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不斷深入當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教學模式已非常普遍,它對社會上有教育需求的人群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與服務,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制約,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了24小時且內容多樣化的教育資源與服務。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對于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來說,一種有別于傳統面授課堂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就呼之欲出了,那么,如何讓“互聯網+”成為高等藝術院校傳統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有力補充,如何讓傳統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實現互聯網化,這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聲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28-03
一、“互聯網+”教育的普及與傳播
“出去看看”——這簡單的四個字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足不出戶,看世界”更是成為大眾一直以來渴望實現的夢想。夢想驅動著歷史的車輪,車輪不斷向前。1969年美國出現了最初的互聯網——阿帕網,其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崛起和完善,現代互聯網傳播技術得到迅猛發展,通信、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等傳統領域因互聯網的運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打破了教育行業的既有規則。通過網絡與教學的結合,形成了“互聯網+”教育的新興教學理念,即線下優秀名師通過上傳網課,網絡直播等途徑,將相關教學課件以及視頻在“互聯網+”中傳播擴散,惠及廣大師生。其次,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互聯網技術也被引入我國日常工作生活當中,“互聯網+”教育也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發展。其中,網易云課堂、混沌大學、51Talk、新東方等在線學習應用已經普遍安裝于高校甚至初高中學子的手機當中,并在課業學習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互聯網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普通大眾的學習生活方式,產業的互聯網化也已成為一種“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理念也開始逐步邁入聲樂教育領域,特別是對傳統民族聲樂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互聯網+”與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
(一)二十世紀初期,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斷發展,文化的變遷,新學派的興起和西方文化的傳播,中國社會的本質發生了變化。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革命歌曲和新歌劇成為當時的文化主流,中國民族聲樂在中國社會變遷和文化碰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雛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進入當代發展階段。隨著專業音樂院校的興起,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逐漸規范化、系統化。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和音樂團體的建立,中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獲得了重要成果。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聲樂藝術有了飛躍性的提高[1],出現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并立的局面。當時的中國聲樂界普遍關注如何借鑒西方歌唱技術,繼承中國傳統民族聲樂,促進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和思考的問題,并產生一系列有價值的理論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為中國聲樂界提供了聲樂方向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的民族聲樂教學水平明顯得到了提升。
(二)“互聯網+”視域下的民族聲樂教學也得到新的發展。在這個新時代里,傳統的一對一式民族聲樂教學已經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師生憑借網絡平臺的便捷性,擴大教學交流的外延,消除師生雙方思想的桎梏。通過在線語音、實時視頻教學、即時互動答疑、網絡研討詳談等方式進行卓有成效的學術對話和交流,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其次,通過學員的信息管理,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高效運用計算機網絡的數據集合庫,為師生雙方提供現實可靠的教學管理資源。最后,統計師生雙方信息,完善師生教學配合與銜接。一方面,對學員的個人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綜合,并實時跟蹤受教全程,從而做出系統性分析;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也進行系統分析,做出與學員的配比數據,不斷地完善教學形式[2]。
三、“互聯網+”視域下民族聲樂教學的雙重突破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迅速便捷的網絡成為時代信息的傳遞者。在互聯網的傳遞下,民族聲樂傳統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更新,于是互聯網就成為了符合民族聲樂時代環境需求的一種學習方式。
(一) 資源共享
首先,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教育者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源源不斷地將處于前沿的音樂教學資源信息分享到世界各地。其次,互聯網一躍成為音樂教育與傳播的主要載體,輕松實現音樂資源間的交互傳播與快速傳播。這種新型模式使得學習音樂的方式實現了與各界音樂人士之間的溝通與信息互享[3],也能讓一些非專業的音樂學習人士可能得到一些正規的音樂知識的普及,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4]:“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充分說明了全民文藝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再者,“互聯網+”還創造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改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將學生從消解被動的學習態度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的平臺上,學生還可借助各類音樂相關軟件或平臺對課堂知識進行校驗和思考,并在此過程中鍛煉和實踐音樂知識。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不斷實踐中才能發掘和發展自身能力。最后,“互聯網+”平臺還可以加強自身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與溝通能力[5]。學員身處自主與開放的學習環境之中,不僅可以快速了解最新的音樂資訊,而且通過互動的音樂環境來發現學習的樂趣所在,這是傳統教學模式難以企及的。
(二) 打破時間地域的束縛
“互聯網+”的出現也解決了音樂學習者和老師之間跨地域跨時間這個大難題,在此之前,中國民族聲樂一些優秀的歌唱理念無法得到傳播,僅僅是在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能夠得到學習。在世界各地的音樂依靠網絡變得越來越近的今天,距離和時間已經不成為人們對音樂進行分享的障礙。在“互聯網+”的世界當中,任何人的音樂、 任何人的表演都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在互聯網上展示。現如今,大家通過互聯網就可以看到一些名師歌唱, 即使你不能去到現場聆聽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觀賞,無須擔心錯過精彩畫面,同時還能多次反復觀看,是許多音樂學習者的福音,讓他們可以獲得學習的權利和機會。同時,受教師個人水平影響,在民族聲樂的教學中定會有些可補充之處,教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去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體系,更好致力于中國民族聲樂的教學。與此同時,互聯網上知識較為豐富且完整,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全面了解民族聲樂的相關內容。學生通過互聯網檢索并下載民族聲樂的相關教學視頻,可在線下根據個人情況,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這種在互聯網上的一對一授課形式相較于傳統的大課教學,更具有針對性,能更好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四、“互聯網+”視域下民族聲樂的多元發展
(一)互聯網推動民族聲樂教學的人文性發展
新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對中國民族聲樂教學帶來了一些新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本校的教育理念,通過“互聯網+”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變革與創新。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利用相關的網絡以及新媒體,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性關懷。就民族聲樂而言,教師的“教”不僅僅是在歌唱技能上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良好的人文性發展。學生在學習歌唱曲目時,要對一首歌曲的思想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古詩詞類歌曲,強調的是古人的思想情懷;地方民歌類,突出的是地域特色、民族個性;藝術歌曲類,更多是近現代人對情感的抒發、擴展;歌劇類則綜合性較強地演繹某個人物、某段故事等等。每一類歌曲都在不同的方面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從一方面來說,通過“互聯網+”讓民族聲樂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師、學生心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學習不同的歌曲中得到不同的情感,不僅僅是唱了一首歌曲,而是要把歌曲內容領會了,把情感唱到位了。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僅是教與學,互聯網的傳播讓它快捷、全面、迅速地傳播到每個學生,讓他們能全面吸收,學生再次進行演唱的時候就形成了一種文化的傳播。我們還可以舉行與民族聲樂發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并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去闡述自己對民族聲樂的學習經驗與體會心得,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良好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來說,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和關聯感知能力也是關鍵的。人文發展最重要的標志是在民族聲樂教育中保留最真實的音樂教育內容,增強學生學習民族聲樂相關知識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也通過在“互聯網+”上相應的溝通、互動與探討,對傳統聲樂教學進行補充。 "(二)“互聯網+”推動民族聲樂教學的實踐性發展
作為民族聲樂老師,我們悉知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學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進步。 民族聲樂實踐的途徑有多種形式,有音樂會、聲樂考試、聲樂講學等等。“互聯網+”的出現讓民族聲樂的實踐平臺更加廣闊,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加強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理解和學習。互聯網新媒體教學技術的發展[6]是以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方法為基礎的,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功能性,使民族聲樂更好地得到傳播與實踐。可以在校園中舉辦與民族聲樂有關的知識競賽、古詩詞歌曲、地方戲曲、地方民歌等專題交流會,展示學生的民族音樂創作成果,運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學生之間對民族聲樂的一種傳播與互動。使用“互聯網+”這種新式的教學手段,可以讓中國更多優秀的地方民族聲樂得到更好的傳播。對學生自己來說,在實踐中可以吸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也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全面地對自己的演唱,表演,以及舞臺經驗進行總結,也可以從此得到極大的鼓勵。從而更好致力于民族聲樂的創作與學習。此外,在交流和溝通中,教師可以得到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與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相比,“互聯網+”讓學生更好地欣賞和享受音樂。
(三)“互聯網+”推動民族聲樂教學優化性發展
“互聯網+”視域下的民族聲樂教育手段豐富化發展,有著其特定的音樂文化發展背景。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學課程設置是極為重要的,每個院校的課程設置是不同的,根據每個學校的條件、特點以及根據學生需求來設置培養學生的模式。例如:某些音樂學院是精英式的培養模式,師范類院校是培養教師類人才,綜合類大學的音樂系更可能注重的是一種大眾音樂人才的培養。一些地方院校因為部分條件不允許,在課程設置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雖然課程設置不是最完善的,但是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課程,可以著重培養一方的人才,不需要去做全國統一的人才培養方式。我們可以最大限度讓地方院校的課程設置得到優化,通過“互聯網+”去得到一些新的資料、資訊,以及曲目,不停地更新教學曲目優化課程設置,得到資源共享。通過“互聯網+”,使得不同類型的藝術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大綱得到進一步優化,拓展新的教學思路,打開新的視野,這也是民族聲樂的一種融合。整體來說,在得到資源共享的同時,根據各地的辦學特色去不斷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
(四)“互聯網+”推動民族聲樂的歷史傳承性
民族聲樂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重要文化寶藏,同時也是我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凝聚。其中,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精髓,也承載著人類的溝通情感、表達形象、傳遞文化各方面的審美境界。時代進步的同時,人們的審美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在適應大眾對民族聲樂審美時,往往會揚棄了很多傳統民族聲樂文化,一些民族地方特色正在被人們逐漸忘記,我們作為高校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當前的互聯網資源,將一些僅存的地方民族聲樂特色繼續傳承下去。大家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對所要演唱曲目的背景,情感、節奏、旋律、歌詞等等方面都應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表演地方民歌時,為了更好地還原民族聲樂的情感表達,我們通常需要用到地方語言去演唱,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會說方言,即使是在當地長大都不一定能夠完整說出自己的地方語言。舉例說:湖北恩施地區的一些民歌,需要找到方言盡可能純正的當地人去學習語言,一字一句讀出來。方言與旋律相結合的同時,在歌唱中突出一些當地特有的發聲特點,如湖北來鳳的民歌:受方言的影響,鼻音色彩濃厚,這種鼻韻化語言特點融入自己的唱腔,就形成一種獨特的地方韻味。沒有當地特色的滲透是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地方民歌的,聲樂與語言藝術的結合不僅讓地方歌曲更具有濃郁的藝術氣息,還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方言特點。這是對中國民族聲樂、民族文化的一種真正尊重。我們可以通過高科技設備將這些內容進行錄制,再上傳到互聯網上,供更多有需要的人們去保護并傳承它們,這也是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對中國民族聲樂的一種傳承。
結 語
中國民族聲樂的教學避不開互聯網浪潮的推進,開放性的互聯網教學有助于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教育事業的發展。相較于強調因材施教的傳統民族聲樂教學,“互聯網+”是它的優化性拓展。傳統信息傳播主體的革新開啟了互聯網時代,處于該時代的公民將享受到互聯網所帶來的種種便利與快捷,然則對于民族聲樂教學而言,“互聯網+”豐富了民族聲樂的教學模式,拓展了民族聲樂的教學渠道。在民族聲樂教學與互聯網不斷緊密融合的過程中,傳統教學模式追尋互聯網技術的腳步,以互聯網思維優化民族聲樂教學,兼容并蓄、拓展視野,使高科技的“互聯網+”更好地促進民族聲樂教學模式的變革與發展。
注釋:
[1]胡曉娟.淺議在歌唱中何為好的嗓音[J].音樂時空,2012(08):78.
[2]孔 瑩.網絡音樂教育教學的現狀與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8(17):159—160.
[3]毛迎新.基于網絡的音樂理論教學多元化發展探究[J].北方音樂,2018(09):168.
[4]田連元.敬重舞臺 服務大眾[J].曲藝,2015(12):15—16.
[5]楊 芳.基于職業能力提升的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探究[J].北方音樂,2018,38(09):145—146.
[6]郭玲玲.網絡新媒體推動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手段創新[J].中國報業,2017(24):36.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