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香榮
摘 要:自基督教合法后,源自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便成為教堂的主要形式,幾乎歐洲的所有基督教堂都源自于巴西利卡并影響到中國的基督教堂建筑,譬如武漢的天主教堂大多是巴西利卡式建筑。如今的巴西利卡不僅是指它的形式功能更是被賦予了一種榮耀的宗教頭銜。
關鍵詞:巴西利卡;宗教建筑;天主教堂
一、巴西利卡式建筑的起源及兩種特征形制
巴西利卡式建筑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筑形式,在古羅馬眾多的建筑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柱式與券拱結合的建筑物就是巴西利卡式建筑。巴西利卡這個詞源自于希臘語,古希臘的巴西利卡指的是君主或者高級貴族執政辦公所用的建筑物的名稱,因此又稱為“王者之廳”,在大都市里作為法庭或者商場等大型豪華建筑,而不是一個建筑結構的名稱。作為建筑結構,古希臘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也是羅馬人引入的。早期基督教在地下室內舉行宗教活動,后來基督教合法并得到官方的支持而一躍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巴西利卡式建筑成為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基本全部參照巴西利卡式的形式建造,巴西利卡式也因此成為西方教會的教堂典范。
作為建筑形式,巴西利卡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堂平面呈長方形,主廳便是長方形的大廳,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兩側短邊有耳室,教堂屋頂采用的是羅馬人擅長用的條形拱券。大多數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結構簡單,形象規整,一般用的是簡潔的立式柱子,這種建筑內部寬敞明亮且疏朗,便于群眾聚會禮拜,所以被舉行中式群眾性儀式的天主教會選中。巴西利卡式內部的長方形大廳也很適合天主教的儀式需要,信徒們經過幽暗狹長的大廳,來到位于教堂十字平面中心的圣壇,內心的膜拜與畏懼達到頂峰。除了擁有長方形大廳的古羅馬式的巴西利卡,還發展出了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型制。十字架強調某些線條是最重要的,以此來強調空間。由于在古羅馬式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的基礎上規定,在舉行儀式時,信徒要面對耶穌的圣墓,因此圣堂必須在東端而大門朝西。基督教宗教儀式繁復并且隨著信徒人數的增多,需要更大的空間容量,后來在祭壇前增建一道橫向的空間,這個橫向的空間高度和寬度基本同長廳對應相等,于是從平面上看就是一個十字形,又象征基督教的十字架,因而基督教的巴西利卡更加具有宗教意味。還有些橫向空間的高度和寬度比長廳要短,因此叫拉丁十字。發展成十字式的巴西利卡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信徒們在教堂內的日常宗教活動,空間增大讓內部更加疏朗。另一方面十字形也是基督教的標志,基督教堂從外形就采用十字式,它也時刻提醒基督教徒,我們的生命是基督在救贖,我們為基督而生活。圣約翰教堂、圣保羅教堂等都是歐洲巴西利卡式教堂的代表。從早期基督教到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到19世紀直至今日,隨著歷史的變遷,巴西利卡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不管它最初的含義是什么,最終被應用到建筑中涵蓋廣泛的功能和幾乎同樣廣泛的建筑種類類型。今天在羅馬天主教的用語中有著特殊地位和高級的大教堂被稱為巴西利卡,不論其建筑風格和結構。
二、巴西利卡式建筑兩種形制的演變及心理作用
巴西利卡式源自于古羅馬,古羅馬人注重實際,對建筑有著獨特的敏感性和要求。古羅馬建筑以對稱和宏偉而聞名世界。古羅馬建筑的類型很多,除了巴西利卡,還有羅馬萬神廟、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公共建筑。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就是羅馬建筑講究對稱性的體現,因此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往往強調形式特征大于功能特征,這里的巴西利卡還僅僅是一種建筑名稱和建筑形式,不存在任何附加涵義。古羅馬的巴西利卡,最早僅僅是國王貴族用來辦公或交易所使用的一種大型的長方形豪華大廳公共建筑,在功能上與宗教儀式并沒有太大關系,這個時期的巴西利卡結構還比較單一,在外觀上也并不一定局限于后世印象中的標志長方形,內部構造通常也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但是長方形大廳與耳堂以柱廊分隔的模式卻基本被保留下來并一直沿用至今。還有很多的建筑元素確實也成為了后來天主教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筑的直接來源,比如外部拱廊的設計、中殿的位置,以及古羅馬擅長的拱券半圓壁龕的樣式等等。
進入中世紀后,由于基督教的統領作用,這時期采用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則更突出功能屬性以及宗教性,與此相應地在形式上也趨于單一化和規范化。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基本上是在沿襲古羅馬巴西利卡的基礎上進行了局部的修改,這時期的巴西利卡不僅突出形式特征也強調功能特征,并且更加突出宗教意味,例如梵蒂岡的舊圣伯多祿大殿,該巴西利卡建于4世紀中葉,并一直被使用至16世紀才被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筑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所取代。圣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平面呈長方形,俯瞰整棟建筑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
從4世紀開始,基督教合法后迅速成為地中海地區最為主流的宗教信仰,巴西利卡這種建筑形式漸漸失去了其功能與外觀多樣化的特征,逐步成為了基督教教權的一種世俗標志。巴西利卡這個名稱也逐漸成為教堂的代名詞,但不是所有教堂都可以稱得上是巴西利卡,只有等級上優于其他教堂才可以稱得上是巴西利卡。如今的巴西利卡不僅是指一種建筑形式而且還是擁有殊榮與特殊功能的教堂建筑。在古羅馬時期,其形式意味大過功能意味。基督教興起后,其功能意味逐漸被強化,除此之外,巴西利卡在形式與功能意味之外又衍生出了榮譽意味,成了一個宗教頭銜。在中世紀,幾乎所有的基督教堂教堂都可以稱作巴西利卡,這個時期的巴西利卡已經不再簡單地指一種建筑樣式,而變成了一個高級教堂的榮譽頭銜,獲得了榮譽頭銜的教堂在等級上高于其他一切教堂。
三、巴西利卡式建筑在武漢天主教堂的運用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在中國,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天主教由羅馬教會直接管理,天主教堂由天主教內部的人員建造,所以天主教堂更能體現教會精神也更具有特點。天主教被明末耶穌會傳教士帶入中國,目前中國多地都有天主教堂,比如上海、北京、山西、安徽、湖北等地。中國的天主教堂大都是采用古羅馬巴西利卡式建筑。巴西利卡式建筑沒有半圓形圣壇建造技術的困難,也沒有哥特式利用多層疊加建立高聳建筑的技術要求,更重要的是更加適合中國內地城市的空間布局。
以武漢為例,武漢現在有五座天主教堂,分別是武昌花園山天主堂、漢口上海路天主堂、漢口車站路天主堂、漢陽顯正街天主堂和東西湖柏泉天主堂。這五座天主教堂都是歷史建筑,其中花園山天主堂、上海路天主堂和顯正街天主堂三座教堂建筑風格都屬于羅馬巴西利卡式。如果認為東方的巴西利卡教堂是對西方的全盤復制,那就大錯特錯了。“寬闊”的巴西利卡教堂是一種反映意大利悠久歷史的偏愛集中形式(如中庭)的建筑類型,總的來說,在西方流行的是“寬泛”類型,即東方的“長”字。中國的建筑自古以來講求風水方位,一般以坐北朝南為上。西方巴西利卡式平面形制的朝向同中國的傳統建筑平面形制比較相近,其教堂朝向也是向南,但中國的巴西利卡教堂同西方巴西利卡扥差異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材料上選擇傳統的石磚作為建筑材料,風格上將西方裝飾上的華麗神圣與東方的材料選擇上的質樸天然相結合,既突出宗教意味又呈現出地域特色。內部裝飾圖案多用金色鑲嵌,顯得金碧輝煌,精美華麗,置身堂內,仿若置入天堂。每一座天主堂,都有耶穌、耶和華、圣母瑪利亞的塑像,有的墻面還裝飾有壁畫,人物造型生動,色彩亮麗,加上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營造出濃厚的“天主”的氛圍。傳統元素與外來元素交叉融合,也體現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花園山天主堂建成開堂于1889年,平面為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內長36米,約18米寬,矩形內空通體無障礙,可容納近千人同時望彌撒。其方位坐北朝南,內部裝飾曾用真金鑲嵌。花園山天主堂也是湖北天主教的主教座堂,無論其建筑形式還是等級地位都是一座真正的巴西利卡。上海路天主堂于1874年由意大利教士修建,是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式建筑。教堂平面布局為拉丁十字形,長廳的半圓形穹窿頂加上彩色玻璃窗的設計讓內部空間更加明亮疏朗,兩層磚木結構,整體長40米,寬為26米,為天主教漢口教區主教座堂。位于漢陽的顯正街天主堂建成時間較晚,它是天主教圣高隆龐會在武漢的遺物。現在的這座顯正街天主堂于1936年建成,系愛爾蘭巴西利卡式建筑風格,采用單層磚木建造,由于城市布局周邊為居民房屋,所以該教堂削弱了兩側耳堂的設計而采用多層疊加,既節約了占地空間又使教堂的空間容量增大,比傳統的巴西利卡增添了哥特式建筑的高聳,使教堂看起來更加莊重與神圣。在堂內唯一的祭壇正中,塑有一尊本堂主保圣高隆龐的立像,使得這座教堂與其他教堂有了明顯的差異。顯正街天主堂在教內被稱為圣高隆龐堂,它是武漢漢陽區目前最美最大的一座教堂。
中國的天主教堂源自于西方但呈現出中西結合的特色,從對西方的照搬模仿到根據實際地域空間分布與人文特點等多方面綜合性考慮,逐漸形成了中國獨有的一套本土化與地域化建筑模式。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功能上,中國的巴西利卡都將發揮最大的實際效用,不拘泥于平面形制也不過分強調宗教性,為當代的教堂建筑發展打下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黃倩,浦欣成.基督教教堂西立面演變探析:以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形制為中心[J].新美術,2009,(6).
[2]侯實.西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平面布局類型與演變[J].建筑學報,2016,(9).
[3]周進.近代上海教堂建筑基地選址與總體布局模式初探[J].建筑史,2013,(2).
[4]白新蕾.早期基督教堂空間形制的起源問題[D].中國美術學院,2008.
[5]楊瀟然.安徽近代天主教堂形式研究(1860-1936)[D].合肥工業大學,2017.
[6]周進.近代上海教堂建筑平面形制的演變與模式[J].新建筑,2014,(4).
[7]徐宇甦,陳李波,余格格.武漢近代教堂建筑類型研究[J].華中建筑,2014,(7).
[8]朱成俊.武漢柏泉天主教堂案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