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勰燕 沈榮樂 傅浪靜
浙江省寧波明州醫院 浙江 寧波 315100
筆者應用中藥口服配合灌腸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性疾病(PID),臨床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PID濕熱瘀結型患者120例,主癥:下腹或腰骶部墜脹疼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次癥:經期或勞累后加重;經量多或經期延長,不孕;舌脈:舌質稍黯、苔黃厚膩,脈沉細澀。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18~26歲,平均病程2.45年;對照組年齡20~25歲,平均病程2.37年。兩組資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予自擬中藥復方口服兼灌腸治療。口服方:金銀花12g,蒲公英、薏苡仁、紅藤、敗醬草各30g,黃芩、黃柏、姜半夏、牡丹皮各10g,冬瓜仁20g,陳皮6g,茯苓、丹參各15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分服。灌腸方:金銀花、紅藤、敗醬草各30g,土茯苓20g,黃連、黃柏各10g。水煎200m1,100ml/次灌腸,兩日1劑。對照組予康復消炎栓塞肛,每日1次。每個月經周期期間治療15d,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3.1 療效標準:痊愈:主癥消失,婦科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總療效積分減少>95%,停藥1個月內未復發。顯效:主癥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及實驗室檢查明顯改善,總療效積分減少70%~95%;有效:主癥減輕,婦科及實驗室檢查改善,總療效積分減少30%~70%;無效: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無改善,積分評分減少<30%。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Δ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4.18±6.57*Δ 7.97±6.09*例數30 30治療前13.12±5.66 15.97±3.79
3.4 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IL-2)變化: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s,ng/m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s,n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ΔP<0.05。
組別例數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4.56±1.99*△3.67±1.08*30 30 TNF-α治療前2.76±1.09 2.65±1.77治療后1.37±0.56*△2.34±0.76 IL-10治療前13.59±2.13 13.48±1.45治療后29.76±3.09*△18.67±2.46*IL-2治療前3.08±0.98 2.87±1.47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發生與濕熱、瘀血密切相關,中藥治療應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止痛為主[1]。自擬口服復方中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化濕,紅藤、敗醬草、牡丹皮、丹參活血化瘀,黃芩、黃柏、陳皮清熱燥濕,薏苡仁、冬瓜仁、姜半夏、茯苓利濕化濁,甘草解毒清熱,調和諸藥。合之,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功。觀察組患者經自擬口服中藥復方兼灌腸治療后顯著提高療效,緩解癥狀,減輕炎癥反應。方法簡便實用,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