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奇園
【摘要】在幼兒園數學課程教學環節,有必要通過幼兒園數學區域教學活動,培養幼兒養成動手操作以及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基于此,文章主要針對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教學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見解與思考。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開展;應用
許多心理學家都曾提出幼兒階段在學習數理邏輯知識并不依賴于操控對象本身,而是更加強調行動的協調性,在活動中發現數學關系,并逐步建構完善的數學體系。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發現在幼兒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以及發展規律,總結教學經驗,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充分引導,直至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數學知識大都枯燥無味,幼兒又無法針對事物彼此間的關系進行準確概括,或從中抽象出重點以及要點,加之生活經驗不足,使得幼兒無法將所學的數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導致數學課程教學價值無法全面體現,幼兒也無法意識到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幼兒產生抵觸學習的心理,失去學習興趣,更多的則是發現數學知識的乏味與枯燥,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缺乏活力。
基于幼兒的個性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在數學知識的教授過程中,有必要通過區域活動的開展方式,將數學概念融入其中,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努力思考相關的數學要點,從而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構建有效的認知結構,深化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對數學課程產生興趣。接下來筆者主要針對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的開展方式進行探討。
一、借助自主區域活動的方式,提高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
區域活動雖說并非由教師主導的數學教育活動,但是此項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體現了自主性與靈活性,更加符合幼兒的個性特點,也滿足幼兒階段兒童的學習需求。雖說它屬于非教師主導教育活動的范疇,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需事先準備材料,而后要求幼兒參與其中不作進一步引導。相反,教師在為幼兒提供有效的發揮空間以及時間后,還要體現自身的引導性地位,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
比如,在幼兒數學區域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大小不同的瓶蓋以及廢舊瓶子,這一過程中不必提出硬性要求,僅通過切實的引導,使幼兒在玩中發現樂趣,而后隨機翻開蓋子,瓶蓋內都有已經編寫的具體數字,要求幼兒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與之對應的瓶蓋。這樣可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了解并接觸數學知識,調動孩子的參與積極性,使其愿意主動投入到數學區域活動中,將全部精力投入在數學知識的研究以及探討層面,加深對數學知識的了解以及掌握。孩子在參與此項區域活動時,不僅熟悉了所涉及瓶蓋內的數字,也在找尋對應瓶子的過程中發現了數字之間的關系。當瓶蓋與瓶子數字不一致時,那么就意味著數字之間存在大小,兩手之間的關系不一致。在參與區域活動等環節,幼兒將會潛移默化地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增強數學推理能力,為其日后數學素養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1]。
二、開展探索區域活動,迸發思維火花
眾所周知,幼兒階段的孩子年紀較小,對于數字方面的概念缺失,加之個體差異的影響,部分孩子無法意識到數學對于自我成長以及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應當結合幼兒的個性特點以及年齡特征,運用最為適當的教學方式,促使幼兒明確并掌握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點,從中發現規律,深入了解數學知識的內部結構,從而實現質的飛躍。針對幼兒階段的孩子,可以投放各類材料,創設有效的數學區域活動方案,投放層次不同的材料有助于發育緩慢的幼兒學習新技能以及新知識,還能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給予更多的鼓勵,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幼兒的技能水平,逐步使幼兒意識到探索的重要性,激發探索興趣,實現更高層次的進步。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數學區域插花活動,這一過程中所投放的材料為礦泉水空瓶,每個瓶子上都粘貼了顏色各異的圓點,而后幫助幼兒制作不同顏色的花朵,花朵上的花瓣可以分為三個花瓣、四個花瓣、五個花瓣幾種類型,其最終目的是使幼兒結合圓點的數量,將花朵插入空瓶之內,確保圓點數量與花瓣數量相一致,從而實現數物匹配[2-3]。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幼兒來講,他們僅需數出圓點的數量,然后數出花瓣的數量,發現兩者相同的,即可將花朵插入到空瓶之內。但很多時候幼兒在數圓點的過程中會受圓點顏色的影響,甚至會受花朵顏色的干擾,很難得出最終結論。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教學方式仍舊可行,與瓶蓋與空瓶匹配游戲相比,不僅提高了游戲難度,而且使幼兒意識到顏色多樣性與數量之間并無直接關系,需要幼兒自行解除干擾,保證花瓣數量與圓點數量的一致性。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會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而且會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數數,保證數量的準確性,也使花朵與公平兩者數量相匹配,不受外界因素的制約,拓展了幼兒的發展空間,也將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在探索與實踐中啟發幼兒思維,同時提升了幼兒的智力水平。
三、組織游戲性區域活動,培養幼兒的數學興趣
幼兒階段的數學學習更加象征著準備性的學習,在接觸數學知識的初級階段,教師不應當強調最終的數學成績以及自身的教學成果,需要重視過程,培養幼兒對于數學課程及知識的喜愛,逐步形成學習興趣。基于此,幼兒教師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事先準備游戲材料,而后將其放置在數學區域內,引導幼兒自由操作,在此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及要點,加強對于數學課程的探索,深化對于數學內涵的理解以及掌握。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圖形拼湊活動,幼兒在參與此項活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好奇心,愿意主動參與其中,在活動開展前將調動積極性。而后,教師可以設計“圖形寶寶坐火車”的游戲主題,確定主題后再設計具體的活動形式及規則,要求幼兒對圖形進行感知,而后將圖形重新拼合。幼兒在拼合圖形的過程中,必然會總結并歸納圖形的拼和規律,牢記圖形中的內容,這樣才能保證圖形拼合的完整性以及正確性。在活動開展的環節,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較高,在拼拼玩玩的游戲活動中,他們不僅會形成新的學習理念,而且會獲取新的知識,發現數學區域活動的趣味性,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日后也愿意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大大提高了學習主動性[4]。
四、落實創新性區域活動,強化幼兒思維
數學區域活動的開展要求針對數學知識及教學要求,實現數學要點的延伸與拓展。教師在開展創新性區域活動之前,需要重點設計,并對其中的細節之處進行統籌規劃,確保區域活動高效開展,保證活動的開展進度。除此之外,在創新社區活動的落實過程中,教師也要密切關注幼兒感興趣的因素,而后結合他們的喜好,對日后的區域活動進行改良、完善,使所制定的區域活動方案更能滿足幼兒的學習及成長需求。在創新性區域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在數學區域內投放相關資料,確保內容與數學知識具有密切關聯,然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選擇并應用符合幼兒個性特點的材料。這樣方可保證數學區域活動完畢后,強化幼兒的創新力,并對數學知識進行鞏固,提高幼兒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開展分類擺放創新性區域活動的環節,教師需要觀察幼兒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如若幼兒表現良好,那么就可在數學區域活動中相應地增加百寶箱游戲,對寶箱進行標記,再對物品有效分類,最后完成物品擺放的任務。在此過程中,部分幼兒將會根據物品特征實施分類,從而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意繼續參與區域活動。此時,教師可以提供新奇的學具,轉變學生的思維,制定新的分類方案,使得分類過程更加有趣。最后,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出問題:“哪位小朋友可以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進行分類?你們還有其他的分類方式嗎?”通過問題設置的方法,激發幼兒的參與欲望,幼兒也將集中注意力創新分類方式,形成創新思維,從而在數學區域活動中發現趣味因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階段數學區域活動的開展極其必要,不僅可以為幼兒提供展現自我、表達自我、體現自我存在的機會,而且能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幼兒在極具趣味性的教學模式下高效學習,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也可在參與區域活動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樂趣,有利于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其意識到自主學習以及探索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在區域活動中不斷地成長與發展,為日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林格.幼兒園提升數學區域活動有效性的對策[J].考試周刊,2016,23(53):195.
[2]楊亞琴.幼兒園5-6歲幼兒數學區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研究[J].未來英才,2016,16(22):105.
[3]邵玉.讓“鄉土資源”在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中綻放異彩[J].新課程·小學,2016,23(7):153.
[4]劉宇.淺談幼兒數學區域活動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5,1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