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敏
摘 要:多數人在談到康斯太勃爾的風景畫時,都極容易聯想到“詩意性”這一特征,但卻鮮有人去問究此處所謂的“詩意”究竟與詩歌、詩人有怎樣的聯系。文章從康斯太勃爾的書信記錄出發,去細究他與詩人華茲華斯的淵源,并以其代表作《海德雷堡》一畫來說明畫家在繪畫創作上是如何受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影響的。
關鍵詞:康斯太勃爾;華茲華斯;詩意性
稍微對約翰·康斯太勃爾的風景畫以及威廉·華茲華斯的詩集熟悉的人,都比較容易察覺到二者之間隱約的關系??邓固獱柺且晃活H具文學素養的風景畫家,他的傳記作者C.R.萊斯利在為他所寫的傳記中記錄到:“他(康斯太勃爾)最常重復念到莎士比亞的詩篇——在燕子尚未歸來之前就已大膽開放的水仙花,在三月的和風中風姿綽約地招展著?!彪m然康斯太勃爾如此喜愛這位英國詩歌史上最重要的文人,但在藝術創作上受到更多影響的卻是一位與他同時代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
從一些原始資料中,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康斯太勃爾與華茲華斯的相識相知過程。1962年11月,學者J.R.華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二人的可考證會面記錄。第一個記錄引于約瑟夫·法靈頓在1807年11月寫下的日記,日記中記錄了法靈頓以及正好在湖區的康斯太勃爾應邀參加康斯太勃爾叔叔舉辦的晚宴,法靈頓在日記中寫下了當天晚宴康斯太勃爾與華茲華斯之間的第一次交談場面——“康斯太勃爾就華茲華斯的高度自我評價做了一番評述,華茲華斯告訴康斯太勃爾當他還在霍克斯黑德讀書時,他的大腦中就時常充盈著各種畫面”。
第二次會面日期是1824年8月26日,此次會面被記錄在《亨利·克拉布·羅賓遜旅行雜志》中。文中提到了博蒙特爵士是兩人維持友誼的重要中間人,并且還有一個重要細節表明這位畫家極有可能研究過華茲華斯的詩歌——“康斯太勃爾認識華茲華斯,他們在博蒙特爵士家里見面,并且康斯太勃爾收藏有華茲華斯紀念版詩集”。事實是,大約在1795年左右,年少的康斯太勃爾經由母親牽線被引薦給稍微年長一些的博蒙特爵士,從此以后,二人亦師亦友的關系一直持續到后者逝世。
正是博蒙特爵士這一較為隱秘的牽線人,使得康斯太勃爾與華茲華斯從相識發展到相知。1977年7月6日,在華茲華斯家族的信件被送往鴿舍圖書館,隨后,蘇富比拍賣行拍賣了其中一封由康斯太勃爾寫給華茲華斯的親筆信,這封信寫于康斯太勃爾逝世的前一年——1836年6月15日。信中寫道“能成為如今這樣的藝術家,我很是感激我們的摯友喬治·博蒙特爵士(喬治·博蒙特爵士年幼時,我母親就已與他相識)。正是從他的手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您的詩集——怎樣才能完全表達出我的感激之情——對于這部作品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當我失去我那七個孩子的母親時)讓創作占據了我的思想……對于您曾經參加我的一次講座,我尤為自豪,最后一次演講是明天,但恐怕我不能再如此自以為是地以為會在那里再次見到您了?!?在康斯太勃爾的這封親筆信中,有幾處尤其值得我們留意:
一是康斯太勃爾與博蒙特爵士的相識確實受惠于其母,并且康斯太勃爾表明了他認為自己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應該部分歸功于這位老友。
二是康斯太勃爾提到博蒙特爵士是他與華茲華斯二人的親密好友兼贊助人,經由這個藝術圈子,二人在藝術思想上的交流成為現實。
三是“正是從他(博蒙特爵士)的手中,我第一次看到您(華茲華斯)的詩集”,此處解決了兩個問題——康斯太勃爾是通過何人以及何時開始閱讀華茲華斯的詩集的?!安┟商胤驄D二人初識華茲華斯的時間是1801年8月或9月,當時,烏維代爾·普萊斯向夫婦倆介紹了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博蒙特不可能沒有立刻意識到華茲華斯與康斯太勃爾幾乎一致的自然觀與藝術觀,進而萌發出介紹兩人進一步認識的想法。
四是信中提到“最悲傷的日子”是指妻子逝世那一年——1827年,并且“正是從他的手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您的詩集”,說明康斯太勃爾首次讀華茲華斯的詩是在1827年前,并且有可能是早中期某一階段。
五是“對于您曾經參加我的一次講座”,這里談到的講座是康斯太勃爾晚年于皇家藝術學院所做的關于風景畫歷史與創作的一系列演講,說明二人有過藝術想法方面的交流。
六是“怎樣才能完全表達出我的感激之情——對于這部作品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當我失去我那七個孩子的母親時)讓創作占據了我的思想”,說明康斯太勃爾早些年讀過華茲華斯的詩集,并當他陷于喪妻之痛中時,華茲華斯的詩讓他獲得了創作靈感,因注意力被轉移或是情緒被抒發出來,從而得以從悲痛中掙脫出來。另一個問題是,前面提到的“您的詩集”具體指的是哪一部詩集或哪一首詩?首先,康斯太勃爾在妻子逝世后完成的第一幅完整的油畫作品是《海德雷堡》(圖1),并且,通過分析他的不同創作階段,可以得知正是此畫標志著他的畫風進入到最后一個階段?!按水嫷撵`感來源于博蒙特爵士的一幅相似作品,并且華茲華斯根據博蒙特爵士的這幅畫創作了一首悼亡詩——《挽歌詩節》”,詩中這樣寫道:“??!那么,如果我有畫家之手……令人哀嘆的朋友,如果他還能活著……對于你這工作,我不是責備,乃是稱贊……那么,博蒙特,朋友!誰會是朋友?”。由此可推測信中提到的“您的詩集”很可能是指華茲華斯發表于1807年并收錄了《挽歌詩節》的詩集《詩,兩卷》。“在1833年,康斯太勃爾出版的第二版《英國風景畫》前言中引用了華茲華斯《挽歌詩節》中的幾行詩”,說明康斯太勃爾不僅讀過《挽歌詩節》,此詩還讓他產生了極大感觸,因此才會在前言中引用,這一事實幾乎印證了上面的推測。
《挽歌詩節》是詩人于1805年為紀念在海難中逝去的手足而寫的悼亡詩,詩中描繪的意象啟發了《海德雷堡》的創作。畫家在畫中描繪的風景部分以及表達的情感與華茲華斯在悼亡詩中描寫得極為相像。康斯太勃爾運用自己對云的科學了解,將占據整幅畫面二分之一部分的烏云表現得無比壓抑,這一場景對應的正是《挽歌詩節》中所寫的“這悲傷的天空/這恐懼的壯觀”。畫家通過光影對比在畫面二分之一以下部分建構出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頂端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題材——廢墟,同一景象在詩中也能找到相似的表達——“這座巨大的城堡矗立在這里/我喜歡看它勇敢的模樣/穿上舊時代無情的盔甲/閃電,狂風,浪花”。廢墟在這里被詩人和畫家視作自然世界最終戰勝人類的隱喻,代表被遺忘與衰落,是自然對生命的終極征服,也是寧靜與孤寂的結合體。處于畫面右中部的海水正如詩中所描繪的“那凄涼的海岸”。孤獨的一人一狗面對著海德雷堡的廢墟行進,男子背對觀者,視線指向廢墟,無法探究其表情,但從他微微佝僂著的背影中可以讀出他絕望的心境。小狗在西方文化中象征著忠誠,代表了畫家本人對妻子忠貞的愛,小狗看向畫外的視線讓壓抑的氣氛稍微得到些許緩解。而當我們將此畫中的“康斯太勃爾之雪”與早年畫作中的同一技法相對比時,可以發現,此畫中這一技法所渲染出的氛圍與之前的畫作已截然不同,前期是賦予畫面一種靈動清新的感覺,但從此畫開始,“康斯太勃爾之雪”逐漸變成了一種歷經歲月滄桑的斑駁效果。詩中最終表達的——“這景象,或許更糟,正如出現在我眼前的這般……我們遭受的,我們哀悼的,并非毫無希望”,也許正是畫家所渴望的能從沉痛中解脫的心態。
由此,通過分析康斯太勃爾的親筆信和與二人相關的原始記錄,以及將《挽歌詩節》與《海德雷堡》兩件作品相對比,我們能看出康斯太勃爾的風景畫創作確實受到了華茲華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萊斯利.約翰·康斯太勃爾的生平與書信[M].倫敦:查普曼和霍爾公司,1896.
[2]華生.華茲華斯與康斯太勃爾[J].英語研究評論.牛津大學出版社.1962.
[3]法靈頓.法靈頓日記第四卷[M].康乃狄克州紐海文市:耶魯大學出版社,1924.
[4]莫利.書中以及作者筆下的亨利·克拉布·魯賓遜[M].倫敦:J.M. Dent & Sons LTD,1938.
[5]里德.康斯太勃爾.華茲華斯和博蒙特:以一封康斯太勃爾的書信為證[J].藝術公報,美國大學藝術協會,1982.
[6]格里格斯.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書信集[J].英語協會期刊.牛津大學出版社,1956.
[7]霍斯.康斯太勃爾的《海德雷堡》與英國浪漫主義廢墟主題繪畫[J].藝術公報,美國大學藝術協會,1983.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