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對于我國來說是一種外來樂器,在傳入我國后因其在音樂表現方面的優良特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我國的鋼琴演奏家層出不窮,鋼琴作品的創作更是源源不絕,這與我國悠久的音樂歷史是分不開的。本文從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歷史談起,進而分析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最后著重論述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體現和應用情況,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希望未來的中國鋼琴作品中更多體現出民族特色,展現出中國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鋼琴;中國鋼琴作品;民族元素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11-03
鋼琴被稱作“樂器之王”,其在音色、音域等方面的表現力是樂器之中最為出色的。鋼琴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的歐洲,當時鋼琴被作為古典音樂的最佳匹配樂器受到了音樂界的歡迎,于是鋼琴就被冠以“高雅樂器”稱號,歐洲地區的平民階層一般是接觸不到鋼琴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鋼琴的制造工藝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質量方面獲得了提升,而在價格方面逐漸變得親民化,這為鋼琴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條件。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音樂發展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的民族樂器也是種類繁多,但是在鋼琴傳入我國后,我國的音樂界對這款樂器極為鐘情,其發展程度十分迅速,逐漸成為音樂作品創作中主要的使用樂器。鋼琴在傳入我國后并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針對這一點我們需要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歷史進行簡單的了解,從中分析鋼琴與我國音樂的聯系。
一、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歷史
(一)鋼琴自西方傳入中國
鋼琴,被譽為西方樂器王國中一頂瑰麗的皇冠,最早在明朝傳入中國,史書上稱為“七十二弦琴”,實際上就是鋼琴的前身,由意大利一名傳教士作為禮物獻給明朝皇帝。根據其形狀和發音原理的記載,應當是擊弦古鋼琴[1]。這也是中國關于鋼琴的最早記載。鋼琴在中國正式發展不過百余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各國列強蜂擁而入,紛紛建立了洋教堂、洋學堂,西方文化隨之滲入中國。其中鋼琴作為一種高貴的商品也漸漸被人們所熟知。中國上海、北京等地開始舉辦起民間鋼琴教學活動。自新中國成立后,在上海、廣州等地先后成立了鋼琴生產企業。中國的鋼琴工業正式發展。
(二)中國在鋼琴音樂方面的初步發展
我國在明代時期與國外通商頻繁,這給鋼琴傳入中國創造了條件。在鋼琴剛進入中國時,中國人對這個龐大的樂器充滿了好奇,于是有人想要去學會怎樣操作它,就向傳教士提出了教授鋼琴的請求,這就是最初的鋼琴教育。后來到了民國時期,各種現代化學校得到了大力的興辦,在一些音樂類或者比較大型的學校中,鋼琴教學成為其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在當時的條件下,學校鋼琴教學的教學曲目都是來自西方的鋼琴曲,任職教師也以外國人為主,中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學員,這些學員也成為中國后來鋼琴音樂創作的中堅力量。中國學生在對西方鋼琴曲進行深入學習后,開始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民國著名作曲家趙元任將中國傳統音樂特色與鋼琴表現方式進行結合后,創作出了一首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進行曲》[2]。在這之后,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曲相繼被創作出來,但是這些鋼琴音樂作品在創作時主要是以改變原有中國音樂曲目為主,嚴格來說并不能成為“完全的創作”,卻也代表中國的鋼琴音樂得到了初步的發展。
(三)中國鋼琴作品的大量創作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民國時期的鋼琴音樂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的鋼琴音樂作曲家并沒有一個能夠完全發揮的空間,這些作曲家大多數都去了國外尋求發展。但是在遠離故土的地方,作曲家所創作的作品在表現中國特色方面顯得不足。后來,新中國成立,國內處于百廢待興的階段,許多鋼琴名家從國外回到了祖國,這個時期出現的鋼琴音樂作品具有一種催人積極向上的特色,這也映襯了中國當時全面建設的大環境。到了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在原來的以改編為主的方式發展到了多種形式,改編程度得到了深化,不僅對內容進行處理而且開始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除此之外,鋼琴作曲家也開始根據民族文化進行鋼琴作品的創作,比如著名的《茉莉花》就是一首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創作品。
二、中國鋼琴曲的創作特點
(一)主調音樂創作為主
在中國鋼琴曲的創作中,多以主調音樂為主,目的是能夠讓聽眾更加明白音樂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在中國的鋼琴音樂作品中,以主調音樂為創作方法創作出的音樂作品特別多,比如《映山紅》《小紅軍》音樂作品中的主調是抒發愛國之情的;《我的祖國》《瀏陽河》音樂作品的主調是歌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巴蜀之畫》《花鼓》是以描繪具體生活為主調進而來抒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梅花三弄》《百鳥朝鳳》等作品中富含民族文化特色,是以弘揚民族文化為主調而創作的[3]。這些鋼琴音樂作品能夠代表中國發展中的突出時代特點,作曲家使用主調音樂創作方式進行創作的目的是讓人銘記這個時代。
(二)以改編民間音樂為主
中國鋼琴作曲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經常以民間音樂為素材進行改編,這樣的創作方式其實是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藝術創造一般是由模仿開始,中國的鋼琴學習者在學會了鋼琴的使用方法以后就會開始模仿西方鋼琴曲進行原始的創作,而中國悠久的音樂文化為原始創作提供了素材,所以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以改編民間音樂為主是符合中國的音樂國情的。中國鋼琴作曲家在改編過程中發現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具有特別高的改編價值。我們知道中國的傳統民間音樂中,比如《百鳥朝鳳》《二泉映月》等,在表達音樂內容時所展現出的音樂特色是多種多樣的,而鋼琴剛好具備表達多種音色的特點,于是作曲家在創作時偏愛改編民間音樂作品。
(三)經常模仿民間樂器的聲音
中國的鋼琴作曲家在對民間音樂作品進行改編時,發現可以利用鋼琴來模仿民間樂器的聲音,在不失原有風味的基礎之上,又通過鋼琴特有的音色對傳統音樂作品進行了全新的詮釋。中國的傳統樂器中有古箏、琵琶等彈撥樂器,有鼓、鐘等打擊樂器,還有笛子、簫等吹奏樂器以及二胡等拉弦樂器,這些樂器具有不同的音色和使用方法,并且在配合上還有不同的標準。使用鋼琴對這些民族樂器進行音色模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鋼琴演奏者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才可進行,所以模仿民間樂器來進行鋼琴音樂創作是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
三、中國鋼琴作品民族元素的體現和應用
(一)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語言的體現和應用
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最為重要的特點之一,它與音樂之間具有直接而緊密的聯系,這一點在中國尤其明顯,因為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具有各自獨特的民族語言,這就造成中國的民族音樂中具有不同民族語言的音樂作品。鋼琴作曲家在以這些民族音樂作品為素材進行音樂創作時,所創作出的作品中就會體現出不同的民族語言特色。同樣, 作曲家在創作時,也會因為作品的表達要求而對民族語言進行相應的應用,這樣創作出的作品能夠更具地方特色[4]。比如在鋼琴曲《花鼓》中,就充分展現出了安徽地區的鮮明特色,這部作品在音樂表達上利用了安徽地區民族語言的活潑性,將安徽人民的熱情高漲表現得淋漓盡致。民族語言就是音樂作品的靈魂,缺少了靈魂的音樂作品將會是無本之木,難以持久發展。
(二)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調式的體現和應用
音樂調式是音樂作品中展現音樂特點的重要元素,音樂調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不斷的更新與變化。在我國古代,音樂調式是以宮、商、角、徵、羽五個聲調為基礎而進行設立的,這也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民族調式。由于鋼琴是從西方國家傳入的,中國學生在最初的學習中,主要接受的音樂調式是西方的大、小調,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以及在創作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利用,中國的民族調式逐漸成為鋼琴音樂創作時采用的音樂調式。西方的大小調式和中國的五聲調式有著各自的鮮明特點,兩者之間并不排斥,可以進行一定的融合。在中國的一些鋼琴曲目中,經常對這兩者進行綜合利用,在符合鋼琴曲的一般規律下展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
(三)中國鋼琴作品中對民族樂器的模仿
我們從中國鋼琴創作特點中可以知道,在中國的鋼琴作品中經常會對民族樂器進行模仿,其實這也是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民族樂器在音色表現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鋼琴來對中國的民族樂器進行模仿是鋼琴音樂創作者展現自己高超技藝的一種方式,也是促進我國傳統民族音樂進行發展的重要手段[5]。我們知道鋼琴在世界音樂界的地位是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使用鋼琴來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不僅能夠更加烘托出鋼琴強大的功能,而且能夠讓人們記住這件民族樂器。在《二泉映月》的鋼琴曲中,鋼琴將嗩吶的聲音特點進行了完美的模仿,鋼琴原本厚重的聲音特點更加凸顯了嗩吶聲音的穿透性和回味性,使這首音樂作品更具欣賞力;在《箏簫吟》的演奏中,有兩種民族樂器進行參與,但是這兩種樂器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要通過完美的融合來達到音樂作品中感情的抒發。
(四)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節奏的體現和應用
民族節奏指的是民族音樂在演奏時所遵循的音樂節拍,這個音樂節拍能夠對音樂最終的表現力造成影響,如果音樂節拍出現混亂或者節拍不符合觀眾的欣賞節奏,那么這首音樂作品在表現力上就會大打折扣。在中國的鋼琴音樂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具有民族節奏的音樂章節,比如在譚盾的《看戲》中,作曲家為了表現比較激烈的舞蹈場面,在進行到舞蹈描寫章節時使用了中國傳統的鼓點節奏,通過對鼓點節奏快慢的使用來展現當時舞蹈場面的熱烈程度。其實中國傳統的鼓點節奏經常被用來調節氣氛,比如在古代兩軍交戰時,雙方都會進行擂鼓助威,而且擂鼓的速度會隨著戰場上的形勢而發生變化。除了鼓點節奏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節奏也經常出現在音樂作品中,比如在《第二新疆舞曲》中,就吸收了新疆地區特有的一種音樂節奏來展現舞曲的精彩。
(五)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俗性描繪
民俗,即為民族風俗,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文化和生活積淀而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民俗在音樂方面一般是以歌舞的形式出現,比如苗族人民在其民俗“踩花山”中,會進行特有的歌舞表演,而在一些具有民族性的鋼琴作品中,經常以民俗性描繪的方式表現該民族的特色[6]。比如在李世相的《蒙古族風格鋼琴組曲》中,就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特色和特有民俗進行了音樂性的描繪,我們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蒙古族人豪邁的性格和粗獷的民風,尤其是在對蒙古族摔跤舞進行描繪時充分展現出了蒙古人健壯的身體和不屈的意志;在《西藏素描》鋼琴組曲中,作曲家通過對西藏人文環境、藏族民俗的了解,以鋼琴音樂的方式來對西藏進行描寫,而其中民俗性的描繪占據重要的地位,這也是這部作品能夠得到大眾認可的關鍵所在。
(六)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審美
所謂民族審美,是指一個民族在觀察某個事物時所體現出的判別態度,具體體現在鋼琴作品中時,這種判別態度主要表現在對一部鋼琴作品的認可程度上。民族審美也是民族元素的一種具體體現,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民族審美,這其中的影響因素很多。中國的鋼琴作品進行創作時應該首先考慮的是本民族的審美態度,所以在創作作品時,要盡可能將表現民族特色的元素加入其中,從而引發民族的共鳴感。但是民族審美也是會發生變化的,鋼琴作曲家在創作時應該充分考慮作品的受眾群體,并對其民族審美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會更具有藝術價值。
結 語
中國的鋼琴作品是在中國這片肥沃的音樂土地上茁壯成長起來的,其內部的民族元素形成了鋼琴作品的獨特風格,這也是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區別于國外作品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國的鋼琴作曲家除了立足本國進行音樂創作外,也應該對國外的優秀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將其中的優良特色運用在音樂創作中,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中國音樂創作堅持這樣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讓中國的音樂作品被世界所接納和了解,進而促進中國文化的廣泛流傳。
注釋:
[1]楊 澤.中國鋼琴作品《夕陽簫鼓》民族特點與演奏方法[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6(02):41—44.
[2]胡菁華.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元素探究——以鋼琴獨奏曲《百鳥朝鳳》為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6):140—147.
[3]趙春子.現代技法與民族元素的融合[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葛芳辛.汪立三鋼琴音樂作品中民族元素與歐洲技法的整體研究[J].音樂創作,2018(07):113—114.
[5]曾 亮.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中的民族元素[J].藝術教育,2015(02):145.
[6]譚立琴.論民族元素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融合與運用——兼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性[J].音樂創作,2015(04):113—115.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