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勇 汪仁銀 陳銳
【摘要】文章論述了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堅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在實踐教育方面構建出“單項基礎技能訓練-課程綜合強化訓練-項目導向綜合訓練-頂崗實習”四級實踐教育體系。四級實踐教育既能映射理論教育,又能保持教育與生產的一致性,不至于脫離市場。
【關鍵詞】高職;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實踐教育
一、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實踐教育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測繪類專業主要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服務于測繪一線生產項目的高級技工。高等職業教育以技能培訓和技術應用為代表,與以文化學習和理論研究為代表的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顯著不同。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特色,實踐教學學時多,比重高,是技術技能培養的關鍵環節。
當前高職測繪類專業實踐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脫離生產實踐。高職院校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走進學校,畢業以后直接開始任教,沒有任何的企業生產經驗;課本知識滯后于市場技術,甚至很多教材上還保留著一些已經淘汰的知識;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十年,新技術設備層出不窮。二是實踐教育體系不完整。源于課本的實踐教學,往往都是針對孤立出來的某個知識點來開展。如果缺乏一個合理的體系,學生將很難理解各技術點之間的聯系,更沒有辦法掌握各門課程之間的技術聯系。
因此,構建一個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二、“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于2012年開設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制圖技術專業,2016年按照新版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更名為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多年以來,以工程測量專業群為背景,堅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主動創造條件,把企業請進校園;經過多年的嘗試與努力,形成了與地方測繪企業良好的合作關系,摸索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思路,為本專業的實踐教育帶來了實質性的改變。
為了充分適應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的需求,我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在最初的“5+1”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創新變革為“4.5+0.5+1”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4.5”為前4個學期及第5學期前半期,完成基礎理論教學與基礎技能訓練,以學校為主;“0.5”為第5個學期后半期,開展項目化生產實踐,校企聯合開展;“1”為1個學期在企業頂崗實習,以企業為主。
三、四級實踐教育體系
(一)單項基礎技能訓練
單項基礎技能訓練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開展,主要是針對各門課程中的基礎技能,比如測繪基礎課程中的“水準儀認識”“四等水準測量”“角度測量”,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的“空間數據的采集”“地圖輸出與可視化操作”等。為便于單項技能訓練的開展,課程安排打破常規,允許多節課連堂排。儀器操作類的課程周課時通常為6課時,6節連排,理論與實踐的比例為1 ∶2;軟件操作類的課程通常為4課時,6節連排,理論與實踐的比例為1 ∶1或者1 ∶2。
連堂排課確保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一體化,講完理論立即實習,或者邊講邊操作,改變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形式。通過操作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也改變了學生理論課精力難以集中的情況,有效地改善了課堂效果。目前,我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80%的專業課都是以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形式開展。
(二)課程綜合強化訓練
在專業核心課程結束以后,針對該門課程的典型工作任務設置實習項目,比如GNSS定位測量課程的“RTK測圖”、數字攝影測量課程的“4D產品生產”等,安排1周或2周開展綜合實習。本專業設置了測繪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等6門專業核心課程,開設了對應的課程綜合強化訓練,分別安排在第2-4學期。
課程綜合強化訓練將課程內單項技能與知識融會貫通,以中短期實踐的形式,使學生更深入全面地參與到各技術環節,幫助學生理解各技術環節的關聯性。
(三)項目導向綜合訓練
在所有課程結束以后,項目導向綜合訓練于第5學期下半學期集中開展。為項目導向綜合實訓或社會生產實習,以生產項目為載體,學校與企業聯合教學,共同負責。測繪工程系建立了校園工作室,將企業生產項目引進校園,聘請企業技術能手到學校擔任技術指導,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聯合指導,強化學生實踐訓練,按企業模式進行管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從校園實習向社會生產過渡。
(四)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于第6個學期開展。學生深入企業,參與生產項目。由行業專家和技術能手指導,專業教師參與,以企業管理為主,學校管理為輔。頂崗實習進行崗位綜合實踐訓練,使學生積累工作經驗,了解企業文化,同時也是學生和企業進行雙向選擇的良好機會。
對于測繪地理信息專業,不同高職院校實踐教育開展各有不同,大多數包含課程單項實習、“仿真”綜合實習、頂崗實習等幾類。比較而言,我院四級實踐教育體系有兩大特色:一是將課程單項技能訓練分布在每一周,而不是先用大半個學期講理論,再用幾周來實習,均勻分布的好處在于可以化解連續講理論的枯燥性,講完理論馬上操作,或者邊講邊操作,學生通過操作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二是建立了校園工作室,引入生產項目開展項目導向綜合訓練,指導老師由企業技術能手擔任,真正地讓企業走進校園,參與教學,同時使得我們的專業教師能走進生產,不脫離市場。
四、影響實踐教育質量的幾個因素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我們建立了四級實踐教育體系。在該體系下,影響實踐教育質量的因素主要體現在設備條件、師資條件、課堂管理等方面。測繪地理信息的實踐教學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測量儀器操作為主的實踐,主要在戶外實訓場開展;一類是以軟件操作為主的實踐,主要在專業機房開展。兩大類實踐無論從設備需求上還是課堂管理上都有較大的區別。
(一)實訓設備條件
只有充足的實訓設備,才能保證學生動手的時間,是保證實踐教育質量的必要條件。以測量儀器操作為主的實踐,通常以小組為單位配合進行,一般4~6人一組使用一套設備;以軟件操作為主的實踐,通常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應保證1人配備一臺計算機及相應的軟件。
(二)師資隊伍
教師可以說是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的實踐水平總體上決定了學生實踐水平的上限。因此,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至關重要。我院測繪工程系接近一半的教師來源于企業,80%的教師有生產經驗。近幾年,我院每年輪換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半年的生產實踐;同時,大力引進兼職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尤其是項目導向技能訓練,直接由企業能手擔任指導教師。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快速發展,生產模式在不斷變革,教師的成長必須是持續性的,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是永不止步的。
(三)有效的課堂管理
與理論教育相比,實踐教育場景更為豐富,形式更多樣化,課堂更具開放性,管理方法和理論課堂大不同。以儀器操作類的實踐課堂為例,由于實踐以分組開展又分散在各處,如果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現部分學生全程操作而另一部分學生偷懶的情況。從教學經驗來講,實踐教學的課堂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利用信息化平臺,如藍墨云班課、云課堂智慧職教等app進行過程檢查;二是必須落實任務檢查或操作能力檢查。
五、結束語
我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自成立之初,在人才培養方面持續進行著探索與嘗試。我院構建的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單項基礎技能訓練-課程綜合強化訓練-項目導向綜合訓練-頂崗實習”四級實踐教育體系,從單一到綜合,從課堂到工作室再到企業,由淺入深,學生經歷“融會-貫通-綜合-熟練”四個階段,漸進成長。實踐證明,四級實踐教育體系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有效地改善了課堂效率;校企合作更多樣化,企業進入校園,學生深入企業,使我們培養的學生更符合企業需求,適應社會市場;我院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畢業生深受企業好評,一直供不應求。
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對實踐教育方式的探索也不會止步,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度開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實踐教育將迎來新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朱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五位一體”實踐教學系統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2(30):167-169.
[2]馮娟,余寧,杜二玲.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系統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電腦,2017(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