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
美國大學在傳統上不太重視開學典禮,卻極為注重畢業典禮,這個情況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這兒格外突出。
哥大重出不重進這點跟美國整個高校的傳統吻合。美國名校不好進,但更不好出。據哈佛研究院報道,前幾年美國僅56%的大學生能在4年內完成本科課程畢業,即使頂尖名校的學生畢業率都難達到90%。

不能畢業的學生有諸種原因,不一定就是不行。比如比爾·蓋茨和一些天才、領袖人物也沒有畢業;另外,美國高校允許學生在校期間休學或去工作、去周游世界,過些年再回校或者等到老了再回母校讀完學位也不是笑話——但畢竟,因為學業艱苦或壓力以及學術原因遲滯的是大多數。所以美國名校的寧晚毋濫、在學術上的嚴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說,在哥大,學生熬夜到次日2點是正常,而12點前上床的正常人在課上說出來居然會招致哄堂大笑。
因為難進,特別是難出,哥大對學生不實行三包,卻極為看重自己的金字招牌。如何突出學生畢業的成就感呢?那就干脆做個集體廣告隆重推出:辦個世界知名的畢業典禮。一二百年來,哥大畢業典禮往往請總統、名人或明星來演講等;哥大通常為此會不亦樂乎地忙上幾個月。美國各大電視臺和媒體也都為之熱鬧轉播。
畢竟,經歷了苦讀折磨,特別是家長和學生為之付足了二十幾萬美元四年的學費,他們配得上享有這場狂歡和慶祝。
至于開學典禮呢?哥大過去全不當回事。以往頂多由具體院系召集開個會、介紹新生、顧問幫忙選課,在校園草地上發個盒飯三明治、在宿舍里集合教教失火時如何逃生之類,乏善可陳。
學校當局大概相信“人是苦蟲,不磨不行”——要畢業、能變成孫猴子須經九九八十一難:別看你今天入學驕傲得像只小公雞幸福得頭昂上了天,誰保你最后能否畢業,現在這么隆重地歡迎你是不是早了些?
不承想,近年來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逼得大牌名校也不再驕矜,不能再我行我素擺清高,而要向“國際標準”看齊。現在哥大的國際學生與年俱增,海外學費財源成了它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過去二十年來,哥大只給中國幾個本科生名額,但都頒發全額獎學金,它當然有資格去中國挑選人尖子來紐約讀書。近年來,還開放了自費學生的名額,中國學生顯然增多了。校園里常聽到吆吆喝喝那批新來學生的漢語響遏行云,竟使人時空倒錯差一點以為自己是在清華園或徐家匯呢。
大約歐洲和亞洲大學重視開學之風讓哥大有了點感觸,近年來它的開學儀式比過去隆重了。今年哥大開學前校園里居然早就搭起了像畢業前那樣的巨型大棚張羅著歡迎新生。可它畢竟比畢業規模小,有點兒像當年農村鄉下人扯大棚辦喜事的那喜慶勁兒。
進來不容易,出去更難。我認為哥大近兩年“進口”開學典禮取個利是彩頭、鼓舞一下士氣,這不是件壞事。哥大畢竟是哥大,全世界哪個犄角旮旯的考生都往這兒奔,我看到這兩天校工不得不又抖抖豁豁從庫里搬出了上百面各國國旗往主席臺上插。
只從新生的國籍看,哥大若辦個小聯合國綽綽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