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守波
(南京鋼鐵集團中板廠,江蘇 南京 210035)
南鋼中板廠精整2#線由圓盤剪、切頭剪、定尺剪等剪切設備組成,圓盤剪機組作為2#線的“咽喉”,起著關鍵性作用,尤其是碎邊剪,在日常生產中,因碎邊剪無法將邊絲碎斷,尤其剪切厚度≤10mm鋼板時,嚴重影響著作業率,嚴重時會造成生產停時;鋼板無法正常剪切;合同的交付也就保證不了。因此,確保碎邊剪安裝精度及使用壽命,方可保證剪切線的暢通[1]。
碎邊剪結構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分為固定側與移動側,每側分為上下兩個刀頭,每個刀頭共計4片剪刃(圖2),工作時,圓盤剪主刀片將鋼板邊部剪下的邊絲順著溜槽進入碎邊剪,碎邊剪通過旋轉的剪刃使其重合時,將邊絲碎斷進入料斗,每對剪刃碎斷的邊絲長度為550mm。

圖1 碎邊剪結構

圖2 圓盤剪主刀片
(1)修復后或新加工的刀頭尺寸存在誤差,刀片安裝后高度誤差大,上下刀片重合時距離大,h(高度)不夠,剪刃幾乎接觸不到邊絲,無法將邊絲碎斷(如圖3)。

圖3 剪刃上下刀片重合安裝
(2)上下剪刃間隙過大,無法碎斷邊絲,這和選用的墊片有直接關系,間隙a過大,墊片越厚間隙就越大,當程序顯示為報警狀態時,實際值依然很大,墊片每增加1mm相應的間隙會增加1mm,同時楔塊將無法固定住[2];反之,則減小,楔塊松動,容易脫落(如圖4)。

圖4 上下剪刃間隙過大
(3)剪刃崩口;因刀片安裝精度較差,鋼板的邊絲進入碎邊剪時,崩口處已無剪刃,無法碎斷邊絲,這和刀片的安裝造成的啃刀有直接關系,上下剪刃之間無間隙,且上下剪刃啃刀(如圖5)。

圖5 無間隙的上下剪刃刀
(4)剪刃脫落;安裝時墊片選用不合理,楔塊不到位,螺桿緊固不到位,定位銷未使用等均會造成刀片脫落[3]。
(5)日常生產中,長時間的剪切同樣會造成剪刃的鈍化、崩口、脫落等現象,但因生產節奏快、無法得到及時處理;碎邊剪采取人工用六角扳手拆裝,每片需要30min左右,效率低下[4]。
(6)各對刀片的間隙不統一,生產過程中的剪切參數調整不一致,導致邊絲碎斷效果差。
2014年針對碎邊剪間隙的測量方法進行了改進,即RCMF分析技術,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傳感器,電腦畫面顯示實際值及標定值,在更換刀片時,啟動間隙調整電機,將刀頭調整至一固定位置(標定值顯示0),再用塞尺測量刀片實際值,一般標定值為0時,實際值為0.5mm~1.0mm,此時可進行刀片安裝,實際間隙為0.5mm~1.0mm即可。同樣,刀片安裝時,改變原有的操作方法,使其快捷方面、精度高、使用壽命長、同時減少了勞動強度。
(1)改變原有的拆裝工具,六角扳手與套筒結合,使用氣動扳手拆裝,加工斜鐵,便于楔塊的拆除(如圖6、圖7)。

圖6 改裝后的拆裝工具

圖7 楔塊拆除
(2)統一上刀頭墊片,全部采取11mm墊片,通過改變下剪刃的墊片進行調整間隙。安裝時,上刀頭依次安裝順序為5mm底墊+定位銷+楔塊+刀片+11mm墊片(如圖8),用氣動扳手緊固。(上剪刃墊有5mm墊片,使其上剪刃超出下剪刃5mm,提高刀片使用壽命,解決剪刃重合時的高度問題)。

圖8 刀頭下刃墊片間隙調整
上刀片安裝好后,人工盤車,將上下剪刃重合,下剪刃未安裝前,根據上刀片的安裝情況,測量下剪刃所需要的墊片厚度(圖9)。

圖9 確定墊片厚度
(3)正常情況,下刀頭使用的墊片為14mm,如果測量后需要的<14mm才能達0.5mm~1.0mm的間隙,那就需要改變安裝方式,即下剪刃采取楔塊+墊片+刀片+墊片的方式安裝,總體的墊片厚度為14mm(如表1)。

通過以上方式安裝,最終上下刀片始終保持著5mm的重合,間隙0.5mm~1mm左右,可根據不同厚度的鋼板進行大小調節(如圖10),安裝結束后,根據測量的實際值進行定位。

圖10 不同厚度鋼板大小調節
(4)熱態鋼板易產生氧化鐵皮,在舊剪刃拆除過程中,氧化渣容易進入螺絲孔,如果不清理,直接安裝就會造成螺桿滑絲,無法固定緊刀片,因此每次安裝前,需采用壓縮空氣將螺孔內的氧化渣清理干凈再進行安裝。
(5)標準化的調整參數,制定不同厚度鋼板的參數調整表,供操作人員調整(表2)。

表2 不同厚度間隙參數調整
通過不斷的改善優化,該更換碎邊剪剪刃的方式得到廣泛運用及認可,厚度≤10mm過板率由原來的21%上升到目前的52%;碎邊的回收量每月增加500t~1000t;改變了原來人工拆裝費時費力、安裝精度差的局面;每片碎邊剪剪刃由原來了30min現縮短為10min,大大降低工人勞動強度,且使用壽命近25天左右;同時大大提高了入庫速度,原來每月剪切塊數為50000塊左右,目前每月剪切塊數為60000塊以上,2018年3月份突破了69000塊;確保了生產順行的同時,消除了因邊絲打不斷帶來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