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目前音樂美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在中小學中實現音樂教學,了解在音樂美學教學中要做什么,因此本文將探討各種音樂教育審美的研究,我們將從音樂教育美育的專著入手,通過分析各種著作的審美觀點,從而讓我們能夠更深刻了解音樂審美教學的目的、內容、方式等。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著作;概述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7-0148-02
一、有關音樂美育教育的著作
(一)李范主編的《美育基礎》[1]
1.研究美育的價值:美育及審美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的審美教育現象以及普遍的規律,所以美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美育現象及其普遍規律的科學,美育的基本理論包括美育的性質、特點、任務和功能;美育的實踐和實施包括美育的媒介、途徑、實施原則和方法以及施教者的審美素質;美育學是探索人類如何美化自身的科學;美育學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藝術學都有較大的關系。
2.美育研究的內容:(1)美育是感性教育:官能感覺、本能欲望和情感;美育可以從理性中解放人的感性;可以刺激各種感官;“欲”有的有制(“的”即目的;“制”即節制);升華感性,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生物學到社會學層面。(2)美育的趣味教育:趣味具有感性品格,美丑善惡的情感;趣味具有精神屬性,帶給人一種愉快享受,是一種美感;趣味含有生命活力,有趣就會有聲有色、有情有義。青少年接受趣味教育的意義:(1)人們對于其重視不夠,而引發許多社會問題(空虛而引起的吃喝嫖賭等);(2)趣味陷入誤區,世俗化和感性化趨向,物質的需求多于精神的需求;(3)畸形的出現,把某物賤賣的意義,及庸俗的、拙劣的、低級的藝術品,是一種病態的審美趣味。特點是關注不真實的、虛幻的、美麗的世界,拒絕真實的現實生活;具有極強的包裝性,常用富麗堂皇、高雅精致的包裝;具有表演性的、作態的,不是需要而是顯示。
3.美育是人格教育:健康人格具有整體性、協調性、創造性和情感性。美育與健康人格,一是通過發展人的感性來塑造健康人格;二是通過協調人的感性和理性,塑造健康人格,通過激發、泄導和升華感性,使感性具有文明的內容和人的內容,發展人的理性,消解人性各方面的沖突,使理性得到滋潤。
(二)趙宋光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2]
1.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特點: 7到9歲處在“寫實階段”,對藝術的評價是像與不像;9至13歲,才能逐步學會審美態度對待藝術作品。音樂方面:7到8歲,有鑒賞協和與不協合音的能力;8至9歲,節奏感形成的重要階段;9至10歲,韻律感加強;10至11歲,建立了和聲觀念。歌唱技能: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強,其音域、旋律、身體協調能力、語言、記憶等方面一起發展,小學生歌唱技能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
初中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點:情緒具有雙重性,思維自覺性明顯提高,情緒外露與內隱并存,情緒體驗強烈,極有波動性,生理方面變化很大,已形成了音樂審美態度,包括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對作品的評價,音樂表現與創作能力等方面,有對創作背景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更喜歡以個人愛好趨向的音樂作品,如流行音樂。
音樂課程設置包括:感受與鑒賞、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和音樂相關文化。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是通過審美教育與德育互相滲透完成的,美育是培育和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鑒賞、創造的能力。
2.感知即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對刺激的反應,知覺是在感覺基礎上對事物的綜合把握,感知覺是受外界刺激產生的反應,聽覺感知是音樂活動必不可少的。音高感知與發展,對不同音高有不同的感覺,音高感知也可以通過模唱表現出來,音高記憶是年齡較小以機械記憶,局部把握的加強,較大年齡時理解記憶,整體把握能力強;相對音高感也是內心聽覺,固定音高在兒童早期訓練更好。節奏、節拍和速度感知與發展,聆聽節奏時,應該投入整個身心,要讓身體、生命的運動節奏產生共鳴,與它們有關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肢體韻律動作、語言節奏朗誦和節奏念聲音節等。旋律感知、旋律線的起伏與音量大小有關,旋律手法分為重復式、變奏式和對比式等。調式的感知與音樂色彩有關,曲式的感知與客觀事物變化、發展規律有關。
3.音樂反應是人對音樂的感受,包括生理、情緒、情感的反應,客觀變量(音樂刺激的強度、類別、結構性質等)和主觀變量(欣賞者的年齡、性別、能力、性別、階層)對音樂反應產生影響。音響的和諧性是指在音樂音響刺激下,人的心理、生理的和諧狀態、程度以及這種刺激反應之間的關系。情緒情感的強度、延續性是影響和諧性的因素;熟悉性與興趣呈倒U曲線,音樂的復雜性與反應,一是音樂修養,二是音樂的和諧性、熟悉性也是不可忽略的等。
(三)管建華的《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3],在這部著作中關于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教育不同之處指出:
1.西方音樂流派形成于作曲家的創作,而中國音樂流派形成于演奏家和演唱家,音色在中國音樂流派形成中占主要位置,而西方沒有這方面說明,對中國音樂美學的把握必須上升到文化哲學的層面,中國音樂的形成與地方風格是分不開的,從地理上表明了音樂風格的語言。
2.中國音樂的聽覺訓練,西方音樂中的聽覺訓練是離不開鋼琴的,而在中國音樂中,鋼琴音色又有其局限性,因為鋼琴不能顯示出單個音內部音高、音色、力度等的變化,建議將古琴作為聽力練習的樂器,(有著好的音樂美學基礎,有單個音的各種變化)。
3.中國音樂結構的把握,單個音的變化,中國作品中(包括聲樂和器樂)存在大量單個音的變化;柔性節奏節拍,也就是散板、散節奏的理解與把握,如散慢快段式、散快落段式、慢散落段式、散起上板等;中國多聲部不是縱向結構的,是以一聲部旋律作為“母體”,形成多個相似但又不同的聲部結合,是一種平面結構;打擊樂在中國音樂中占有主要位置,特別在大型的器樂作品中大量出現。
(四)其他學者見解與作品
1.劉沛的《美國音樂教育概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是對美國音樂教育現狀的概括,主要是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教育改革、音樂教育目的,從宗教的影響早期的美國音樂教育,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教育方式的變革,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與完善,其中還介紹了美國音樂教育的審美思想、音樂教育的目的等。
2.申波的《審美意識與音樂文化》(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運用音樂美學理論,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形態與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認為音樂與它依附的社會文化系統有著緊密的關聯,所以音樂是多元性質(音樂與繪畫、書法、建筑、舞蹈以及文學的關系)的文化現象,闡述民族音樂的傳承也是依靠這種多元性的。
3.潘杰夫曾在《以多學科為基礎的音樂教育:全面綜合性的音樂學習和音樂教育》的報告中提出,多學科包括從四個角度對音樂進行學習和研究,分別是音樂創作(作曲、即興演奏、演唱、表演)、歷史、美學和評論。
另外國內音樂教育家們如樊祖蔭、管建化、陳雅先等音樂教育家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研究做了有效的探索,提出了文化多元與教育多元,對已有的教學模式提出改革思路,但對于實施還需要推進,也有些學者對目前我國音樂教育現狀問題提出一些質疑,如馮小敏提出的目前音樂教育過于西洋化,威脅了民族音樂;注重基礎與技能,缺乏美育培養和想象能力的培養;再如王文瀾對于課標的實施與教學者的矛盾的研究等。
二、期刊雜志與碩博論文關于音樂教育與審美的論述
(一)楊和平的《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近代部分研究》論述[4],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是離不開學校音樂教育實踐的,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參照,他從早期美育啟蒙教育(康有為美育思想、梁啟超的美育主張)開始論述;發展階段蔡元培最具有代表性,他大力提倡美育的實踐,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魯迅認為美育可以提高人的德育;在實踐階段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其實踐的標志是實現人性與人格的完善,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每一步都在借鑒西方美學的研究方法,以審美為核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穿于音教的全過程。
(二)劉承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建設的幾個問題》[5],以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含義的特征有:特定性的音樂文化,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現象、形態、活動本身的一種音樂理論;現代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應該具有時代性,要與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區分開來;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就是對音樂形態規律的研究,從廣義上來說也是屬于美學理論范疇。
(三)馮宇的碩士論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6],從美的形態開始論述,自然美,我國對于自然美研究的歷史發展有:致用(實用、功利的觀點看自然)、比德(自然中景物特征比擬人的道德情操)和暢神(自然中的美可以使人心曠神怡);社會美,它具有時代性、穩定性和人的本質自覺性;藝術美,源于生活,融入藝術家的情感;形態多樣;音樂美,包含在藝術美中,但有它自己的特征,是音響藝術、時間藝術、聽覺藝術和情感藝術的美;音樂審美教育:音樂美的要素(音樂構成的基本手法)、音樂中情感的發生和變化、音樂實踐是審美的必經之路;審美教育的任務有:聽音訓練、鑒賞、實踐活動等。
注釋:
[1]李 范.美育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04.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04.
[3]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1.
[4]楊和平.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近代部分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8(03):113—118.
[5]劉承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建設的幾個問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04): 05—13.
[6]馮 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