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如今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音樂課程教學的改革也必不可少。筆者通過對本校學前教育專業兩個平行班級音樂課程教學的觀察實驗以及研究,調查學生對當前音樂課程教學方式的適應度,并運用 “互聯網+”音樂混合式教育模式對音樂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以此更好地開展高職學前專業音樂教學活動。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33-02
一、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的教學現狀
筆者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師。在入職頭幾年中,一直沿襲當初自己在校接受的傳統教育方式教授學生。音樂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即一臺鋼琴,一名教師,數名學生,黑板粉筆,教師在課前擬訂授課計劃,使用現有教材指導課堂教學。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練習。
然筆者也為傳統教學方式帶來的不便深深困擾。音樂、舞蹈等技能型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與文化理論課程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需要大量時間進行實踐技能的訓練。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踐活動行為的反饋情況和自己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調整。
學前教學專業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人數較少,只能用大班集體課進行音樂教學。留給一堂課教學的時間寥寥無幾,教師若在課堂上講授課程理論知識時,就缺乏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而當學生花時間來進行實踐訓練時,教師講解理論知識的時間就完全不夠了。
短暫的課堂時間達不到大班集體授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們只能利用自己空余時間來校單獨輔導或在家通過QQ、微信接收學生回課視頻等,不足之處在于:增加了教師的時間和勞動成本;微信和QQ接收視頻占用手機大量內存且一旦清理視頻全無;教師觀看視頻完畢還須重新打開頭像進行一一點評,操作煩瑣;作為學生平時成績打分依據時教師還須重新打開視頻觀看;等等。基于此,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需要改進。
二、發放調查問卷及分析——一班與二班的教學實驗
筆者根據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學科的教學現狀,制作了一份調查問卷,利用網絡分發于同一年級的兩個班級——一班和二班(分別為49人和39人),兩個班級均為普通高中生入校,均為無音樂基礎;同時兩所班級均為包班制,即一位老師教授所有音樂技能。筆者所授課的班級為一班,剛開始體驗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二班則是以資深傳統方式教授音樂課程的班級。
該問卷共十五題,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調查當前音樂課程的上課方式、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緊密度以及學生對互聯網音樂教學接受程度。
問卷的結果顯示,一班和二班調查結果大部分相同的地方反映在:一是學生基數大,教師在短暫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沒有辦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二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親密度還有待提高;三是學生大都認可信息化的音樂教學課程。四是大部分學生認為互聯網將成為音樂教學的主流方向。
調查問卷顯示兩個班的不同有三點:一是課堂上教師是否利用小游戲等方式吸引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調節課堂氣氛:一班課堂氣氛更加輕松活躍些;二是課后輔導的方式,一班以互聯網還課及與學生交流為主,二班則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為主;三是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嘗試:一班上課過程中開始穿插運用微課進行教學,二班則仍以傳統教學為主。
三、制訂教學計劃
(一)選擇在線學習平臺
筆者查看調查結果,更加堅定了對音樂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但教師如果想把課后的時間利用好,則必須使用在線學習平臺。在線學習平臺能夠記錄學生在線上參加的課程學習、試題練習、培訓、交流考試競賽和調查問卷等情況,從而達到跟蹤管理學生學習情況和掌握學生學習培訓需求的目的。
針對音樂學科教學的實踐特殊性,筆者對在線學習平臺的需求主要有兩個:一是可將視頻或微課上傳資源庫供學生課后學習;二是學生將需要還課的內容(鋼琴、聲樂、視唱等技能實踐)錄制視頻上傳至平臺供教師打分點評。其他的諸如上課點到、課堂搶答等小程序,對一門關注度很高的實踐性課程的需求度并不高。因此筆者在眾多線上教學app中選取了藍墨云班課。利用“藍墨云班課”網絡教學平臺和學生手機客戶端來進行在線自主學習并上傳作業,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也體現了隨時隨地在線學習的優勢。
(二)建立資源庫
音樂教師要通過教學平臺充分地將學生之間、學生與知識之間的關系調動起來,通過將類型多元的視頻資源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的資源庫,學生們點擊進行學習,以此觸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資源庫里上傳了大量的聲樂家演唱名曲以及鋼琴家演奏的名曲?;蜃灾莆⒄n、PPT給學生們介紹一些音樂作品創作的背景和故事,讓學生的學習有選擇性,通過學生自學,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升了學習效果。“微課”教學資源與傳統的課堂資源相比,“微課”以靶向性更強,內容充實豐富的微型課例,對教學過程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在短短的10分鐘課程講解過程中,達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目的[1]。
資源庫的建立,筆者在課堂教學繼續嘗試進行“翻轉課堂”。即將課堂內外的時間進行重新調整,使得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至學生[2]。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更加專注、主動、有針對性地學習,以此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所需講授的知識通過課余時間已被學生學習掌握,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學生課前完成自主學習,教師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堂與學生交流。
對于教學工作者來說,要科學有效地利用“微課”和“翻轉課堂”這兩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形成合力作用于音樂教學開展,并且有針對性地診斷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存在的癥結根源,使學生能夠在將來的實踐中對音樂藝術特色和風格把握得更加到位和準確[3]。
(三)查看學生回課情況并點評
因短暫的課堂時間教師并不一定能聽到每一位同學的回課,因此學生將回課視頻上傳至平臺供教師打分點評則尤為重要。教師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觀看學生上傳的作業并點評。期末成績打分時仍可作為憑據。學生未來想看曾經自己的作品視頻,也有跡可循。
四、學期成果
經過一學期的課程教學改革試驗,一班與二班所教授教學內容如下表:
改革后的“互聯網+”音樂課程實施,學生所掌握的教學知識內容幾乎是傳統教學方式的兩倍。
結 語
現代化音樂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不僅是信息化手段的教學創新,更是從教師為主體走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音樂課程的信息化改革,既輔助了課堂教學開展,同時也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整體資源在線開放共享課程的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注釋:
[1]王 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高校鋼琴教學改革探究[J].黃河之聲,2017(06):31—32.
[2]王 濤.淺議翻轉課堂教學的優勢[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6(12):89.
[3]毛濱濱.應“端”而入:“互聯網+”技術在鋼琴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四川戲劇,2016(08):164—16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