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偉
摘 要:學校教育系統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教育教學活動從社會學視角上來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學校教學的時間與空間不僅是學校教學的載體,也從某種程度上構建著教學活動。文章立足于美術學科的特性從教學的微觀層面以社會學的視角對學校的課堂教學空間進行分析,以達到對美術課堂教學空間各要素的新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有助于美術課堂教學。
關鍵詞:美術;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空間
從社會學研究的范圍來看,既有微觀不同層級的社會活動或人際互動,也有宏觀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學校作為創造和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的場所,以培養人為目的,包含了大量的教育實踐活動,因此可以被囊括入社會學的研究范圍。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微觀單位,并且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其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中進行的特點使教學活動得以實現并具備社會學研究的特點。
有關于教學時間與空間的社會學分析已有大量的文獻成果,但基于社會學的有關于某一學科的教學時間、空間分析與單獨的教學空間分析相對較少,本文對美術學科的教學空間進行分析,以發掘其空間特點的獨特性。通過分析發現,由于社會學視角的參與,關于構成美術課堂教學空間各因素的分析產生了新的解釋,有利于我們立足于學科特色充分認識課堂教學時空的相關各因素,以服務于我們的教學研究與改革,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于課堂空間的組成有兩種理解,一是如戴爾克描述,“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物理環境中進行的,這一環境在某些十分重要的方面制約著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可能性”;另一種理解則是注重從社會學意義上的解讀,把課堂空間描述為參與教學者的人際組合關系。我們在理解課堂教學空間的時候往往需要結合這兩方面的理解而不至于片面化,以更深入地理解課堂教學空間關系。因為課堂教學的物理環境往往跟課堂人際組合關系有密切聯系,教室空間單獨存在不進行教育活動是沒有意義的,頂多是一個閑置的空間,只有有了教師與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才具備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教學活動空間。下面將從課堂教學環境、教師與學生的空間位置分布及網絡信息空間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堂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環境是教學空間的一個物理形態的構成因素,課堂教學環境是為了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實施而進行構建。同時,新構建的課堂環境的各個因素也以“默會知識”的形態不斷潤澤和影響著學生的知識形成,以達到育人的目的。
教室空間作為課堂教學載體和重要因素,往往要根據教學需求來建構一個有利于進行教學的教育空間,教育空間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課堂教學環境。教育空間的營造往往需要根據有利于進行教育的這一目的進行,如建筑風格、內部構造及結構、功能區分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為教育環境的功能,也就像勞森在其《建筑語言》中所說的“創造一種環境,一種有利于我們按照我們日常生活中身份的范圍來行事的環境”,從而能對其使用的對象產生作用。在美術教室的布局中往往也體現了有利于學生學習或適應其特定心理反應的環境特點,如畫室的光線設計、桌椅及寫生臺的分組與位置布局、教室室內色彩等。教育構建的新的教育空間同樣也會反作用于學生,實現教育空間的功能,也就是說人們根據行事環境的需要而構建的新空間,是由人的刻意干預形成的,從此新的空間環境便具備了一種反過來影響和指導在此環境中的使用對象的行為和思想的可能性。在教育空間中的精心設置的各種符號和其所承載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以一種“默會知識”的樣式存在,而對于其中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教室里張貼的各種關于激勵學習或珍惜時間的標語。在美術教室里,往往利用各種優秀作品作為范例張貼于墻壁上,從而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滋養,還有如教室里的光線跟寫生靜物或寫生模特的擺設與組合往往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寫生表現效果。
二、教師與學生的教室空間位置分布
在課堂上,學生與教師在教室的空間位置布局分為多種,不同的課堂空間組合形式往往也會帶來不同的“社會屬性”,如角色定位、互動類型、學習機會分配、學生個體社會化等的影響。從目前來看,主要有三類課堂空間組合樣式:一是現代教育社會中所普遍采用的“秧田式”空間組合方法,就是教師在在講臺上,學生的座位水平排成一條條直線平均分布于教室空間中,構成一種封閉空間;二是“U”型空間樣式,也叫馬蹄型空間組合樣式,這種樣式也是教室在講臺前邊,而學生座位排列則呈“U”型圍繞在教師周圍進行教室空間位置分布,構成了一種半開合空間狀態;三是學生座位分組構成的教室空間形態,這種組合構成多元空間狀態,其特點就是學生以組為單位分布于教室空間中。
美術課堂教學除了美術知識與理論的學習,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堂寫生或手工制作等實踐練習,這就決定了其課堂的空間組合形式是多元的,需要結合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課堂空間組合樣式,如美術理論講授往往以“秧田型”為主,也有部分的“U”型,而美術技法實踐練習則往往根據實際情況改變其空間組合形態,而進行分組的空間形態的教學組織。在寫生過程中需要保證學生寫生所面對的對象能有一個理想的角度和距離以有利于寫生表現,如此就不可能過多的人同時寫生一個對象,必須分組。
美術課堂教學的多元教室空間組合樣式也導致了其社會學意義上的豐富性:
(一)關于美術課堂空間的角色定位與互動類型的分析
在“秧田型”空間樣式的教師講授階段,往往把教師與學生分割成兩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空間,講師負責講臺上講,學生負責聽,這時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體,但其被動聽的特點使其處于配角的地位,以便配合教師的講,這時教師處于一種權威者的角色。此種類型的空間狀態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往往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提問方式往往僅限于教師對學生或教師對全班的提問,這時體現出來的互動類型就是所謂的“師個”與“師班”類型。在美術課堂的“分組型”空間樣式中,學生成為實踐練習的主體,而教師角色從權威者也轉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或者是學生學習伙伴和合作者,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類型也不僅包含“師個”與“師班”,還包括教師對小組的進行指導的“師組”形態,對于學生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則變成了“生生”互動類型。
(二)關于美術課堂空間的知識分配分析
在美術課堂的“秧田型”空間組合狀態中,教師往往分配給座位靠前或離教師較近的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從而得到更多的知識分配。在美術課堂的“分組型”空間類型中,則打破了原先的空間布局,教師游走在不同的小組之間,這使每個小組都有均等的機會獲得教師的知識分配。
(三)空間狀態對于學生個體社會化的影響
教師以自己的社會角色(教師的身份)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以更好地完成學生個體的社會化。因此,不同的空間狀態對學生個體的社會化影響也不同,但美國學者科爾曼的研究表明“學生同輩群體對學生的文化、學業成績均構成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會更好地完成學生個體的社會化。基于此種認識,在“秧田型”空間組合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明顯,但學生之間往往很少進行交流,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但在“分組型”空間組合狀態中,每組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團體,這就有利于小組內各成員之間的交流與相互影響,這種教師影響與學生群體間的影響相疊加的現象就能更好地加速學生個體社會化進程。
三、網絡信息空間
人類的教育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不斷演進與蛻變。在社會實踐中,人們掌握的知識文化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入,這就導致了正規教育場所(空間)的出現,以便人們能更好地掌握越來越復雜的知識。在中國,早在夏朝便有了學校的出現,《漢書·儒林傳》中記載:“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這里的“校”“庠”“序”都是學校的意思。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教育的思想、觀念和知識內容的影響也顯示出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世界上優秀的知識資源,如圖書館、優秀課程視頻、相關研究成果等資源儲存于網絡空間進行共享。這種可以跨越時空的特性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知識的網絡空間資源進行學習和互動,并有效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網絡空間作為一種虛擬空間的存在有效地影響了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并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如在課前利用網絡空間資源進行課堂知識的預先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后學生為了更好、更深入了解和把握課堂知識而進行網絡空間與課堂知識相關資源的學習等等。可見,在當今社會,網絡資源與網絡空間資源的利用以或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影響到了我們的課堂教學空間,因此,在這里也是一個課堂教學的空間因素。
參考文獻:
[1]張延昭.試論教育時空的建構與重構[J].基礎教育,2017,(2).
[2]伍寧.課堂教學時空構成的社會學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2).
[3]桑志堅.社會時間:重審學校教育時間得的新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 2012,(3).
[4]馬維娜.教學時空的雙重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5]曹賢鐘.教育技術學的時空問題[J].現代教育技術,2005,(6).
作者單位:
阿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