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粉來問:
我是一名中學生。因為我迥然不同的穿衣風格,一入學就吸引了別的同學的目光和議論。到后來,同學們又在背地里對我的說話風格、行事方式在多有議論,說我是“怪胎”,愛裝“個性”。我雖佯裝不知,心里卻老思忖這件事,甚至還考慮學別的同學,做個“普通人”,可青春只有這一次,跟別人一樣了,那我還是我嗎?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自然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這個道理很容易懂。但當身邊的大多數人都相近或相似,卻對某人的“個性”產生偏見,認為遇見的是個“怪胎”,那換了誰,估計都會像你這樣,陷入迷茫和無措。
我們來假設這樣一種場景:如果沒有他人私下的議論,那些“個性”會得到保持甚至發揚,生活也會波瀾不驚地繼續下去。但現實生活中沒有這樣的理想狀態,在眾口難辯、議論紛紛里,我們不懷疑自我,倒真的成了“怪胎”。
每個人“個性”的養成,其實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而后受家庭出身、教育環境、道德倫理、思想認同等諸方面的影響,最終成就不一樣的自我,也隨之成就世界的豐富多彩。正如羅斯福所說:“個性的造就由嬰孩時代開始,一直繼續到老死。”
從你所疑惑的問題看,最主要的還是要看自身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對他人的議論,只需冷靜看待,選擇性聽取,必要時吸納。
有許多鮮活的例子可以印證這個觀點,在湘籍作家沈從文看來,這種“個性”等于“長處”,因為這種能力是你獨有,別人不曾有的。
在《一個傳奇的本事》中,沈從文寫道:“倘若所謂‘悲劇實由于性情一面的兩用,在此為‘個性鮮明而在彼則為‘格格不入時,那就好好發展長處,而不必……事事周到或八面玲瓏地生活下去。”因為最終,這種“發展長處”的習慣,會給個人帶來成就。
我們且不管帶來的成就或大或小,也不去追問借助“個性”可獲得何種成就,哪怕只為了自己的初心,為了當初的選擇,為了不泯然眾人,也該把“個性”堅持下去。所以只管勇敢做自己,如果能再像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的那樣,再酷一點,就更好——“真正的酷有兩種,一種叫外酷,一種叫內酷。外酷指你外在的形體給人的感覺,內酷就比較豐盛了,品德,個人修養,善良,能力,能鑒別美與丑,能有獨特的眼光看世界,等等。這是真正的內酷。和你相交,我想看到你的內酷。”
本期回復:顧南安,青年作家,筆下文字或婉轉清麗,或樸實溫暖,深受青少年讀者喜愛。已出版長篇小說《我們終將會牽手旅行》,圖文故事集《誰會把你喜歡得這么好》等。
微信公眾號&微博:顧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