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晨
摘 要:作為觀音的三十三個化身之一,水月觀音是在唐代創造的,縱觀其在各朝各代的不斷發展,當屬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圖像最美。文章從水月觀音圖像的產生、內容開始論述,逐步深入并詳細論述其藝術風格。西夏由少數民族建立,西夏水月觀音像更是受到漢地及周邊一些少數民族藝術影響,形成各民族藝術風格的獨特融合,它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創意。水月觀音像的藝術風格研究對于我們深入了解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起到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同時對于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將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西夏;水月觀音;藝術特色
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歷經幾千年。觀音像在中華幾千年的佛教信仰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它不僅僅在他們的文化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更是在人類內心深處留下了一個深刻的不朽標志。東千佛洞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深山中,由于這座石窟位于敦煌莫高窟東側,又與西千佛洞遙遙相對,因此大家習慣性稱它為“東千佛洞”。東千佛洞的第二個洞窟是典型的西夏洞窟,其內容尤為豐富,規模可觀,在漢、藏佛教的基礎上不斷融合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深刻地反映了西夏佛教繪畫的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
一、水月觀音圖像的由來
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一對孿生小馬駒,神通廣大,能使盲人復明,不孕者生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象征著慈悲與善,被尊奉為雙馬神通。”[1]水月觀音就是“世間所繪水中觀月之觀音”,是佛教三十三觀音化身之一。在佛教經典中,水和月亮是“隱喻”的象征。在《妙法蓮華經》中有“皓月當空,水月相應,觀音坐巖上”的描述,這句話形象概括出了水月觀音像的內容,甚至讓讀者喜愛上它。此外,“今上都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時人云水月,大云寺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佛殿前面兩神,皆殊絕當代”是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對周昉作水月觀音的記載。周昉所作水月觀音的實物資料未見各類史跡,到了唐末,水月觀音已經廣為流行,之后更有部分著名畫家紛紛效仿,并加之自身理解不斷變化其形式。觀音信仰在我國兩千多年佛教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起到主流信仰的作用,上至大德高僧,下到民間信眾都對此十分推崇,而水月觀音是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觀音菩薩之一。西夏水月觀音雖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對西夏水月觀音形象的分析和梳理能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夏時期的繪畫藝術特點。
在佛教經典中幾乎從沒有見過“水月觀音”,創作主要依據的是《華嚴經》等。人們大多是依據佛經中語言文字的敘述來完成“水月觀音”的造像,往往是多種經文取舍并用,給創作留有一定空間。畫面上會畫一些帶有象征性寓意的物件,比如蓮花、柳枝等等。
二、水月觀音像的內容描述
走入東千佛洞的第二窟內,于道路北側,我們可以看到水月觀音像,由于年代久遠,畫面已經變得模糊不是很清晰,隱約可見整幅畫作中以山水為背景,云霧繚繞中可見畫面右側的金剛寶座上有身體側坐著的觀音。觀音右腿盤于左腿上,兩腿形成結跏跌坐的造型,右胳膊下垂自然彎曲使右手剛好落在右膝上,左手拿著結印耷拉在左腿上,頭部向右微側,目光斜向下方盯著右手中的經書。觀音頭戴通天冠,肩上披紅色天衣,瓔珞掛滿身,其裝飾極華麗。再觀觀音右側,有擺放整齊的經卷,有插有柳枝的寶瓶。周圍的山丘上更是用金做點睛之筆,顯得十分華麗,在畫面中又極具裝飾果。河岸上的一組“唐僧西天取經圖”與觀音左右相對,后有頭光的唐僧穿著寬大的袈裟,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唐僧此時應該已經取得了真經,功德圓滿。他在此處面向觀音雙手合掌而拜,將虔誠與謙虛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唐僧身后有一人右手牽著一匹馬,左臂抬起,左手與頭頂持平,抬起下巴仰著頭,給觀者一種粗心大意的感覺,這兩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與后來的《西游記》中人物的個性描述是一致的。
在圖片的左下角,云層升騰而起,云層上有形態各異的四個角色。四人以熊熊火焰為背景,十分惹人注目。一位引導使者雙手捧著盛有山石、鮮花和其他東西的供物盤,身穿交領長袍,綁著秀發高髻站在隊伍的最前方,使者扭頭看向側后方。其后是一位貴族供養者形象,他身穿大袖寬袍,頭戴通天冠,手中拿著蓮花香爐。第三個人滿臉的長胡子,戴著一頂直頭帽,一卷書冊被他用左手小心翼翼地護在腋下,頭部向后轉動,眼睛凝視,目光落在最后那個手中揮舞大旗的“小鬼”身上,大旗上的團龍圖案被一個卷云紋圖案圍繞著。再看“小鬼”只脖子上系了一塊布,胯下穿著一條短褲,更是面目猙獰,長發倒豎。這兩人眉目傳神,生動幽默,看起來與整個畫面的氛圍不太相容,但是毫無疑問,此亮點應該是整幅畫面中值得精心品味的部分。
三、水月觀音像的藝術特點
水月觀音是中唐時期周昉開始創制的,最早出現于五代時期,隨后歷經各朝各代的發展,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獻給世人,其中當屬西夏的水月觀音形象最為優美,讓人贊不絕口。西夏水月觀音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豐富,是觀音形象發展長河中極其輝煌的一部分,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值得人們苦心研學并細細品味解讀。
(一)西夏的水月觀音信仰
西夏水月觀音的內容比歷朝歷代的水月觀音圖像內容都更為豐富,在繪畫技法上更加細膩嫻熟。
在早期,水月觀音形象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狀態,但是通過觀察歸納,我們不難發現水月觀音像更多地通過對宗教形象的解讀繪制來表達藝術美,進一步突出藝術價值,而西夏時期則更加側重以藝術表現為手段,大力宣揚宗教信仰,這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及對宗教信仰非常虔誠的態度。可以這樣說,水月觀音形象發展在西夏時期達到了十分鼎盛的狀態。不僅因為外部發展環境這一有利的客觀條件,更重要的是觀音信仰在西夏國內十分盛行,眾多的女性統治者在西夏出現,加之母性審美觀的提升等諸多原因共同作用,促使水月觀音在西夏時期非常受歡迎,更推動了水月觀音形象成為西夏時期最具特色的藝術形象。
(二)西夏水月觀音像的藝術風格
由于客觀的地域特點、歷史發展、民族特色、社會觀念等因素的影響,西夏文化與周邊的各個民族文化混雜在一起。通過對西夏水月觀音畫面的解讀、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吐蕃藏密風格與宋朝水墨山水畫風格對其繪畫風格的影響最為明顯,但當時的創制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創作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獨特的繪畫風格。
縱觀各個朝代的水月觀音像,有單尊觀音畫在畫面正中間的,有用銅雕、木雕等形式將單尊觀音供奉在廟堂之上的,也有將觀音鑿在山壁上的,但諸多水月觀音像中唯獨西夏水月觀音像中畫有大量的參拜人、供養人等形象,其中唐僧取經圖在水月觀音圖中的首次出現,是西夏時期的獨立創作,以上這些在西夏水月觀音畫面中所新出現的內容,不僅增加了畫面的樂趣,還直接展現了西夏畫師靈活智慧的繪畫造詣,更吸引觀者,直擊心靈。這些新增的形象,大大改變了之前繪畫中心主尊式那種單調乏味的構圖,加強了宗教信仰的肅穆神秘感,主題更加突出,最為重要的是,在情感上表達了世俗人物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唐僧、龍女、白鸚鵡等一系列形象在水月觀音圖中的出現,在歷代繪畫中都是罕見的。這種現象的出現與發展與當時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滿足,表現在精神層面上,就是將人性上的探索、民風上的體會了解融合在藝術形象中達到一種新的形式,這也是一種創新。
自然地理條件復雜的西夏,地處偏遠的西北地區,境內居住著多種民族,因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局面。西夏為尋求自主發展,必須借鑒周邊國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對此西夏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夏水月觀音便是此時期獨具特色民族文化之一。由于各種協同效應影響,西夏在水月觀音的創作中展現了一種創造性的多元復合民族文化。
西夏水月觀音用極其精細的線條塑造人物,充分發揮了線條在表現人物形象上的微妙的表現力。如用剛勁有力的鐵線描表現人物形態,用曲折婉轉的折蘆描或者流暢的蘭葉描來表現衣紋的褶皺,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相互配合使用,共同構成動感流暢、富于變化的畫面。設色則是以線描為基礎,先用石綠色敷底色,然后用紅色加以點綴作為裝飾,畫中明顯看出是受到吐蕃藏密風格影響,但細觀仍有細微差別。雖然這個圖像的顏色非常漂亮,但掌握好顏色的轉變和明暗關系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將“貼金”“瀝粉堆金”這種錦上添花的處理技法運用于水月觀音圖像的繪畫上,是西夏水月觀音畫的又一創新,裝飾效果更加強烈。
藝術經常受到當時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客觀地認識到其發展的局限性。
一方面,西夏人生活在裂縫里,穩定感、安全感均受影響,從心里不想屈服在大國之下的統治階級,把偉大賦予在藝術創作中,忽視內涵的創造。另一方面,這也是佛教發展的客觀表現。宋代以后,佛教的衰落是大勢所趨,西夏水月觀音畫可以說是從衰落的榮耀中反映出佛教的發展。
四、結語
西夏王朝在短暫的歷史時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西夏藝術以從內容到形式的多元文化特征成為西夏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參考文獻:
[1]朱景玄.唐朝名畫錄[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
[2]汪旻.瓜州東千佛洞二窟壁畫《水月觀音》的藝術特色——通過臨摹感悟西夏繪畫風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9.
[3]何旭佳.西夏水月觀音圖像研究[D].蘭州大學,2012.
[4]卯芳.東千佛洞第二窟壁畫藝術探究[J].西夏研究,2016,(3).
[5]張明學.從藝術與審美的角度解讀觀音信仰·以水月觀音為例[J].佛教文化,2010,(1).
[6]刑莉.觀音信仰[M].北京:學苑出版,1994.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