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霄 供職于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曾為《紫禁城》二〇一六年「月令節令戲」專欄主持,發表《清宮過年看大戲》、《清宮中秋戲劇觀演活動》、《清宮端午過節期間的戲曲演出》等文章
在清代皇帝的大婚慶典中,南府與昇平署負責禮樂方面的事務。
目前我們只能看到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的相關材料。
昇平署在承接大婚典禮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所承演的劇目是什么?具體過程又是怎樣的?
就讓我們通過檔案來細細尋找答案。
在清代皇帝的大婚慶典中,南府與昇平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負責禮樂方面的事務。有關南府與昇平署的相關資料,清代乾隆朝及以前的全部缺失,目前只能看到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的相關資料。
在此,筆者結合這些材料中涉及皇帝大婚的情況,簡單談一談晚清皇帝大婚慶典中的演劇情況。
閱讀鏈接
南府與昇平署
◎ 南府與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南府于清康熙年間設立,原址在“南花園”,位于今北京市第六中學,隸屬于內務府,主要負責收羅、選征優秀藝人以承應宮廷演出。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改南府為昇平署,仍主持宮內演出事務。南府與昇平署的當差人員分內學和外學,內學指學藝太監,外學指民間伶人。
閱讀鏈接
《恩賞日記檔》記載同治九年昇平署總管祁進祿上奏有關演員緊缺問題
◎ 三月十二日,奴才祁進祿謹奏,為題奏禮節差務事。現今奴才的萬歲爺大婚典禮在邇,禮成之后,奴才的萬歲爺萬壽圣節應入午宴,伺候章樂宴戲《青牛獨駕》,轉宴《環中九九》。奴才今又思維,佛爺正慶典禮之年將臨,奴才籌畫,查例理應伺候,佛爺升殿入午宴,奴才的萬歲爺親行進酒伺候,章樂宴戲《慈容衍慶》,轉宴《蝠獻瓶開》,奴才謹按舊例,查明俱用多人,現時本學連小人數不敷用,《環中九九》同場人八十七名。況禮節差事且近,雖有小人學演,奈無教習,學差非一時可成,奴才蒙佛爺鴻恩,賞放總管,奴才劬勞盡瘁,報效當然,奴才再四思維,惟有叩祈佛爺鴻恩,準其奴才與內務府大臣討要昆腔教習十數名,教演小人接續當差,如蒙恩準,奴才另寫啟帖,稟見內務府大臣,向外班挑選昆腔教習。謹此叩請。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十七歲的同治皇帝大婚,但其實早在三年前,內務府昇平署便開始了相關差事的準備工作。根據《恩賞日記檔》(記昇平署涉及的演戲及恩賞并各種事例最完備之記事檔,以下所引文獻均來自此檔,不再一一注出)記載,同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造辦處來文安排「大婚禮儀先期預備應辦事宜」,要求預備百花衣(屬吉服的一種)、補服衣(舞生服)和樂器。
同治九年,昇平署總管祁進祿上奏了關于大婚典禮準備情況的內容,并提出皇帝大婚、皇太后萬壽按舊例應該安排的戲所用人數很多,排場很大,現在
昇平署演員不夠,學戲的太監又由于缺少教習,很難迅速排演出承應所需的劇目,請求皇太后恩準從宮外挑選民間的昆曲伶人進宮教戲、當差。皇太后則極其干脆地回絕了這一要求:「不允,以后不準開此端。」態度十分堅決。
同治十年,昇平署總管換為韓福祿。韓福祿在同年五月十三日上奏,之前安排大婚時伺候中和韶樂所需的百花衣和補服衣都不夠用,請求各添置八十八件,每件隨做褡包(即用布或綢制作的長而寬的腰帶,用于系在衣外)。四個月后,韓福祿再次上奏:「恭為大婚典禮,差務甚重,奴才與首領姚長泰籌核承差之人實不敷用,臨時承應《八佾舞虞庭》等典禮差事,恐其貽誤,奴才等耽待不起,叩請佛爺天恩,賞給民籍學生三四十名,學習官差,以備大婚典禮承差所用,如蒙俞允著交內務府大臣辦理。謹此奏請。」這說明韓福祿面臨著和他的前任總管一樣的問題— 演員人數不足。而且由于加排了戲碼,這次的情況似比前一年更嚴重,韓福祿一次就想要「三四十名」民間藝人。然而皇太后的回復仍然很利索:「不準。」
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道光皇帝改南府為昇平署,裁撤所有「外學」,即民間伶人,直至咸豐末年才恢復召進外學。同治年間及光緒初年,要求召進民間伶人的奏折屢屢被駁回,服期(服喪一年)開禁唱戲的時間也被推遲,這很有可能是慈安太后的意思。檔案中見不到慈安太后單獨召伶人進寢宮唱戲的記載,或許表明了她在此方面的興趣不大。
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宮內傳旨問昇平署預備了什么戲,答復是《昇平雅頌》。傳旨太監隨即交下《瑤林香世界》、《慈容衍慶》、《螽斯衍慶》、《喜溢寰區》四種戲本,要求把其中能改成「吉祥句子」的詞全部改完謄寫交上來,太后和皇后都要用,一定要改準。六月初十日,又傳旨,讓昇平署學全本《金鵲記》、全本《羅衫記》、《雙官誥》、《打棋盤》,把連臺本戲《昭代簫韶》挑熱鬧的排演幾段,要求不許有死人的情節、不許用火彩、血彩(表現火焰、煙云、噴「血」的舞臺特效)等等,所用道具就用舊有的。這次來傳旨的太監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李蓮英。慈禧太后還對大婚劇目提出了一些更細致的要求。兩天后,焦頭爛額的韓福祿再次上奏,請求增加「外援」,只是得到的仍然是兩個字— 「不準」。同時李蓮英又來傳旨安排大婚戲碼:「大婚禮用全本《金鵲記》、全本《羅衫記》、《雙官誥》、《打棋盤》、《金殿復旨》、《暗護鑾輿》、《兵圍魏府》,著大小人學。旨,中和樂《平沙落雁》、《良霄引》找人學習。著首領姚排演伺候。」九月初二日,同治皇帝還親筆改動了戲詞:「《吉曜承歡》星君白:恭逢皇上大婚,貴妃朝見,時逢燕喜,萬國咸亨,奉玉帝敕旨,命我等前往神州呈祥獻瑞眾吉曜。」
閱讀鏈接
同治皇帝大婚期間各宮承應喜慶劇目
◎ 九月十三日,長春宮承應《五代五福》;
◎ 九月十四日,長春宮承應《喜溢寰區》;
◎ 九月十六日,長春宮承應《螽斯衍慶》;
◎ 九月十五日,長春宮承應《吉曜承歡》;
◎ 九月十七日,慈寧宮午宴《列宿遙臨》,轉宴《雙星永慶》,長春宮承應《萬福云集》;
◎ 九月十八日,長春宮承應《祝福呈祥》;
◎ 九月十九日,慈寧宮午宴《萬花向榮》,轉宴《御花獻瑞》,長春宮承應《三元同慶》。
大婚期間妃嬪進宮、行禮時所需奏樂也都是昇平署太監負責。九月初五日,總管、首領、太監、蘇拉人等至鐘粹宮、長春宮、儲秀宮安設樂器,西太后(慈禧太后)還給了一百兩的賞銀。當天,金編鐘由內務府廣儲司銀庫提出,驗看后押送給昇平署,預備大婚時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九月十五日傳旨要求「慧妃來去接送,中和樂迎請」,這是特殊的恩遇。因為慈禧太后原欲立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后,慈安太后則主持立了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只做了慧妃。所以慈禧太后對慧妃有一些格外的照顧。
另外,妃嬪接冊也需昇平署中和樂伺候作樂。如當年的十月十九日,瑜嬪、珣嬪在景仁宮接冊,中和樂伺候,禮畢二妃還分別賞了總管三兩、首領各二兩、太監各一兩的賞銀。當年十一月初二日,請旨撤樂,金編鐘也入賬交回廣儲司。昇平署的工作至此全部結束。
閱讀鏈接
同治皇帝大婚典禮期間的禮樂安排
◎ 九月十三日瑜嬪、珣嬪、瑨貴人于卯刻進宮。永和宮進采亭伺候丹陛樂。景仁宮進采亭伺候丹陛樂。瑜嬪、珣嬪、瑨貴人至鐘粹宮給東佛爺行禮,伺候丹陛樂。長春宮給西佛爺行禮,伺候丹陛樂。
◎ 九月十四日卯刻,慧妃進宮,永和宮進采亭伺候丹陛樂。慧妃還永和宮,伺候迎請。慧妃拈香,伺候丹陛樂。鐘粹宮給東佛爺行禮,伺候丹陛樂。長春宮福華門外中和樂伺候迎請。慧妃給西佛爺行禮,昇平署隨手伺候細樂。
◎ 九月十七日辰初,皇后主子演禮。
◎ 九月十八日卯正,慈寧宮行禮。
至于光緒皇帝大婚,因為有了十多年前同治大婚的成例,操辦起來也就簡便了不少。例如昇平署在光緒皇帝大婚前一年開始準備時,知會樂部預備樂器,「將前次大婚禮應行預備樂器繕單,咨付本部可也。并送中和樂前次禮成單一件。」
閱讀鏈接
光緒皇帝大婚劇目安排
◎ (光緒十五年)正月十二日,昇平署請示“安樂事”。
◎ 正月二十五日,長春宮承應《福祿天長》、《風云會》。(賞大臣看戲)當日寅時,瑾嬪、珍嬪進宮。
◎ 正月二十六日,長春宮承應《壽祝萬年》。(賞大臣看戲)當日午初三刻十分,光緒皇帝在慈寧宮給慈禧太后行禮。中和樂伺候中和韶樂。
◎ 正月二十七日寅時,皇后進宮。長春宮承應《螽斯衍慶》。(賞大臣看戲)
◎ 正月二十八日,長春宮承應《喜溢寰區》。當日辰時,皇帝率皇后在儲秀宮給太后行禮,中和樂伺候丹陛樂。皇后率瑾嬪、珍嬪在養心殿給皇帝行禮,中和樂伺候丹陛樂。瑾嬪、珍嬪在鐘粹宮給皇后行禮,中和樂伺候丹陛樂。
一九二二年(小朝廷仍沿用宣統年號稱「宣統十四年」),十七歲的溥儀「大婚」。大清朝此時已不復存在,內務府昇平署自然也沒有了往日的榮光,「大婚」期間承應演劇全部約請民間知名藝人。
是年九月二十三日,敬懿皇貴太妃(同治皇帝遺孀赫舍里氏)、榮惠皇貴太妃(同治皇帝遺孀西林覺羅氏)、端康皇貴太妃(光緒皇帝遺孀他他拉氏,即當年的瑾妃)向時任昇平署總管武長壽傳諭:「于十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此三日漱芳齋伺候戲,俱傳外班。」九月二十八日,武長壽上奏:「于十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此三日在漱芳齋承應戲差,奴才他坦預備應差,首領、太監、寫字人、筋斗學生、民籍學生、教習人等早晚飯食向例由奴才預備,該他坦先年以奴才署內白米積款已內辦理,前于宣統七年兩次戲差俱已用竣,現在承差在邇,所有飯食之款無法可籌,奴才再四思維,惟有叩懇主子格外施恩,賞給飯食銀兩。謹此叩懇。」可見此時的小朝廷連飯費都無法正常支取了,且從七年前就已經開始欠款。十月初三日傳旨:「新傳富連成班外串貫大元、蓋叫天、小翠花、郝壽臣、九陣風、尚小云、喻振亭、周瑞安、五鈴童、譚小培。添傳余叔巖。」可以看到有很多鼎鼎大名的菊壇(泛指梨園行)巨擘,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被邀請進宮唱戲。
這次為期三天的宮內堂會雖然比不得之前昇平署那樣堂皇,但群英薈萃,眾星云集,也是難得的盛事了。演出全部結束后,據檔案記載敬懿、榮惠主位賞外學等八十名洋一千元,其中昇平署總管、首領、太監、寫字管箱人等一百一十五名洋四百元、富連成班洋六百元。民籍學生等則共得賞銀三千零八十二兩,其中楊小樓獨得一百五十兩,陳得林、于莊兒、王瑤卿等均得一百二十兩,應是十分優渥了。
另外,有關坊間盛傳此次「大婚」傳梅蘭芳進宮演出《霸王別姬》之事云云,實際上并不屬實。梅蘭芳只進宮承應過一次差,是轉過年的八月二十二日,瑾妃過千秋(生日)。溥儀「大婚」期間只有前述提及的三天戲,檔案中并無記載梅蘭芳進宮演出《霸王別姬》。
閱讀鏈接
一九二二年十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漱芳齋承應劇目
◎ 十月十四日巳正二刻五分(十點三十五分)開戲,戌正一刻五分(二十點二十分)戲畢,演出近十個小時。戲碼如下:《跳靈官》、《取金陵》(九陣風)、《嫦娥奔月》(林顰卿)、《牛頭山》(周瑞安)、《戲鳳》(小翠花)、《狀元印》(楊小樓)、《天水關》(王幼臣)、《長坂坡》(俞振亭)、《八大錘》(侯俊山)、《春香鬧學》(尚小云)、《惡虎村》(外班)、《青石山》(俞振亭)。
◎ 十月十五日午正一刻五分(十點二十分)開戲,戌初二刻五分(二十點三十五分)戲畢,演出八個小時。戲碼如下:《搖錢樹》(外班)、《汾河灣》(貫大元)、《馬上緣》(小翠花)、《連環套》(楊小樓)、《金錢豹》(俞振亭)、《連升三級》(朱素云)、《英雄義》(于振雄)、《竹林計》(外班)、《八蠟廟》(俞振亭)、《水簾洞》(楊小樓)。
◎ 十月十六日巳正一刻五分(十點二十分)開戲,戌正(二十點整)戲畢,演出九個多小時。戲碼如下:《財源輻輳》(外班)、《蟠桃會》(外班)、《冀州城》(周瑞安)、《浣花溪》(林顰卿)、《花蝴蝶》(周瑞安)、《飛叉陣》(俞振亭)、《南陽關》(王又宸)、《空城計》(余叔巖)、《泗洲城》(九陣風)、《搜孤救孤》(貫大元、譚小培)、《珠簾寨》(余叔巖)。
叁「探秘」大婚備辦
皇帝大婚,作為國之慶典,自然需要詳實而精心的準備,這從現存大婚相關文物及檔案中就可窺探其復雜性,諸如大婚所需衣服、各式器具等都是特別定制的— 需要呈覽、欽定畫樣,再交給相關機構具體執行。例如各式布匹交由三織造局備辦,各式瓷器則為景德鎮御窯廠承燒。而這些準備工作早在大婚典禮舉辦幾年之前就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