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職業化教育的公安教育是圍繞公安教育及公安工作的特點、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趨勢等相關問題提出的。應從培育警察職業價值觀、樹立正確職業道德觀、全面開展警察技能教育、普及警察職業保障教育等方面豐富基于職業化教育的公安教育內容。
【關鍵詞】職業化教育 公安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253-01
一、當前公安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特殊教育地位未能體現。眾所周知,軍隊用以維持國防,警察用以維持國內治安,這幾乎是現代國家之通則。是故,筆者以為,警察當與軍隊并重,警官學校亦當與軍官學校并重。近些年來,政府對公安教育給予了許多支持,但力度仍顯不夠。各省的公安院校承載著公安教育的希望,肩負著為公安工作發展的光榮使命,政府應按照國家對公安高校的性質和職能定位,對公安院校給予特殊的政策扶持。
2.辦學特色未有凸顯。“特色問題對于高等教育教育多樣化發展,對于高等院校適應社會需求,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再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學校核心競爭力之一,還是關系到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3.教學模式依然滯后。警察是以技能為突出特征的職業,從職業視角來看,公安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文能辦案、武能擒敵”的實用型人才,即領導放心、人民愛戴、敵人懼怕的合格人民警察。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然要采用實訓模式進行施教。為凸顯實踐教育,各公安院校確實也采取了以課堂教學為主,兼設校外實習的教學模式,以期達到瞀務技能的養成之目的。然而,實踐證明,幾個月的實習對于警務技能的形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實習主要是學生作為旁聽者去聽、去看、去跟隨,協助資深警官執法,學生僅僅是配角,為資深警官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且由于實習大多安排在臨近畢業時,畢業生面對就業的壓力,常借此“空閑”去求職,致使實習流于形式,沒有作為真正的實踐主體去體驗警務技能,致使警務技能的掌握難以實現。
4.師資隊伍難以適應新的要求。公安教育發展的根本在師資,師資問題始終是公安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由于種種原因,公安教育難以吸引公安專業的人才前來施教,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亦受有關政策的制約,加之缺乏教師實踐鍛煉的機制與經費保障,致使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自感不適應實戰訓練的教學需要,“警學結合,校局互動”的狀態難以實現。
二、職業化教育的公安教育途徑
1.樹立科學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凸顯和強化職業趨向。公安教育存在和發展的正當性在于警務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社會工作領域,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范圍、對象、特點和規律,對從業人員也提出了特殊的知識能力要求。公安教育只有承擔起并致力于完成造就這樣的從業人員使命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以此為基點和標準,今后的公安教育改革必須始終圍繞著公安職業化發展的需要來進行,進一步加強民警職業培訓,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真正把公安院校辦成推進科教強警的生力軍、開展教育訓練的主陣地、提高民警素質的大熔爐、擴大對外交流的新窗口。
2.堅持將專業教育與職業訓練相統一。盡管公安民警警種不同,任務不一,但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作為警察群體及其成員都必須是專業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統一體。前者要求偏重學術性,注重基本理論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思維能力和洞察力為目標。后者講求職業角色的養成,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實踐中學習、領悟、體會那些“難以言之于書,授之于課堂,怎么講也講不明白,一做起來就全明白”的經驗和技巧。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3.強化教學改革,突出職業化內容,反映職業化要求。首先,教學改革應該以學科建設與發展為主線來推進。其次,教材改革在內容上既要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理論性,同時必須兼顧前瞻性、實用性。再次,教法上要改變傳統的“經院、書齋式”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多進行與實戰現場相類似的逼真模擬訓練,力求給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將問題放在開放的社會環境和多元的知識背景中去讓學生思考,提高其現場應變能力與實戰觀念。最后,由于教師是培養職業化警察的主要承擔者,因而必須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培植理論功底雄厚,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群體。
參考文獻:
[1]李光文.深化公安院校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J].公安教育,2007.
[2]左世澤.公安高職教育模式探微[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
作者簡介:
周鷹,男,1976年1月出生,漢族,籍貫為湖南永州,本科學歷,講師,湖南警察學院警務指揮與戰術系,研究方向為警務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