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必成
摘 要:宋代書畫藝術市場的興盛離不開城市經濟的繁榮、良好的人文環境、統治階級的影響。尤其是職業書畫師、職業中介商、固定交易場所以及贗品市場的出現,代表了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狀態。創作群體的多樣性、買賣交易形式的多樣化、各階層的消費群體共同促進了宋代書畫藝術市場的發展。
關鍵詞:宋代;書畫藝術;交易市場;藝術市場
一、背景分析
(一)城市經濟的繁榮
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宋代的商業迅猛發展,城鎮繁榮發達,還出現了“交子”,同時宋代又取消了坊市制度,這些無不促進了當時藝術市場的發展。許多的民間藝人以演藝為生,他們自發形成專業表演團體;“瓦舍勾欄”遍布全國各地,為普通百姓提供各類娛樂表演;人們在茶坊、酒肆聚朋交友,休憩消遣,還有其他一些文娛活動,說書的、評話的、唱曲的等等。宋代書畫藝術市場的迅速發展,離不開當時社會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離不開汴京、臨安等當時的大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市民階層開始逐漸興起,使得宋代的文化藝術生活出現了一些新特征。在商品市場高度發達的社會大潮下,藝術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變得愈發商業化和大眾化。
(二)良好的人文環境
由于宋代官方對于文化的大力提倡和發展,較之前朝,不管是官員大夫,還是尋常老百姓在整體上文化素養都比較高。人們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于是他們會常常購買書畫,以此來滿足審美心理的需求,這無疑極大地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發展,并且書畫藝術的創作也要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在南宋臨安的酒樓、茶肆等店鋪和勾欄瓦舍等商業性的文化娛樂場所,為了吸引顧客,往往會張掛名人書畫,供顧客欣賞、消遣。另外,在宋代,收藏書畫等藝術作品不僅僅是人們身份的象征,也是他們一種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兩宋交際時,李清照為躲避金人侵擾,隨身攜帶著和她的丈夫趙明誠長期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的一批金石書畫四處逃亡,但是在顛沛流離的過程中,這批珍貴的金石書畫不幸丟失。李清照后來繼續重金收購,她曾感嘆“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
(三)統治階級的影響
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使得文人知識階層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社會上的文化主流隨著上層文人知識階層的審美變化而變化,對于書畫藝術作品的藝術欣賞、審美要求在宋代各個階層中彌漫開來。宋代的皇帝大多也對藝術作品非常著迷,甚至產生出趙佶、趙構這樣史載的書畫名家。他們在五代各國建立的畫院基礎上,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和書藝局。宋徽宗進一步改變了“凡以藝進者不得佩魚”的舊制,把書畫者地位幾乎提升到文職官員的程度。[1]畫院由國家直接進行管理,畫院的畫家以“翰林”“侍詔”的身份享受與文官相近的待遇。畫院考試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列,考試按題材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為題,看誰的構思巧妙,更有創造性。宋代統治階級對書畫藝術的重視扶持、審美趣味,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社會上的其他階層,主導著整個社會大的文化藝術發展方向。
二、原因分析
(一)職業畫師
宋代的藝術市場之所以會發展得那么迅速繁榮,第一個原因就是在當時存在著一個很大規模的、以民間畫工為主體的、集創作與出售為一身的群體,也就是所謂的“職業畫師”。這些民間畫工以賣畫為生,由于競爭的激烈,他們通常創作的作品都是市場所需求的,而非自身想創作的、感興趣的藝術題材,這就意味著真正純粹以書畫生產交易為生的職業書畫師出現了。這些職業書畫師在宋代十分普遍。
(二)職業中介商
由于宋代各類藝術的迅速發展,在整個大的藝術市場環境下,相關的藝術中介組織也隨之出現。在我國最早的專業化劇場瓦子,出現了集戲劇演出和營銷為一體的藝術經紀組織。幾乎著名的畫家、詞人都有自己的“經紀人”,比如柳永的經紀人就是他的歌伎。在這一時期,專職的書畫交易中介人,即牙儈,也出現了。牙儈的出現,代表著兩個情況,一是表明了宋代書畫藝術作品的商品交易極其頻繁;二是表明了這一時期的書畫藝術市場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牙儈既是書畫商品交易的中間人,同時又是書畫藝術作品的鑒定者,可以說是雙重身份的職業書畫商人。眾所周知,只有當書畫藝術作品的市場達到一定的繁榮程度,才會衍生出“牙儈”這個行當,才需要中間人來協調買賣、引導交換。同時也正是由于中間人的存在,書畫藝術市場才更加活躍和繁榮。
(三)固定交易場所
在宋代之前的書畫藝術作品交易多是行商貿易,通常是沒有的固定的交易攤點或店鋪,其實我們觀察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會發現,在畫中已經清晰地展現了當時街道上的售賣字畫、售賣絹扇的攤位,這表明在北宋的一些城市中已經有了書畫店鋪以及定期存在的集市,書畫藝術作品的固定的交易場所為作品交易帶來了諸多好處。首先是方便了書畫買賣雙方的交易,其次這間接擴大了書畫市場的交易渠道,最后這也使得書畫交易市場變得更加規范。集市貿易是宋代書畫藝術作品交易的重要形式,當時在朝天門就有專門售賣年畫的市場,出售各種書畫藝術作品。每年二月初八,在錢塘門霍山行祠都會舉行各種廟會,藝術家都會帶上自己的作品赴會,進行買賣交易。
南宋時期臨安的書畫市場,交易方式比起北宋更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雖然還是主要以店鋪和集市貿易為主,但是也輔以其他形式,比如官員造訪、友情贈送等。其中集市貿易規模較大,交易十分頻繁,有著自身獨特性。
(四)贗品市場
普通市民階級所購置的書畫藝術作品肯定鮮少有藝術名家,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贗品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贗品市場的存在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宋代書畫藝術作品市場的繁榮狀態,畢竟只有一定的經濟利益才會驅動部分職業畫師來模仿當時名家的藝術作品,并且正是因為有“需要”,贗品才會有發展的空間。南宋時期,雕版印刷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繁榮,活字印刷術在北宋時期已經出現,但是在當時被人們普遍使用接受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中央和地方官府、學宮、寺院、私家和書坊都從事雕版印刷,雕版數量多,技藝高,印本流傳范圍廣,有些方面甚至以后明清兩代也難以趕上。[2]北宋滅亡后,汴京的部分印刷手工業也遷來臨安,使得臨安成為當時全國圖書印刷最發達的地區。正是因為印刷業的發展,更加進一步促進了贗品市場的發展,同時贗品市場的迅速蓬勃,也間接地反映出宋代書畫藝術作品市場的繁榮。
三、特點分析
(一)創作群體的多元化
宋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高度繁榮時期,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民間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同時又相互影響,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在當時的書畫藝術市場上,主要以民間職業畫師的作品流通最為廣泛,據記載宋代有姓名可考的畫家800余人,其中大多數都是民間畫工。民間的職業畫工都是以售賣自己創作或模仿的書畫作品來營生,由于該群體人數眾多,特別是在汴京、臨安等大城市,畫工同行之間必然會存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關系,所以這也帶來書畫市場繁榮的現象。之所以叫他們“職業畫工”,就是因為他們的繪畫創作往往是要去迎合市場的需要,迎合顧客的需要,這就導致他們勢必會放棄掉自己真心想去創作的或者是感興趣的藝術題材。
宋代的宮廷繪畫更加重視書畫方面的創作和收藏,這當然離不開當時統治者的影響。宋代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度完善的畫院——“宣和畫院”,還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和書藝局。統治階級的這些政策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同時促進了書畫藝術作品交易的繁榮。
(二)買賣形式的多元化
買賣形式主要包括三種,即店鋪交易、集市貿易和當鋪。這三種交易形式各有所長,面對著不同的買賣群體和交易狀況,極大地促進了書畫藝術市場的發展。由于宋代上到統治階級,下到普通市民階級均對書畫藝術有需求,所以這三種買賣形式正好靈活適用。普通市民階級通常會去兩種地方進行書畫消費,一是以古玩奇玉、文人字畫、書籍為主的店鋪,二是貿易市場交易。比如朝天門不僅是年畫交易的聚集地,也有一些民間反映生活的風俗作品,或是臨摹名家的畫作。南宋的書畫交易形式主要以店鋪貿易和集市貿易為主,這是由于南宋城市店鋪貿易的快速發展,書畫藝術作品也借此逐漸蓬勃發展起來。另外,在南宋時的越州開元寺廟會,也會定期舉辦書畫貿易集市,這在在當地書畫藝術品交易中也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三)消費群體的多元化
宋代的書畫藝術市場主要面向四種類型的消費群體,首先是宮廷內府,這是最大的書畫流向單位,二是私人收藏家群體,三是藥鋪、酒店以及茶坊等行業,四是一般的市民百姓。分析這四種類型的消費群體,我們不難發現,宋代的藝術消費群體開始有了明顯的階級分層的特征。官僚士大夫階層是書畫消費的主體,他們熱衷于追求名家書畫,除了因為自身的藝術愛好,同時還有一種隱形的消費心理,即用名家書畫來標榜自己的社會身份,當然這也離不開其自身財力上的支持。普通市民階層的書畫藝術消費受到自身藝術欣賞水平和資金上的的限制,大多消費的是通俗書畫,比如年畫、門神、觀音像之類。
綜上,宋代的書畫藝術市場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不僅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藝術市場,更是激發了社會各階層對于藝術消費的熱情,創作群體的多樣性、買賣交易形式的多樣化、各階層的消費群體共同促進了書畫藝術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立.宋代制度變遷對經濟發展影響及其啟示[J].全國流通經濟, 2012,(8):79-81.
[2]徐吉軍.論南宋杭州的印刷業及其興盛的原因[J].東南文化, 1987,(2):39-46.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