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啟蒙教育作為兒童學習鋼琴的初期,為今后一生的音樂素養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兒童生性活潑天真的特點不適用于一板一眼的傳統教學模式,故事教學法則適應兒童心理發展特征,有利于啟發音樂靈感、培養想象力與創造力、營造積極有趣的學習環境。筆者從自身教學經驗中總結,探索故事教學法在鋼琴啟蒙教育中的有效性及其實施路徑。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鋼琴教學;啟蒙教育;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51-02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人們無論在意識層面還是在精力投入上都顯示出對子女早期教育極高的重視程度。自中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盛而起的“鋼琴熱”,至今學習鋼琴仍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發現,許多在幼兒時期就接受鋼琴教育的兒童,在琴行和家長以考級作為鋼琴學習目標的功利思想驅使下,逐漸喪失對音樂本身的體驗和熱愛、對美的感知和追求,淪為純粹掌握技能而機械演奏的“機器人”。在鋼琴啟蒙教育中究竟應該以注重演奏基礎例如手型、抬指、節奏訓練為主要目的,還是把培養音樂的感性素質、感知能力、想象力與樂趣作為先行呢?為此,筆者在兒童鋼琴啟蒙教學中進行了創意故事教學實踐,意圖探尋在早期鋼琴教育中以啟發音樂靈感、營造積極有趣的學習氛圍、培養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為導向的教學途徑以及價值所在。[1]
一、故事教學法的定義與特點
故事教學法,是指以故事作為主要的教學素材,并把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內容、思想情感融入故事中進行啟發引導的一種教學方法。[2]鋼琴啟蒙中的故事教學法要求教師把課堂上要講授的音樂知識、音樂理論、作品背景、作品內涵,彈奏方法等通過生動的故事敘述、故事理解、故事想象來提高學生相關的認知接受能力、理解力與注意力、學習興趣和知識運用能力。故事教學法的有效性在于極大地適應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需求,故事作為知識傳授的一種載體,對于尚處在好奇心強自制力弱、喜歡在學習中尋求快樂與趣味且容易對單調枯燥的知識產生厭學逃避情緒的兒童來說,無疑具有超凡的吸引力。故事本身具有的語言通俗、情節生動、貼近生活、充滿幻想的特點,充分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并賦予其廣大的想象空間。另外,鋼琴教師作為故事的講述者在與學生互動教學的過程中,夸張的表情和充沛的情緒情感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不知不覺中進入積極主動的配合狀態之中,與教師建立信任親密的合作關系,進而較為輕松地接受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
二、故事教學法在鋼琴啟蒙教育中的應用途徑
鋼琴課特有的“一對一”個別化、互動式授課的教學形式,為故事教學法提供了較大的施展空間,多種教學方式、教學思路、實施途徑都能在鋼琴課堂上得到高效的發揮。
(一)兒歌類的故事性教學
兒歌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是兒童 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歌詞內容多貼近兒童的認知水平,詞句音韻流暢,易于上口,曲調接近語言音調,節奏輕快引人入勝。故事性教學在兒歌作品中應用最為廣泛,許多鋼琴兒歌小品具有敘事性強、可表演、易理解、有樂趣、互動性強的特征,例如《小紅帽》《找朋友》《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參見辛笛《辛笛應用鋼琴簡易教程》P47、P48、P81)等。以《小紅帽》為例,在正式學習彈奏曲子前,教師先給學生講述小紅帽的故事,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形成內在學習的驅動力。接著教師和學生一起打節奏唱歌詞,進一步熟悉曲調和韻律。最后教師彈學生唱,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師生形成情感上的和諧共振,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而為下一步正式學習彈奏作品打下基礎。
(二)基于音樂內涵和意境的故事性教學
對一首作品音樂內涵和意境的體悟與表達是能夠運用準確而飽滿的情感詮釋一首音樂作品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作曲家身處的時代特征、發生的重要事件、經歷的生命坎坷都對其創作產生深刻的影響、展現時代與環境所賦予的獨特精神內涵,為學習者提供對作品的深度解讀和詮釋演繹的重要依據。[3]在義務教育課程試驗標準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文中就有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的一個動人故事。貝多芬在月夜散步,看到一位十六七歲的姑娘在彈自己的曲子。他推門進去為身為皮鞋匠的哥哥和他的盲人妹妹演奏。銀色的月光照進窗子來,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輕紗,顯得格外清幽寧靜。貝多芬靈感乍現,即興為鞋匠兄妹彈了一首曲子,當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之時,貝多芬已跑回客店,花一夜時間記錄了該曲名叫《月光曲》,即貝多芬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雖然這個故事是后人所加而并非出自作曲家本意,但是惟妙惟肖的故事情節和美妙深遠的人文情懷有益于演奏者尤其是兒童的真實情感體驗與豐富想象力的發揮,幫助演奏者更為細膩準確地掌握音樂的意境和演奏技巧。
《平安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圣誕歌曲,出自一位默默無聞的小鄉村的神父之手,曲調動聽、歌詞優雅,充滿了一種神圣空靈般的安寧氣氛。理解樂曲中的靜謐與神圣對于天性活潑單純的兒童而言尚有困難,于是筆者講了一個故事引導兒童體會音樂的意境。在圣誕節的前一夜,天寒地凍,富人家的孩子們開心地等待著圣誕老爺爺來派送禮物。“圣誕老人”真的來了,他拿出好吃的、好玩的送給小朋友們,一直到把禮物一件件都送光了。正在回家的時候,他經過貧民窟看到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蜷縮在冰冷的屋子里,充滿期待地望著他。他非常想送給這個孩子一份禮物,讓可憐的孩子開心。可是禮物已經沒有了,于是他靈機一動,用溫柔低沉的聲音唱起了這首《平安夜》,美妙而充滿愛意的歌聲在冰冷的雪天回蕩,溫暖了這個饑寒交迫的心靈,這是送給小男孩最珍貴的圣誕“禮物”。教師在對故事的講述中,喚醒了兒童對真善美的感念、對高尚情感的向往、對音樂內涵和意境的深刻領悟,從而使其由對故事的專注、喜愛之情,遷移到對作品的理解和表達之中,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積極練琴、勇于表達的欲望。
(三)結合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故事性教學
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在兒童素質教育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尤其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智能時代已然到來,創新人才教育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擁有創造力與藝術感知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能力的需求而非傳統意義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簡單傳授。孩子們通過對音樂、繪畫、戲劇等各類藝術形式的學習,不斷提升對世界感性的認知,從而激發創新力與創造力,在知識領域里跨界思考、聯結運用,從而形成對未來的洞察力和感知力。鋼琴啟蒙中的故事性教學能夠將想象力、創造力巧妙地結合在課程中,提升兒童整體的音樂素養,尤其是內在聽覺和內在感知的能力。例如,以兒童熟知并喜愛的動物作為音樂故事的主角,為初學的兒童編寫形象有趣的音樂故事,由教師一邊聲情并茂地講故事一邊演奏富有特點的音型和節奏,使故事發展的人物、情節與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長短等概念建立聯系,以加強兒童對音樂元素的理解和對音樂表現力的感知。以《小熊的一天》為例,故事以小熊貝貝的日常生活為主線,在故事中用形象化的音樂去表現小動物們的性格和它們的玩耍場景:從前有一只可愛的小熊叫貝貝,它每天跑到附近的小山上追著蝴蝶玩耍(教師用小字一組以三音級進向上的音型輕快的觸鍵)。貝貝跑到山頂,呼喚它的小伙伴們(用食指和中指彈奏小顫音,在小字一組向上音域連續輕柔的演奏)。小伙伴們聽到了呼喚,聚集過來一起玩耍(雙手交錯彈奏二度音程,用斷奏或跳音輕快的演奏)。一只大象慢吞吞地過來想加入它們,卻始終跟不上小伙伴們的步伐(左手彈奏和弦代表大象笨重的腳步,右手彈奏輕快的二度音程代表活潑的小動物們)。大家玩累了都躺下來休息,這時吹來了清爽的風(用白鍵刮奏來表現輕柔溫和的風)。天黑了,動物們要回家吃飯了,它們互相道別依依不舍(從小字一組開始左手彈奏和弦向低音區移動、右手彈奏雙音向高音區移動,聲音由強漸弱直到消失,代表離別遠去的腳步)。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性的鋼琴教學并不以完美的演奏技術訓練為早期的學習目的,而是先重在培養兒童對音樂元素的理解、對聽覺的感知和對音樂表達的熱愛,而后根據兒童的先天手部條件,將技術訓練融入到日常循序漸進的練習之中,逐漸掌握并鞏固和弦、顫音、雙音、音階等基本彈奏技巧。
結 語
實踐教學證明,運用故事教學的方法對兒童進行鋼琴啟蒙的教學活動可有效激發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利于一系列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故事的講述、情節的安排可由學生自主參與、創意改編,充分調動兒童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并享受其中的樂趣,豐富想象力、提高創造力、培養感知力,最終形成終身學習的成長性思維和強大的自信心。
注釋:
[1][美]David R.Shafferamp;Katherine Kipp.發展心理學(第八版)[M].鄒泓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80—85.
[2]陳曉云.故事教學法的有效性探討[J].江西教育,2017(24):87.
[3]方百里.方百里鋼琴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20—22.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