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星
劉永坦,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0年來,他領導和培育的創新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新體制雷達研究,成功實現了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技術和工程應用的全面自主創新,技術成果“領跑”世界,在保衛祖國海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正因為如此,他當之無愧地被國人尊為“挺起中國脊梁的國寶級人物”。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做成了點兒事。這事離開團隊的力量是絕對無法做到的。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種無上的光榮,這份殊榮不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們團隊,屬于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永坦院士頒發獎章、證書。很難想象,這位老人樸實謙虛的話語背后,卻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新體制雷達發展史。40年來他心無旁騖,一直致力于新體制雷達事業的發展,為國家筑起“海防長城”作出了卓越貢獻。
情系家國
1978年,劉永坦被哈爾濱工業大學破格晉升為無線電系副教授。同年8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出國外語培訓班的快班,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出國的人員之一。這期間,他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和伯明翰大學進修和工作,完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號處理機研制工作。該工程系統被合作教授謝爾曼評價為“一個最有實用價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設備。”正是通過這次難得的科研任務,劉永坦對雷達有了全新的認識。傳統的雷達雖然有“千里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國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體制雷達,從而使“千里眼”煉就“火眼金睛”。
1981年金秋,進修結束后的劉永坦立刻啟程回國。此刻,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個宏愿——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新體制雷達被稱為“21世紀的雷達”。當今世界的千余種雷達中,新體制雷達代表著現代雷達的一個發展趨勢,對航天、航海、漁業、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領域都有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經對這種新體制雷達進行會戰攻關,但由于諸多原因,最終未獲成果。
1982年初春,劉永坦專程趕赴北京,向當時的航天工業部預研部門領導匯報,翔實地介紹了當時發達國家新體制雷達發展的動態,并暢談了自己的大膽設想。得到支持后,劉永坦立即進行了細致的策劃和準備。經過10個月的連續奮戰,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誕生了。1983年夏,原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召開方案評審會,對這份新體制雷達方案報告作詳細評審,與會專家們一致表決通過該報告。
知行合一
接下來的戰斗更加艱苦卓絕,又經過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千次實驗、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劉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預研項目“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獲得豐碩成果,系統地突破了傳播激勵、海雜波背景目標檢測、遠距離探測信號及系統模型設計等基礎理論,創建了完備的新體制理論體系。這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為中國新體制雷達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礎。
1986年7月,航天工業部在哈工大舉行了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成果鑒定會。50多位專家認真審查、討論和評議,一致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用兩年多的時間在技術攻關中取得了重大進展,已經掌握了新體制雷達的主要關鍵技術,某些單項技術已經進入國際國內先進行列。由于主要關鍵技術已經突破,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完善雷達系統設計并建立實驗站的條件。”從此,新體制雷達從預研項目被列為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劉永坦和他的團隊已經完成了預研使命,完全可以結題報獎了。但是,他認為僅僅“紙上談兵”是不夠的,國家真正需要的是建立有實際意義的雷達實驗站。同年,劉永坦開始主持“新體制雷達研究”,再一次出發,為研制成完整的雷達系統而奮力拼搏。值得一提的是,從1987年開始,劉永坦和他的團隊還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新體制雷達研制工作。他們與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有關研究所聯合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臺逆合成孔徑實驗雷達,為中國雷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體制雷達不同于微波雷達,航天部專家們在論證時也低估了其工程化的難度。批復的經費在采購完必要的儀器設備之便后所剩無幾了。面對困境,劉永坦沒有退縮。經過反復討論,他們決定自籌資金并爭取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苦心人,天不負。這群優秀的科技工作者終于在1989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對海新體制實驗雷達。
1990年4月3日,劉永坦團隊首次完成了我國對海面艦船目標的遠距離探測實驗,標志著新體制雷達技術實現了我國對海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1990年10月,國家多個部門聯合舉行的鑒定會宣布:“新體制雷達研究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1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同年,劉永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94年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
守衛海疆
研究成果雖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但劉永坦覺得還遠遠不夠。這些成果倘若不能變成真正的應用,對國家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和浪費。一切為了國家的需要,劉永坦又一次作出了重大決定。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準正式立項,哈工大作為總體單位承擔研制工作,在國內高校中尚屬首次。
為了應對國家海防遠程探測的迫切需求,必須研制具有穩定、遠距離探測能力的雷達。面對各國難以逾越的國際性技術難題,劉永坦帶領團隊,歷經上千次實驗和多次重大改進,對長期以來困擾雷達的諸多威脅采取了有效的對抗技術措施,終于在本世紀初形成了一整套創新技術和方法,攻克了制約新體制雷達性能發揮的系列國際性難題。
面向國家未來遠海戰略需求,自“十五”開始,劉永坦還帶領團隊規劃實施對海遠程探測體系化研究,逐步開展了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術的自主創新,為構建由近海到深遠海的多層次探測網、實現廣袤海域探測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的繼續提高雷達性能的要求,又是10余年的艱辛努力和刻苦攻關,劉永坦和團隊再次圓滿完成任務,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國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與國際最先進同類雷達相比,系統規模更小、作用距離更遠、精度更高、造價更低,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國際領先,標志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2015年,團隊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投身教育科研事業60年的劉永坦始終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他不忘初心,踐行身為知識分子的強國夢想,凝聚了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培養了兩院院士等一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為祖國筑起“海防長城”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