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傳統藝術的重視程度也正在不斷提高。作為我國眾多傳統藝術形式中的一種,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傳承著我們對美的追求。在中國畫的教學過程中,普遍面臨著教學模式落后,學習內容復雜等問題,造成教師教學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中國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提高中國畫教學水平。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教學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全球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曾經歷過用西方寫實主義對其進行創新的過程,即將西方的繪畫體系借鑒到中國畫的教學中,這些創新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各有利弊。在目前的中國畫教學模式發展中,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全面改革,以便適應全球化發展。
一、中國畫教學的特點
在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模式中,大部分采用師徒教學方式,為了學習中國畫,學生必須入門拜師。在教學初期,老師不會向學生傳授過多的知識和技法,而是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心性的磨練上。學生需要在教師作畫時在一旁觀看,對作畫的步驟進行觀察。在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后,學生會對相關知識有大體的了解,并且逐步參與到老師的創作過程中,直到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作品的創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主要以臨摹老師的創作方式為主,這樣做是因為中國畫具有其特殊的藝術規律。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其中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底蘊,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藝術經過不斷積累,形成了一些程式化的內容,其中包括各種勾、皴擦、點、染等創作方法,都是從各個時代的知名畫家的作品匯總中提煉出來的。后人想要了解中國畫或對其進行學習,必須從這些程式化的內容入手,在繼承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不斷創新,在這個過程中,臨摹是最有效的方法。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優點:學生從旁觀老師作畫到參與到作畫過程中,有利于他們全面掌握中國畫創作的整個過程;老師的創作理念與思維模式會影響學生對中國畫創作的認識,從量的積累開始,逐漸演變成質的變化。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同樣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點:首先,知名畫家的數量有限,受這一條件的限制,學生想要找到名師的難度較大,而名師找到優秀學生同樣具有一定的難度;其次,這種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可能會因為學生一味模仿老師的作品而限制學生個性的發揮,無法創作出具有明顯個人特點的作品。
二、西方美術教學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
西方繪畫與中國畫的最大區別在于中國畫更加重視表現的藝術,而西方繪畫則更重視再現的藝術。在20世紀初期,涌現出許多對中國畫進行改革的計劃,一些人提倡在中國畫中引入西方繪畫的寫生手段,對中國畫進行改良,他們反對中國畫一直采用描摹,不采用寫生的方法。另一些人則提倡中西合璧,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實現西方繪畫技巧與中國畫內容的有機結合。徐悲鴻等留歐畫家就主張在中國畫中引入西方繪畫中的寫生手段,他們將西方美術教學體制引入中國,開設美術學校,通過西方的教學模式對中國畫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直到現在,美術院校仍然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寫生”與“寫實”是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的兩個關鍵詞,但這兩個關鍵詞與中國畫的創作理念以及表現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目前的高校中,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學習的是素描與色彩,進入大學后,仍然會進行大量與其相關的基礎訓練,這樣會帶來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果。大多數學生習慣通過西方的思維方式學習中國畫,沒有對中國畫的審美產生深刻理解,再加上對傳統文化的忽視,沒有書法基礎,就會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出現拿著毛筆畫素描的現象。
三、中國畫教學模式現狀
在目前的中國畫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體系相對落后
目前大部分的美術院校以及高等院校的美術專業中,中國畫的教學仍然采用與西方美術教學相同的方式。學生入學后,教師仍然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素描與色彩的基礎訓練,雖然一些院校會設置與中國畫相關的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只能夠使學生逐漸開始熟悉中國畫,對中國畫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不利于他們建立中國畫的知識體系。而到了大二,對中國畫的學習才開始具體化,這時,由于一些學生無法了解中國畫的精髓,導致他們不愿意學習中國畫。
(二)學習內容復雜
在美術院校中,中國畫的專業課程通常從大二或大三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將中國畫分為人物畫、花鳥畫以及山水畫等。如果要求學生將中國畫學習精通,需要增加課程數量,提高教學難度,否則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專業課程的設置能夠有效解決學習不精通的問題,而理論與輔助課程的設置同樣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留給中國畫教學的時間相對較少。在升入大四后,中國畫教學的實踐將會越來越少。
(三)教學思路受到局限
近年來,一些成人教育機構也開始增設中國畫專業,這些專業的教學思路與傳統教學沒有明顯差異,仍然采用的是學院派的教學思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中國畫都是從人物、花鳥以及山水入手,雖然教學內容比較全面,但其中的大部分知識相對淺顯,無法實現精益求精的教學思路,無法使學生對中國畫真正理解。
四、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的教學模式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實現精英化教學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部分高校開展了大規模的擴招,其中藝術類院校的擴招規模較大。如果學生是通過藝術生的身份進入高校學習,他們中的大多數文化課成績相對較差,學習藝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接受高等教育,而因真正喜歡藝術而選擇藝術專業的學生數量不多,在這些少數的學生中,真正了解并喜歡中國畫的更是少之又少。與此同時,在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大部分高校忽略了精英化教育的重要性,造成教學質量有明顯的下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需要重視對中國畫優質人才的培養,避免采用增加學生數量的方式來發展中國畫的方法。因此,高校需要適當提高進入中國畫專業學習的難度,從眾多的學生中篩選出優質的學生,實現精英化教育,為中國畫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應用工作室制度
在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模式中,大部分采用師徒教學的方式,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培養大量的中國畫人才。而在目前的高校中國畫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借鑒這種教學模式,采用與師徒教學相似的教學模式,在學院或專業內應用工作室制度,形成對常規中國畫教學的補充與延展。根據工作室的不同,教學的側重點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可以將山水畫分為寫意與工筆兩種,并且將其分為傳統筆墨與現代筆墨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工作室,實現創作技巧的細致化學習,在理論與技巧兩個方面共同進步。
(三)適當調整課程
在對中國畫專業課程進行調整的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基礎課程的開設。中國畫專業基礎課程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中國畫創作需要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使他們熟悉這些材料與工具的使用方法,體會到中國畫的獨特魅力。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需要與西方素描教學區分開,以中國畫的繪畫意境作為教學的靈魂。第二,增設傳統藝術課程。高校在開展中國畫專業教學的同時,還要適當增設書法等傳統藝術課程,同時增設藝術欣賞類課程。在進行藝術創作前,創作者必須具有欣賞藝術的能力,中國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書法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傳統藝術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中國畫的藝術價值。第三,結合地域特點開設課程。在中國畫中,小品畫是一種輕松、自由的創作方式,這種畫的畫幅相對較小,學習難度不大。在不同的地區,高校可以根據地域特點的不同進行小品畫教學,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中國畫的學習興趣。
五、中國畫教學的發展方向
在全球化語境下,西方繪畫思想的引入使中國畫的發展開始了新的階段,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吸收外來文化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在引入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還要保持自身藝術的獨立性,所以,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教學模式需要適應中國畫的自身規律。為了提升中國畫的世界影響力,需要發揮自身的民族特色,并以此為基礎,借鑒西方先進經驗,進行中國畫教學模式改革。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地嘗試,試圖探索出適合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的教學模式,高等院校建立中國畫工作室,同時對學生進行傳統藝術的教育,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因此,我們從思想和意識出發,找到適合我國現狀的中國畫教育模式。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目前的中國畫教學模式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我們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保證中國畫教學模式適應全球化語境。
參考文獻:
[1]水原.弘揚中國畫傳統精神 推進中國畫教學改革——記師生共議中國畫教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1996,(1).
[2]任輝.關于當前中國畫境況的解讀[J].藝術·生活,2003,(4).
[3]徐衛.從中國畫意象形態演變看當代中國畫發展態勢[J].藝術百家,2001,(3).
[4]葉青.論中國畫寫實傳統的基本特征[C]//周榕芳.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
[5]程鷹,李宏偉.析中西審美藝術標準之異同[J].民族藝術研究,1999,(3).
[6]張斌.中國畫中的“中和”審美意識對中國當代平面設計的影響[D].湖南工業大學,2007.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