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北京市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志遂(北京市懷柔區副區長):
促進文明交流" 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高屋建瓴、大氣磅礴,體現了古老的東方智慧,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對于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指導我們認識和處理國際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意義、根基和使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物質文明居于基礎地位的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精神產品的全球化。《共產黨宣言》指出:“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歷史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論斷。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動了全球化的加速度發展,全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問題交融的歷史階段。僅僅依靠單個國家、地區或者僅僅依靠單一的政治的、經濟的或者科技的方法手段,已經無法解決世界面臨的動態開放的復雜發展問題。這需要總結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經驗,預測人類全球化的共同未來,指出一條全新的途徑。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準確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共通性,早在201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中就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的重要論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運用東方文明的大智慧提出的重要思想,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文明交流是不同文明形態的社會主體之間,以平等友好的態度進行雙方或多方的對話、交往、借鑒與融合。文明交流只能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開展。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充足的自信,才能客觀地認識不同文明的特點、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才愿意去推動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從而自覺主動地去理解、學習、借鑒和汲取其他文明中的優秀成分,更好地促進自己文明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增加了“文化自信”。這是對前三個自信的創造性拓展和完善。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
我們是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吸納、消化、包容了多元的文化,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文化自信并不意味著要把文化和價值觀強加于別的國家和民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的:“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文明之間會有差異和不同,這正是文明多彩性的本質體現。“君子和而不同”。認識和承認各自文明的不同,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更是交流互鑒的前提。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平等交流,必然會推動文明的融合發展和多樣化發展,推動整個人類文明進一步走向豐富和繁榮,最終實現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文明交流互鑒的目標與原則
“亞洲人民期待一個和平安寧的亞洲;亞洲人民期待一個共同繁榮的亞洲;亞洲人民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不同文明能夠交流互鑒的基礎,而文明交流互鑒的目標則應該是進一步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與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盡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文明的差異客觀存在。文明交流是雙向的甚至多向的,而且是動態的,在交流中當然可能出現矛盾、碰撞甚至沖突。只要堅持真正平等尊重的態度,堅持開放包容的胸懷,積極主動地推動交流和對話,就能夠化解至少是減緩矛盾和沖突,促進相互理解和共同發展,從而形成“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因發展而更愿意交流的高層次良性循環。
如何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項主張: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是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方案。當今世界,人類前景從未如此充滿希望,但也同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從未如此不穩定、不確定和嚴峻,不同文明之間以四項主張為原則進行平等尊重的交流互鑒和創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四項主張,應該成為世界文明交流的基本原則。
事實上,中國以勇于擔當的精神,早已按照這些理念和主張開展了促進人類文明尤其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實際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一個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發展的平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貫穿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過程。“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中國為推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采取的具體行動,也是為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重要努力,不僅體現了我們的創新精神,而且體現了大國擔當。
韓曉輝(中共聊城市委黨校文史教研室副主任、講師 ):
領導干部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大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的最好詮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使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和精神力量。領導干部是黨的執政骨干,是廣大黨員的行為表率,更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中堅力量。文化自信的提出,對每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理解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堅定態度和立場。文化自信是民族、國家、政黨層面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自覺認同和積極踐行。這既是一個民族可貴的精神品質,也是每位黨員領導干部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立場和態度。這要求領導干部要深刻理解領會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文化自信是歷史底蘊深厚的自信。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立足當下,堅定文化自信凝聚著新時代發展的精神力量,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放眼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文化自信的本質是民族自信,是整體民族的精神狀態。文化力量日益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成為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態制高點。
踐行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和黨的執政骨干力量,要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自覺學習文化自信的內涵,自覺踐行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帶頭學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學習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珍視和汲取養分。領導干部要以學益智,以學修身,學習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之道、為政之道、民本之道、義利之道等,真正運用到正心為官、真心為民。重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保持擔當盡責的工作態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行為層面的內在要求,切實做到愛崗、盡責、專注、奉獻。只有謹慎約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樹立威信,保證政令暢通。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廉潔齊家。家風,關系的不僅僅是一身之進退、一家之榮辱,更關系到黨風、政風、國風,不可不察。
化身文化自信的傳播使者,擔負起使命和職責。要充分理解、帶頭踐行文化自信的時代內涵,更要有國際視野與全局觀念,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自覺化身文化自信的傳播使者。要主動融入主流價值觀,從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高度提高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認識,自覺向群眾宣傳黨的科學理論、闡釋方針政策、傳播主流價值,以凝聚民心、增進共識、匯聚力量。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深入基層了解民意,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有針對性地進行信息發布、觀點闡釋和解疑釋惑。這是強化宣傳效果的關鍵環節。要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深入人心,以群眾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主流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當前,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有著更高層次的追求和需要。領導干部要當好宣傳家,在方法和語言上更接地氣,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讓廣大群眾喜歡聽愿意看、聽得懂聽得進。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動力,文化建設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要自覺成為網絡文明傳播的守護者,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用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的良好形象。要善待善用善管媒體,自覺接受媒體和社會監督,與網民進行互動式交流,及時引導網上的輿論熱點,主動、快速、有效解答網民的合理訴求,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警惕對傳統文化的誤讀和錯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知識體系,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道德模范、敬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倡導誠信,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展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流,展示中國人民蓬勃向上的風貌,展示中國老百姓真實、積極、鮮活的形象。
責任編輯 / 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