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竹笛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樂器之一,笛聲婉轉悠揚,悅耳動聽,既可以與其他樂器合奏,成為其他樂器的輔助,又可以單獨成奏,譜寫出優美的樂曲。隨著我國公民文化藝術意識的覺醒,竹笛這種靈動清揚的樂器,又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喜愛的樂器之一。本文將從竹笛藝術的發展脈絡著筆,探究該樂器的音樂價值、審美價值及樂器的創作藝術等。
[關鍵詞]竹笛;藝術表現;美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092-02
中國傳統文化兼容并包,百花齊放,在多種藝術成分中,尤以傳統樂曲最為獨特,古代先人憑借超人的智慧和反復的實踐,通過器物與音律的結合,形成了美妙的音樂,而經過時間的演化,傳統的器物就成為了我們今日所見到樂器。樂器的產生,讓人們寬慰枯燥的靈魂,排除憂愁,升華了人生,提升了生活的品位。竹笛藝術的出現也源自于古代先人的智慧,未來,這種樂器必然能夠擁有更廣闊的舞臺,在世界文明的殿堂中大放異彩。
一、竹笛藝術的發展脈絡
竹笛,顧名思義,其主要的材質為竹子,外直中空,竹笛開端有一孔,用于吹奏,吹孔下方為膜孔,其次是6個音孔,相較于其他樂器而言,竹笛的形制構造非常簡單,但是其演奏的內容和種類都非常豐富,給人們創造了無數優美動聽的樂曲,這也是竹笛的魅力之所在。
(一)竹笛的起源
我國擁有豐富的笛文化的發展歷史,早在河姆渡文明時期,聰慧的先人就已經用骨頭制作笛子以吹奏。而據《呂氏春秋》中記載,黃帝時期伶倫“取竹之嶰谷”,始制竹笛,這是骨笛向竹笛演變的一個重要標志。[1]竹笛的誕生,讓音樂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音樂從生產中脫離出來,真正成為了一門藝術,而竹笛也作為華夏音樂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成員而存在。
(二)竹笛藝術在古代社會的發展
從漢晉開始,大一統的政局開始穩定,給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空間,喜愛、創作音樂的人才輩出,這為竹笛演奏這門音樂體系的形成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支橫吹的竹制樂器以及羅泊灣一號墓中出土的七個指孔橫吹的竹制樂器來看,從漢代開始,竹笛就已經具備了樂器的初始形態,為以后竹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從漢代以后,竹笛的形制、材料和尺寸都進行了改進,從漢代蔡邕開始,各代藝術大家都開始注重笛子的選材和尺寸,以求竹笛的音色清涼,音質純粹,悅耳動聽,不但如此,古人在進行竹笛制作時還非常注重區分不同頻率的音幅所呈現出不同的音樂效果,形成了高低音的區分。唐宋以后,笛子的規制也逐漸穩定,并成為演奏配樂的一種重要樂器,無論是上層貴族階層還是下層平民百姓,都將笛子演奏、伴奏當作是一種娛樂形式,竹笛藝術進入到了集中發展和運用的輝煌時期。
(三)竹笛藝術在近代社會的發展
進入20世紀后,受西學東漸的潮流影響,竹笛藝術的發展受到了國外藝術思想的影響,同時,南北方之間的笛文化潮流也不斷融合、影響,竹笛文化發展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階段,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如以馮子存、劉管樂為代表的北派,北派多演奏梆笛,他們善于對吹笛的氣息進行控制,從而達到不同效果。[3]北派的演奏風格多以豪放、剛勁漸長,而與之對應的南派,則主要是通過手指對琴孔控制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音效,南派的演奏風格多婉轉、靈動,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竹笛藝術的審美分析
竹笛藝術根植于傳統中國文化,其他文化藝術成分也為竹笛的發展提供了溫潤的土壤和養料,由此,竹笛藝術與其他藝術成分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中國輝煌燦爛的藝術文化。同時,竹笛藝術具有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美學價值,對于我國藝術文化的啟發和運用有著借鑒意義。
(一)竹笛藝術的意境美
竹笛演奏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豐富性,竹笛演奏分為獨奏和伴奏,而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表演,都必然會有伴舞或畫面,隨著笛聲奏響,伴舞或畫面隨之延展,將笛聲融入到現場的畫面中,情景交融,讓觀眾在欣賞舞蹈或畫面的同時,以音樂為引,牽動他們的情感,讓他們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衍生出對于音樂藝術的熱愛和情感的升華。[4]以獨奏作品《秋湖月夜》來說,這部作品描述的是秋夜里湖面波光粼粼,秋月高懸,與碧湖兩相應和,無限繾綣的風光,在這部作品中,創作者為了凸顯秋夜中寧謐幽靜的氛圍,特意從曲調中刻畫出了溫婉、寧靜的氛圍,讓觀眾在欣賞時,能夠較快地融入到秋夜微涼、幽深的情境中去,在縈繞耳邊的笛聲中,細細品味秋夜的低吟淺唱。
(二)竹笛藝術的音色美
任何一種樂器的音色的產生都與其本身的材質脫離不開關系,竹笛的獨特的音色與其原材質的竹子有著必然的聯系。竹子盛產于我國南方各地,竹竿筆直中空,聲音清脆,將竹子中間掏空,使笛膜貼附于膜孔之上,當吹奏笛子時,內部的氣流穿梭于笛孔之間,聲音也由此迸發出來,產生擊穿云月的磅礴力量,從而形成變化的笛音。因各地竹子的生長環境不同,竹子內部的構造也有區別,同時,由于笛子的尺寸、規制不同,也會對竹笛的音色產生不同的效果。因為差別,所以才產生了不同頻率和不同音色的竹笛,也由此產生了不同的竹笛藝術流派。
(三)竹笛藝術的情感美
藝術的優秀不僅僅是展示其作品本身的外在美,其更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藝術來傳達其中深藏的內涵和情感,能夠將內在的美傳遞給觀賞者,以此激發觀賞者心內情感的共鳴。[5]竹笛藝術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夠通過樂曲的演奏,或通過場景的渲染,或通過情節的升華,將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傳遞給觀眾,讓觀眾細細品味深藏在作品之中的情懷和感悟,從而引發觀眾對于作品表象之后的內涵的思考和對于情感的共鳴,讓觀眾在滿足視覺享受的基礎上,在精神上收獲滿足。
(四)竹笛藝術的神韻美
竹笛藝術通過對旋律、聲部的靈活控制,產生出具有獨特音色的旋律,為竹笛藝術賦予了一些與實景聯系的美感,這種朦朧的美感通過竹笛的吹奏,讓人們如身臨其境,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聯想和喜愛。以名曲《梅花三弄》為例,在這部作品中,梅花傲骨,無懼風雪的無畏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該作品受到人們尊崇的原因之一。而通過竹笛進行改編演奏后,清脆的竹音與原有的名曲進行融合,讓樂曲更加靈動,給人們一種無法言說的契合,讓《梅花三弄》的樂曲風格更獨特,更有韻味。
(五)竹笛藝術的風格美
竹笛藝術的發展高潮時期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從這一時期,竹笛開始從傳統的戲曲、舞蹈配樂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竹笛獨奏體系。數十年來,為了讓竹笛藝術的世界更廣闊、汲取的養分更豐富,許多竹笛的藝術創作者到各地學習,吸收其他地區的竹笛藝術文化,最終形成了南北風格迥異的藝術流派。相比較而言,北派的竹笛藝術受地域特征的影響,竹笛藝術風格上更粗獷、豪放一些,而南方受江南水鄉的氤氳和浸染,更有了溫婉、柔美的曲調風格。[6]而無論哪種風格的形成,都脫離不開竹笛原本清脆、靈動的特點,讓南北不同流派的竹笛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藝術。
三、竹笛藝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改革開放后,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紛紛涌入中國,給國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和震撼,同時也給予了竹笛等傳統文化元素更豐富的發展內涵,為竹笛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縱觀近幾年國內文化主流發展,傳統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復蘇的跡象,各種文創產品的創新、文化活動的舉辦層出不窮,為竹笛文化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一)南北派竹笛藝術流派的融合進一步加強
受南北地域文化的影響,自上世紀開始,南北方便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其所傳承的竹笛文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竹笛文化影響的不斷擴大,基于共同發展中國傳統竹笛藝術的目的,南北之間文化藝術不斷交流,出現了融合的趨勢。[7]同時,竹笛的獨奏作品也明顯增加,樂曲題材也在不斷豐富,基本涵括了音樂的所有領域和所有內容,是竹笛藝術文化的極大進步。
(二)竹笛藝術與其他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合不斷加強
當今時代,“快消費”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快速發展的經濟,快消費、快生活,人們的觀念也在突飛猛進中不斷變化。在快速發展的時代,竹笛藝術要在當今社會文化的發展中立足,就需要不斷對自身的文化體系進行升級,提升藝術和美學價值,此外,多藝術領域的融合和發展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1]例如書法與舞蹈的融合、古典樂器與現代舞蹈的融合等,通過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可以產生出更新內容的文化存在形式,從而為社會文明的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做好引領工作,鑒于此,竹笛藝術也應勇于突破舊觀念的束縛,立足于未來發展,將竹笛藝術與其他多種文化藝術進行融合,提升竹笛藝術的內在品質,促進竹笛文化多樣化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竹笛藝術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審美價值。在傳統文化日益復蘇的當代中國,竹笛藝術的發展前景廣闊,未來,我們需要努力發揚竹笛藝術中的藝術精髓,并使之與現代文明理念相結合,促進其現代化、多元化,不斷提升竹笛藝術的表現力,進而推動竹笛藝術與世界文化的接軌和融合。
注釋:
[1][2]張 毓.竹笛藝術的表現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6(10):10—12.
[3]謝宏全.竹笛演奏風格流派與表現形式初探[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8(08):15—18.
[4]范占軍.淺談竹笛的藝術魅力[J].魅力中國,2018(05):23—25.
[5]同[4].
[6]同[1].
[7]同[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