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急診科,廈門,361009)
睡眠質量會影響人的身體機能,包括恢復體力、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力及康復機能等,而對于急診內科住院患者更是如此,由于急診內科患者身體等綜合機能均有明顯下降[1]。因此,了解及分析住院患者睡眠質量,并對影響其睡眠質量的因素及對臨床干預治療的意義。筆者為進一步研究急診內科住院患者睡眠狀況調查及干預治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在我院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市中醫院急診科收治患者80例的睡眠質量進行調查,并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及影響睡眠因素調查表對患者進行分析,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40.2±2.4)歲。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方法 使用問卷調查方法對80例急診內科住院患者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包括睡眠疼痛感、身體不適、病房陌生感、經濟問題、醫護夜間查房治療等。
1.2.2 干預對策 盡可能采取有效干預,減少患者在接受干預治療后痛苦及不適的減輕程度,如:呼吸道感染問題,患者往往會由于呼吸困難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在干預治療時,護理人員可以改善居住環境,注意清潔、安靜、光線充足,定時開窗換氣。注意高熱時臥床休息,并給予患者易消化物,供給足夠水份。注意口腔、鼻等部位進行清潔。注意呼吸道隔離,減少繼發細菌感染的機會。如:心律失常、患者在睡眠狀態中會由于心臟不正常活動而造成影響。在進行干預治療后,可以采用壓迫眼球、按摩頸動脈竇、捏鼻用力呼氣和屏氣等反射性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電復律、電除顫、心臟起搏器植入和消融術等電學治療方法等;如:肺栓塞、患者在睡眠時會由于肺部出現異常而造成影響。在干預治療時,護理人員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采取吸氧方式來保障睡眠質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影響患者睡眠因素,包括睡眠疼痛感、身體不適、病房陌生感、經濟問題、醫護夜間查房治療等;及病理因素、住院環境、心理因素、醫源性因素。

2.1 影響睡眠質量因素分析 睡眠疼痛感、身體不適、病房陌生感、經濟問題、醫護夜間查房治療等均會對患者睡眠質量造成影響。見表1。

表1 影響睡眠質量因素分析(例)
2.2 病理因素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據研究結果顯示,急診內科住院患者睡眠狀態中會出現身體異常癥狀,包括疼痛、身體不適、胸悶、心悸、咳嗽、軀體活動障礙等,患者發生率率為98.75%(79/80),而正常人則為1.25%(1/80),比較結果證明病理因素會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住院環境 影響患者睡眠質量30.00%因素則在于住院環境,一個良好舒適睡眠環境可使患者睡眠質量得到提升。研究結果顯示,住院環境包括病房陌生感、床鋪舒適程度、病房噪聲及燈光等,均會影響其睡眠質量,而正常人在睡眠時并無以上因素,睡眠質量則優于患者。
2.4 心理因素 急診內科住院部患者受心理因素影響,在睡眠中心理思維過于活躍,導致無法入眠。心理因素包括經濟壓力、疾病性質及治療結果等,80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占據總因素15.00%。
2.5 醫源性因素 據本研究顯示,影響患者睡眠質量部分部分則由于醫源性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夜間查詢、查房治療、醫院探視制度、醫護人員大聲說話等,患者受該因素影響,并未擁有良好睡眠環境,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睡眠質量下降是急診內科住院患者的常見癥狀,但由于睡眠問題,則影響其治療及康復效果,并對其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2]。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則需要對其進行正確認識與重視。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造成其睡眠質量下降的主要問題由疼痛、身體不適、胸悶、心悸、咳嗽、軀體活動障礙等病理性因素,為保障睡眠質量,則需要對采取有效干預手段對其進行改善[3-4]。如:針對疼痛可適當服用止疼藥藥物,并通過動作干預進行協助,達到消除疼痛的目的;針對焦慮情緒則采用分心法來分散患者注意力,通過深呼吸、話本推測、智力游戲及音樂療法來對起情緒進行緩解或消除;針對其產生心悸、胸悶、咳嗽等癥狀,則可將點滴滴速進行調整,并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在其睡眠之前結束。對病房環境問題,則根據患者年齡而布置合適的分為,包括病房擺件、整體色彩等,并盡量減少聲響,為患者營造良好睡眠環境。心理問題及醫源性問題,需要護理人員自身進行提升,通過提升綜合能力、素質、交流能力等,選擇合適時間對患者進行交流,建立起良好關系,并配合自身工作及提升其睡眠質量[5-6]。
綜上所述,急診內科住院患者睡眠質量水平均低于正常人,對其進行研究需要深入,并對住院患者有正確認識,及時作出有效干預,從而是其睡眠質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