其吊運至鋼包爐處。采用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廢鋼預熱速度,依據出鋼溫度進行加入廢鋼量的調節,保障廢鋼與鋼水混合后溫度達到1540℃,以此完成預熱廢鋼。
(2)增設爐后廢鋼料倉。選取合格廢鋼碎料,將其加入底開式料罐內,運輸至料倉,隨后將其預熱至600℃~800℃,振動給料器,中間稱量料倉,最終調運至鋼包處。采用該方法可以有效實現廢鋼的快速預熱,但需注重針對廢鋼碎料質量進行嚴格控制,配合吹氬攪拌操作,在爐后廢鋼料倉中實現廢鋼預熱。
(3)出鋼環節加入廢鋼。先將鋼包車運輸至轉爐出鋼處,待轉爐出鋼后觀察出鋼溫度,控制廢鋼碎料的加入量,隨后底吹氬氣進行攪拌,再將其調運至鋼包爐處。在此過程中,采用“一罐制”工藝向轉爐內加入鐵水,注重合理調節鐵水與廢鋼中碳、硅、錳、磷、硫等成分的含量,配合100t鐵水罐進行運輸,其出鐵溫度可達到1490℃;在轉爐冶煉環節,注重控制終點鋼水的化學成分,設碳為0.05%~0.1%、錳為0.3%~0.4%、磷為0.3%、硫為0.03%,最終冶煉時長約為27min、出鋼量為110t,出鋼溫度為1600℃,廢鋼比可達31.67%;在轉爐出鋼結束后,結合鋼水溫度向其中加入1t~3t廢鋼,待吊運后將其加熱至1580℃、送連鑄,可使最終廢鋼比達到32.9%,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4)效益分析。以某鋼廠為例,該鋼廠于2018年采用在出鋼環節加入廢鋼的方法,較2017年節約190717t標準煤,噸鋼能耗同比減少42.29kg標準煤。同時,NOx排放量由上年的0.85kg/t減少至0.36kg/t,SO2排放量由0.402kg/t轉變為0.302kg/t,CO2排放量由1803kg/t減少至1287kg/t,有效減少環境污染,發揮了顯著的環保效能。
(1)熱平衡分析。采用釩鈦磁鐵礦進行冶煉,在煉鋼前進行提釩處理,將鐵水內的釩、鈦元素取出后,實行半鋼冶煉。其工藝流程為:高爐鐵水——采用200t提釩爐提釩——運用200t脫硫站噴吹脫硫——運用200t煉鋼爐煉鋼——鋼水精煉——連鑄。選取自產、外購廢鋼作為煉鋼轉爐廢鋼,針對鐵水質量進行優化,在提釩環節注重控制反應溫度,調節爐渣內的FeO含量與升溫速度,選取適量生鐵塊作為冷卻劑,以此提高轉爐廢鋼比。
(2)增加廢鋼消耗。要想確保釩收率滿足冶煉要求,需在前期注重將FeO含量控制在45%以上,分多個批次向其中加入冷卻劑,以此調節半鋼的升溫速率,使其V值降至0.05%以下。在冷卻劑的選取上,在確保冷卻強度符合要求的基礎上,選取生鐵塊、廢鋼置換冷壓塊與冷卻劑,可提高提釩生鐵塊15kg/t;同時提釩出鋼溫度每降低10℃,可增加廢鋼消耗約7kg/t~8kg/t,提釩生鐵塊用量約為35kg/t。
(3)提高廢鋼比。在提高廢鋼比的工藝優化層面,其一是采用提溫劑,推薦每爐選取400kg~450kg硅鐵、500kg~2000kg增碳劑進行提溫,可使廢鋼消耗同比增加16kg/t~23kg/t,進而使轉爐廢鋼消耗達到65kg/t;其二是降低轉爐出鋼溫度,將出鋼口直徑由增至后,可使出鋼溫度下降5℃,并將鋼包熱包溫度控制在800℃以上,最終可使轉爐廢鋼消耗增加4.3kg/t;其三是降低爐內熱損耗,結合轉爐實際情況增加留渣比例,當留渣比例由34%提高到57%時可使廢鋼消耗水平增加4kg/t,當轉爐內渣量由50kg/t減少至45kg/t時可使廢鋼消耗量提高2kg/t。某鋼廠采用硅鐵提溫與增碳劑進行溫度補償,配合少渣冶煉、留渣加料、降低出鋼溫度等方法,最終使廢鋼消耗量達到67.8kg/t鋼,廢鋼比達7%~10%。
在低鐵耗條件下提高轉爐廢鋼比可以有效增加鋼產量、降低噸鋼能耗,既有助于提高鋼廠生產效益,同時還能夠大幅減少環境污染。對此鋼廠還需結合自身轉爐設備配置情況與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綜合運用添加增熱劑、爐后增加廢鋼用量、選取釩鈦磁鐵礦冶煉等工藝手段,進一步促進鋼廠綜合效益的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