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禹
摘 要:宗教園林是我國傳統園林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桂東北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其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形態豐富,隨著旅游業的興盛,其具有地域文化的宗教園林備受矚目。文章對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宗教園林形成原因、園林類型以及園林環境特征進行了闡述和解析,以期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區域性少數民族宗教園林。
關鍵詞:桂東北;少數民族;宗教園林;環境特征
隨著當今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多元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應運而生。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作為中原與嶺南文化交匯的重要通道,形成了與傳統宗教園林“和而不同”的宗教園林體系。本文分別從其宗教園林成因與發展影響因素、宗教園林類型以及園林環境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探索一個適應當代旅游業發展需求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一、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宗教園林概述
(一)少數民族園林釋義
桂東北地區有壯、瑤、回、侗、苗、彝、仫佬等十幾個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文化色彩。該地區少數民族園林指的是深受中原傳統園林文化思想的熏陶,結合各民族特有原始文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創造的別樣的、具有民族主義特色的園林形式。
(二)宗教略述
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期佛教已沿海上之路傳至廣西境內,結合我國本有的道教文化以及廣西本土神秘的原始宗教,歷經不同歷史時期的幾種宗教文化的融合對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文化信仰、審美情趣乃至宗教園林等均產生了重要影響。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以其特有的宗教園林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地方上特有的區域文化。
(三)宗教園林形成的歷史文化因素
桂東北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于先秦時期在此便設立了桂林郡,其行政管轄區域輻射現有的桂林、賀州以及梧州等地區,幅員遼闊,同時作為中原與嶺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深受中原湖湘文化和嶺南文化的影響,逐步形成兼有本土多民族文化的桂東北文化圈。雖歷經數代歷史潮流的更替,其文化屬性仍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宗教園林作為歷史文化更迭發展的縮影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桂東北文化圈特有的園林屬性。
(四)自然環境特征
獨特的自然環境為宗教園林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桂東北地處我國湘、桂、粵三省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呈溫和濕潤多雨、夏長冬短的氣候特征,地形類型豐富復雜,整體走向呈東北高、東南低的態勢,多是山地、盆地,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景觀穿針引線地構成了該地區別樣的山水畫廊。
(五)人文環境特征
作為多民族聚居地,桂東北長期形成了一種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本土原始宗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相生相長、和諧共存的現象。人們生活于此,通過富有創造力的勞動并逐步地認識、利用自然和社會條件,不斷地形成具有地域民族性特色的宗教園林。
二、桂東北少數民族宗教園林類型
桂東北地處邊疆,各民族之間均保持著相對隔絕的生活狀態,這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自有文化體系的穩定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探索民族建筑形制、園林形態等方面的可究性。在歷史發展中,受到外來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影響,該地區從起初的造園活動原始落后、造園規模小、園林類型及園林形式單一,逐步發展為獨具規模與特征明顯的幾種園林類型,本文以園林所處地理位置將其劃分為山地型園林、城鎮型園林和村寨型土司園林。
(一)山地型寺觀園林
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本土原始宗教的影響:儒家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提倡以自然山水用來做“君子比德”的典范;道家的“天人感應”宣揚人與自然本一身的思想;受其當時歷史條件、生產力和認識觀等因素的影響,本土原始宗教充滿著自然崇拜的神秘性。因此,當地少數民族宗教園林依山而建為多例,自然山水被賦予了象征性,其基本類型主要包括山巒處建有階梯式線性寺觀、山臺處建有圍合式寺觀、人工山水環境下的綜合型寺觀等。
(二)城鎮型園林
城鎮型園林主要以寺廟園林為主,歷史發展中“舍宅為寺”造就了許多原有的官邸或私人住宅被改建成了寺廟,產生了內院式宗教園林的建設模制。這種類型的宗教園林有別于山地型和村寨型,它有機融合了當時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城鎮生活的人文面貌,以及宗教建筑園林新格局等元素。寺廟園林多注重園林的體量、建筑的對稱性布局、象征性植物的配置等;基督教園林以單體建筑為主、常綠植被為依托的景觀面貌;本土原始宗教園林多處在私人住宅以供氏族祭祀或供養,園林整體呈現出小且巧的布局特點。
(三)村寨型園林
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村寨型園林的基本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且不均勻;它受到外來宗教文化的影響和沖擊程度不大,呈現出穩定性的自我發展,擁有濃厚的民族化特點;園林人工痕跡少,其地理位置或在環境優良的自然環境中,或在村寨相對核心區域。村寨處于相對封閉式的地理位置上,該類型園林很好地保持了各民族固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村寨型園林是山地型和城鎮型園林的結合,它既具有山地型良好的自然景觀基礎也具有城鎮型社會生產生活的人文景觀。
三、桂東北少數民族宗教
園林環境特征
風水思想中“負陰抱陽、藏風聚氣”“居澳順流、天成為上”等具有樸素的相地、擇址等相關方面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宗教園林的基地選址、空間營造等環節。一般來說,宗教園林是宗教文化不斷園林化的產物,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本土原始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宗教園林則長時間保持著古拙的環境特征,隨著外來宗教的不斷影響和滲透,該地區宗教園林體系亦逐步趨于成熟化。以下將分別從山地型、城鎮型和村寨型園林三方面闡述其環境特征。
(一)基地選址
“寺因山而名,山因寺得勝”,“虛無縹緲”的功利追求或精神追求規定了山地型寺觀園林多選于山形奇特、水源充沛的自然風貌中,寺觀園林環境可觀可賞可玩可耕,將多種景觀情趣匯于一身;城鎮型園林因受制于建筑形制的影響,基地選址多在城鎮中的重要景觀節點,不失自然雅趣更添人文情懷;村寨型園林或在村中或在附近的“靈山秀水”旁,凸顯出一種古樸的民族民俗氣息。
(二)空間布局
桂東北少數民族宗教園林遵循著“因地制宜,順勢而生”基本布局原則。山地型寺觀園林的空間布局完全按照山勢走向,似生長于自然環境中,山林園林一體化;城鎮型園林空間布局以庭院式為主,依附于建筑呈圍合式向心型布局模式;村寨型園林呈現出點狀布局,或相對遠離村寨或“畫龍點睛”式居于其中。
(三)意境營造
桂東北少數民族宗教園林在意境營造技法方面各有章法。山地型寺觀園林能夠充分地運用自然風光條件,可觀云海,可品山河古川,能夠利用建筑高低朝向、植物等手段巧妙地化解園林環境中的不利因素,終而“顯山露水,藏拙取勢”;城鎮型園林因受地理條件的約束,采用“比擬、隱喻”等造園手法在園林內部模仿自然景觀,再者利用“借景”手法,使遠處山河、寺觀等遙呼相應,從而達到“借景抒情、交相輝映”的意境;村寨型園林意境營造靈活多變,可充分運用自然和人文景觀元素,達到“小而全”的園林環境,是少數民族地區宗教園林的“集大成者”。
四、結語
桂東北少數民族宗教園林擁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因素,多種宗教文化形態的融合,再結合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使該區域宗教園林與傳統宗教園林環境特征存在著共性和個性。本文對宗教園林形成因素、園林類型的劃分以及環境特征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桂東北少數民族地區宗教園林是我國東南邊疆的一顆璀璨明珠,對其進行多維度的深度研究,有助于區域旅游開發和發展,亦有助于促進當地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沙蓮香.文化積淀與民族性格改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管欣.中國佛教寺廟空間的意境塑造[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5]廖國一.佛教在廣西的發展及其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J].佛學研究,2002,(1).
[6]王巧玲.道教風水與美學[D].浙江大學,2012.
[7]馬云霞.云南寺觀園林環境特征及其保護與發展[D].昆明理工大學,2004.
作者單位:
賀州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