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妮 宋麗榮
摘 要:文人畫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流派,對中國美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代文人畫更是文人畫的重要時代,代表人物有趙孟頫、錢選、“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藝壇足以領袖群倫的必然是提出了“書畫本來同”的趙孟頫。他開創簡率尚意、以書入畫的先河,開創了元代文人繪畫的新面貌,使文人畫走向成熟,對明清產生了深遠影響,后來“元四家”更是將文人畫推向了巔峰。文人畫作為中國畫的重要流派和畫體,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當今世界藝術史上的一種特殊的現象。
關鍵詞:書畫同源;筆墨;趙孟頫;文人畫
在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著主流地位。什么是文人畫?文人畫就是士大夫繪畫,大都是由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所作,有別于民間的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他們在注重自身道德情操的完善和文化藝術修養的同時強調畫家應在作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直抒胸臆,反對拘泥于模擬客觀對象的外表而忽略內在的神韻,強調的是將詩、書、畫、印相結合,相得益彰。筆墨簡練標榜“士氣”和“逸品”。文人畫在繪畫語言上不拘陳格,不斷創新,創造屬于自己的個性鮮明的畫風。了解中國美術史的人都知道,文人畫并不始于元代,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都有名畫。明代董其昌則稱唐代的王維為“文人畫”派之祖,五代時期的董源、巨然也是文人畫的代表人物,而宋代蘇軾是文人畫最有力的提倡者與實踐者。就時代而言,元代是文人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朝代,元前期藝壇足以領袖群倫的必然是提出了“書畫本來同”的趙孟頫,后來“元四家”更是將文人畫推向了巔峰。文人畫在明清兩朝也很盛行,影響了現代許多畫家。作為中國畫的重要流派和畫體,其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當今世界藝術史上的一種特殊的現象。
元帝國的建立無疑是對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沖擊,它的建立摧毀了漢族士子所依托的精神支柱,文人仕途不順,不得不把時間、感情、思想都寄托在文學藝術上,所作之畫情感真實自然,畫面形象自然,不受筆墨羈絆。在這個文化沖突當中趙孟頫成為了元代藝術新變的領軍人物。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宋宗室,浙江湖州人,至元二十三年,受到元世祖的賞識,進大都入元朝為官,通音律,信佛理,精詩詞,善鑒古器物,書法通真、草、隸、篆、行,草、籀堪稱“趙體”,除了書法實踐,他在理論上也自有建樹,和他繪畫主張相呼應,在當時書法衰微不振的情況下,他力倡復古,以此作為書法發展中開拓新局面的主要途徑,從而成為書法史上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和他書法同名的是他的畫名,他的繪畫成就在畫史上也十分卓著。趙孟頫工畫山水、人馬、花竹、木石、鞍馬等,師承李成、董源、李公麟。趙孟頫以飛白法寫石,以書法寫竹開創簡率尚意、以書入畫的先河,開創了元代文人繪畫的新面貌,使文人畫走向成熟,對明清產生了深遠影響。
趙孟頫的繪畫有“簡率”“尚意”的藝術追求,他的理論核心是托古改制,如果“意”被看作文人畫的關鍵,那么“古意”就是經常與趙孟頫聯系在一起的詞。他認為,他所作的畫貴在有古意,若沒有古意,畫面即使再工整也無濟于事,這句話似乎并沒有標舉自己的東西,但實際上他所謂的“古意”是取它的“意”而改其制,改變它的制而創出新的意,雖然當時宋的藝術風氣還沒有完全消散,但是在趙孟頫所作畫中,文人畫的風格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新的繪畫風格正在形成,而且逐漸走向成熟,這也就是為什么說趙孟頫是元代藝術新變領軍人物的原因。
趙孟頫的畫工有工整和豪放兩種風格。工整的畫作靜穆且精巧美麗,繼承唐代風格,代表作品有《秋郊飲馬圖》《紅衣天竺僧》等;豪放者主要以用墨為主,或增加簡單的淡彩,使平遠之景在江南畫壇得以復興,筆墨圓潤秀麗,蒼秀見長,意境清曠高逸,這一類的代表作有《鵲華秋色圖》《秀石疏林圖》等。
趙孟頫工整畫風中《秋郊飲馬圖》是他鞍馬作品中的杰作,此圖為絹本設色,畫的是江南初秋景色,紅葉掛枝,平野開闊,河水平如鏡無水紋,馬群圍繞河岸奔跑嬉戲,形態自若,神駿煥發,騎在馬上的牧者,紅衣執鞭,悠然自得地驅趕馬群。人馬景物,造型穩重,筆法精練,色彩也比較明亮。而關于書法和繪畫用筆的相通之處,前代畫家皆曾言及,趙孟頫則不僅在創作實踐中予以體現,而且有意識地進行了理論總結,他的《秀石疏林圖》則將“書畫同源”闡釋得淋漓盡致。
畫面純粹是用水墨來完成,沒有一點顏色,畫面的主體是一塊塊大大小小的山石,山石的輪廓是用毛筆側鋒輕輕地皴擦出來的,山石的縫隙中穿插著錯落的一叢叢枯樹,樹枝多姿,畫作的左側趙孟頫用猶如寫篆書一樣的中鋒用筆畫出了生長的樹枝和上面稀疏的樹葉,筆墨濃淡適宜,相得益彰。后又用濃墨在山石空隙中像寫書法一樣,畫出了稀疏的竹葉,就這樣一幅鄉野之景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幅畫趙孟頫書寫胸中逸氣,用筆皆從書法脫出中鋒、側鋒和飛白等用筆極富節奏感和質感。畫作上落了自己的名款“子昂”兩字,在畫作的后面趙孟頫題寫了一首小詩,落款是“子昂重題”,說明這是多年以后趙孟頫重新看到他這幅畫時二次題寫的。這首詩大概講述了自己畫畫的方法和對于畫作的理解:“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此詩成為后世書畫同理同源論的最好例證。趙孟頫書畫相通的思想體現了元代文人畫的藝術追求,趙孟頫強調了書畫用筆的內在聯系。下面我們可以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第一句中的“飛白”是書法中用墨水比較干澀的筆,劃過紙張時留下的線條用飛白來表現,山石的硬度與質感剛柔相濟,以加強畫作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飛白在書法“草書”中會較多一點,“木如籀”中的“籀”是一種書法寫體,用中鋒行筆,線條較為凝練,就像寫篆籀一樣,筆墨圓潤,但有一種強勁的力度。他用這種筆法表現樹干的質感,由于視野更開闊,駕馭前代風格的能力就更加不同凡響,突出體現畫家復古的藝術理想,從畫面上看多用干筆皴擦,但不做剛正方直的線條,因而圓潤又不失瀟灑,其山石的皴法用披麻皴賦予變化,使疏密流暢的線條愈顯凝重、豪放之美,這一作品在元代畫史影響深遠。
就畫家存在的朝代而言,不同朝代的畫家,繪畫風格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與趙孟頫的繪畫風格比較,南宋畫家中的馬遠和夏圭就與之不同。馬遠與夏圭都是南宋時期的著名院體畫家,與李唐、劉松年并稱南宋四大家,其中馬遠、夏圭的“邊角之景”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馬遠的山水畫《踏歌圖》是他的代表之作,畫面上近處有田垅溪橋,山石立于左邊的角落上,幾枝柳樹和翠竹掩映著,幾位老農在踏歌,畫面中留有空白,好似云霧彌漫,為山谷覆蓋了一層紗,表現了山谷中的朦朧。畫面上方矗立著幾座奇峰,后有朝霞相伴,前有老農踏歌,整個畫面和諧愉快,山谷清曠,形象表達了豐收之后人們歡快的氣氛。圖中山石用斧劈皴,用筆蒼勁簡練。雖然趙孟頫多用披麻皴,但從對于山石的表現形式來看,兩者有相同之處,蒼勁簡練且瀟灑。與趙孟頫不同的是,在取景構圖上,馬遠善于以小見大,以偏概全,大多只畫畫面中的一角或者一半。這樣也就造成了畫面對比強烈,打破了之前的全景式構圖,形成了邊角山水。與馬遠構圖相同的還有一位畫家,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夏圭,馬遠和夏圭的繪畫被稱為“邊角之景”?!断角暹h圖》是夏圭的傳世名作,此圖構圖疏密相間分布,章法上剪裁巧妙,上虛下實形成對比,所畫的山坡、江岸、山石、樹木等都集中在畫作下部,視野開闊,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如果說馬遠重視筆法,那么夏圭則重視用墨,夏圭十分重視筆墨的濃淡對比,在這幅畫中上部大多用淡墨,下部分大多用重墨,筆墨蒼勁,墨氣明潤,筆法沉穩熟練,其皴法被稱為“拖泥帶水皴”。
馬遠和夏圭作為南宋院體的代表人物,顯然是區別于元代趙孟頫的文人畫,其章法上大膽的留白剪裁,不在乎畫面是否對稱,被稱為“馬一角”和“夏半邊”,畫面大量留白,使景物愈加突出,畫面情景交融,富有詩意,它作為南宋山水畫的體現形式,綜合了北宋的山水畫風格,又影響了元代文人畫的發展。趙孟頫相比于馬遠、夏圭而言,并沒有采用他們的構圖方式,但他們最大的不同還是在于趙孟頫對于筆法的運用。馬遠與夏圭所畫之物較為精細,而趙孟頫是簡率的,重視寫意,他用文人的筆,用精神之筆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筆法上用書法的方式寫作,其藝術的表現形式摒棄了南宋畫風,提出了“書畫本來同”的理論。
如果說趙孟頫是元代文人畫中山水畫的代表,那么和他一樣具有代表性的是歐洲17世紀荷蘭最偉大的風景畫大師——雷斯達爾,他同樣也是荷蘭古典主義風景畫的先驅。中國山水畫屬于風景畫?!读种行∥荨肥抢姿惯_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幅畫表明了他是17世紀荷蘭風景畫寫實的傳統繼承者。這就與趙孟頫的重寫意剛好相反。這幅畫運用全景式構圖,畫面以樹木、農舍為題材,他試圖表現森林的茂密和濃重的陰影,給人以渾厚的感覺,而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并沒有像雷斯達爾一樣,而是簡化了眼中所看到的山水,通過用筆來體現所畫風景。雷斯達爾的寫實和在細節上的處理并不突出,但他的畫讓人感覺到氣勢宏偉、激情澎湃,充滿英雄史詩般的悲壯感。他的畫感凝重,多用光與影來表現畫面,是現實的忠實反映。綜上所述,雷斯達爾講求的是對自然本身的真實反映,是客觀的,注重的是將自然事物完美再現。而趙孟頫的畫則將筆墨線條作為手段,以寫意為造型的根本要求,并運用書畫本來同的理論來入畫,使畫的意境、布局和筆墨完全詩化,“以形寫神”追求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17世紀的荷蘭畫家雷斯達爾和趙孟頫在美術史上有同樣的影響力,他是西方風景畫的開拓者,特別是他對用色用光的描述影響了18及19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派。
文人畫作為中國美術史的一部分,為中國美術史的發展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對中國現代畫壇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元代文人畫的發展,更是把文人畫推向了一個高峰期。在此期間,元代繪畫中以文人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風格面貌、藝術表現形式都反映了畫壇的傾向,而元代前期的士大夫趙孟頫更是文人畫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他在藝術上提倡“書畫同源”,主張“存古意”,他所創作的繪畫清新樸素,自然脫俗,重視作畫的意境與神韻的審美趣味,在主觀情感和個性表達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并直接影響了“元四家”,甚至對明清文人畫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所以說,趙孟頫是元代文人畫的領軍人物一點都不為過。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