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振燕
【摘要】教師忽略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造成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障礙和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會學”,在學習中發展,在創新中學習。文章總結了作者多年農村中學少數民族班英語教學中英語學習方法研究的成果。
【關鍵詞】邊境農村中學;少數民族班;英語學習方法
隨著對英語研究的深入,我們逐漸認識到語言學習的成功主要取決于學習者對學習策略的研究。學習策略中的基本成分是學習方法,它是學生為了掌握知識技能,實現學習目標所采取的手段。實踐表明,教師忽略了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造成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障礙和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如果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因此,英語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英語,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如何“會學”英語,在學習中發展,在創新中學習。以下是筆者多年農村中學少數民族班英語教學中英語學習方法研究的成果。
一、對英語基礎知識學習方法進行整合
學英語要過四關,即語音關、單詞關、語法關和閱讀關。
語音是少數民族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因為部分少數民族生不敢讀英語,但如果語音學得好,整個學習就順利了。
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學單詞時,教師可教少數民族學生用分類記憶法、對比記憶法記單詞,強調多器官并用,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邊境農村中學的少數民族生大多數意志比較薄弱,缺乏足夠的自制力,詞匯是他們面前的“攔路虎”。要加強少數民族生心理健康教育,告訴他們“任何人學習都會遇到困難,別人能學好是遇到一個困難解決一個困難”,必要時還要反復,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英漢語法特點大同是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障礙。教師可讓少數民族學生找出并牢記一些有規律的重要句型,運用歸納總結法、對比辨析法、歸納演繹法來弄清概念,掌握句子結構和語法知識,并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各種思維能力;同時要求少數民族學生把英語口語、語法合二為一,要敢于實踐,肯下苦功夫;要有恒心,不能中斷學習。
新編英語教學大綱規定:中學英語要側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要提高閱讀能力,先要讓少數民族學生掌握好朗讀、默讀、快速閱讀、精讀、泛讀等閱讀方法和技巧,學習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從而攻破閱讀關。
二、對英語習慣養成學習方法進行整合
(一)預習英語的習慣養成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說:“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可見,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利于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獨立觀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一是單詞(詞組)、句型的預習。預習單詞時,先對著音標看是否會拼讀,后聽錄音,要做到讀音準確,詞義明確,詞性明了,對于“四會”(聽、說、讀、寫)的單詞,初步要求拼寫正確。在預習單詞、詞組、句型的時候,可充分發揮英語詞典的作用。
二是短文的預習。在預習短文時,應要求學生在預習單詞的基礎上,先仔細聽幾遍短文的錄音帶,如有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先畫上標記,后查閱相關資料,或帶著問題聽課,這樣聽課的針對性更強,效率更高。
三是英語課后練習的預習。預習課后練習,要求學生做課堂作業中的預習練習,針對課文內容提出的相關問題及各種形式的針對性練習,做到心中有數。
(二)書寫規范英語的習慣養成
擺在教師面前的現實是:每次批改作業、批閱試卷時,對有些少數民族學生的“天書”真感頭疼,如句首字母沒有大寫,標點符號與母語混淆等。這就要求每一位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嚴格要求少數民族學生,采取措施,使少數民族學生養成良好、規范的書寫習慣。
(三)朗讀背誦英語的習慣養成
語言是一種有聲的藝術。學習英語離不開朗讀,朗讀有助于增強語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適應交際的需要。口語較好的學生必定重視平時的朗讀與背誦。
1.朗讀注意準確,感情要投入,力求抑揚頓挫。有些少數民族學生扯著嗓子朗讀,但不久就發現對所讀內容一知半解,囫圇吞棗。針對這些情況應強調:朗讀要認認真真,吐詞清楚,語音語調力求準確,還要注意感情投入,力求抑揚頓挫,切忌“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2.用朗讀和背誦來提高學生口語能力。堅持不懈地朗讀和背誦是訓練語言、語調、語流和連貫性、流暢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于糾正語音。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學生有助于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說英語的種種技巧,如連續、失去爆破、同化、重讀、弱讀等,從而迅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四)記英語課堂筆記的習慣養成
記課堂筆記可以深化學習內容,理清思路,增強記憶。課堂上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充分調動一切感官,養成眼、耳、口、手并用的聽課習慣,對于學好英語是極有幫助的。教師可經常指導少數民族學生在記筆記時采用一套自己慣用的符號規劃筆記內容,從而提高聽課效率。
(五)復習英語的習慣養成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提示我們,遺忘規律是由快到慢的,曲線最初是急劇下降,過一段時間后下降減慢,曲線趨于平穩。因而,對信息及時和經常進行合理的復習才能達到鞏固記憶的目的,具體方法就是“學習—復習—再復習”。
1.整理英語課堂筆記習慣養成的學習方法。“品味”課堂上的重點內容,“點”“線”“面”分頭抓,歸納整理。抓住單詞這個“點”,就能帶動詞組、句型這根“線”,撐開文章的閱讀和理解這個“面”。
2.制作英語“錯題本”習慣養成的學習方法。把每次練習、作業、測試中做錯的習題摘錄在“錯題本”上,并對出錯的原因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在課后反復復習,每次考試前重新翻閱“錯題本”以加深印象,就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經過多次反復記憶,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做題時認真思考的習慣。
(六)集中注意力學英語的習慣養成
良好的注意狀態是學習英語過程的第一關,是學習過程的門戶。當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英語容易分散注意力,心不在焉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些同學覺得英語難(瑤寨小學沒有學英語),往往聽不懂就開小差,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導致注意力分散。英語課堂是學生聽教師和同學講英語,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英語教師一方面要求少數民族學生以一定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來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改進英語教學方法,以豐富多彩的教學組織形式吸引少數民族學生注意,并經常保持師生之間的目光交流,從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情中獲得信息反饋,看少數民族學生到底聽懂了多少,必要時多加鼓勵,積極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
(七)勤于練筆習慣養成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重視英語課堂寫作訓練:書面造句、回答問題、看圖寫話及寫信、記日記等各種訓練都有助于培養寫作能力。凡遇到需要寫作的機會,決不放過,這會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寫作的能力。
(八)正確使用英語工具書的習慣養成
在學習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不懂的問題,這時除了問別人外,還可以使用工具書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查英漢或英英詞典,將有助于豐富少數民族學生對相關的單詞、詞組、句型等用法的理解和把握,少數民族學生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當然,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要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
三、幫學生減少學習的障礙,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傾向性的差異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環境、教育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我們學校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自防城區各鄉鎮瑤寨,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素質參差不齊,要想教好英語,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幫學生減少學習的障礙,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如2009年秋季學期,預備單元英語測驗,我班同學考得很好,只有個別同學不及格,同學們個個喜氣洋洋。后來,隨著知識難度的加大,部分同學開始動搖了,特別是瑤族的同學,他們認為自己笨,認為自己不如別的同學,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學好,進而不想學英語。筆者發現這種情況后,及時找他們談心,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把他們和班上成績最好的何镕娟同學作比較,并告訴他們只要努力,多讀多練,每天要把當天新知識消化,就會和何镕娟同學一樣學得好。經過多次談心、分析,最后他們認識到自己學得不好的原因。經過對比,他們明白了學習要一步一個腳印、自己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增強了學習自信心,激發了英語學習興趣,成績進步很快。最后,在期末考試中,英語科的第一、第二名分別是兩位瑤族學生鄧小蓮同學和楊金萍同學,而何镕娟同學名列第三。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特別是英語學習遇到困難時,她們會唱著“生活就像趟大河,學習就像爬樓梯……一步一個腳印,天天往上爬啊,喔喔!”2012年中考,何镕娟同學的英語成績和總成績均名列學校榜首,她們3人和班上其他26人,分別以優秀的成績考進了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和防城港市高級中學。用同樣的方法,2018年中考,黃榮榮的英語成績和總成績均名列學校榜首,她和班上其他的40人,分別以優秀的成績考進了防城港市北部灣高級中學、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和防城港市高級中學,創下歷史最好的成績,得到學生、家長、同事和社會的好評。
【參考文獻】
[1]咸立亭.新時期基礎教育工作指導全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張丹,張靜.有效上課——問題·探究·對策(初中英語)[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