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金祥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安徽省紀檢監察機關加強對受處分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扎實做好監督執紀與問責的“后半篇文章”。“對違紀黨員干部,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讓跌倒者重新站起來,重新煥發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熱情。”該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俗話說得好,響鼓不用重錘。“人都是有臉面的,當組織找我談話,讓我‘紅了臉‘出了汗,認識到平時自我要求不嚴,自我約束放松。感謝組織在關鍵時刻及時拉我一把,點醒了我。”滁州市一名縣級干部張某如是說。組織上指出自己的缺點或不足,應知恥而后勇,立行立改。對待組織的提醒勸導,同樣應該如此,保持虛心的態度,老老實實地接受組織挽救,防止“小毛病”演變成“大問題”。然而,現實中總有一些人心存僥幸,不知悔改,不明白組織部門的良苦用心,結果越陷越深,受到組織上的從嚴從重處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待犯錯誤的同志,查處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讓他們認識錯誤、真心悔過改錯。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提出“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對失誤錯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幫助干部汲取教訓、改進提高,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所以說,各級黨組織要想做好執紀問責“后半篇文章”,都要把“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做深做實,做到嚴管與厚愛相結合,并擔負起教育挽救干部的責任,這樣才能使犯錯誤的同志真心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變“有錯”為“有為”,更好地放下包袱,認識錯誤,及早改正,使他們獲得“重新站起來”的機會,重新煥發生機活力,才能真心向黨,初心永摯。
然而,對那些不思悔改,甚至“破罐子破摔”,群眾反映強烈,還拒不承認錯誤的干部,只有拿起問責的武器,使之付出慘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