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共和國建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州,在這片古老神奇的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民族文化。在其歷史進程中,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異彩紛呈,尤其是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璀璨奪目,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對該州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以及傳承人等進行了匯總說明,對保護和傳承的現狀進行了概述,期望能對非遺文化,這一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甘孜藏族自治州;民間歌舞藝術類;非遺文化現狀;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007-05
一、甘孜州概況
甘孜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建立于1950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州,它地處長江上游,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位于四川西部,東連四川阿壩、雅安,南鄰云南迪慶,西望西藏昌都,北接青海玉樹與果洛。其古為羌地,唐屬吐蕃,是康巴藏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全州轄康定、瀘定丹巴、九龍雅江、道孚、爐霍、甘孜、新龍、德格、白玉、石渠、色達、理塘、巴塘、鄉城、稻城、得榮18個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達10918萬人,其中藏族8549萬人,占7830%。
這里群山壯麗、江河爭流、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它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既受古氐、羌、象雄和吐蕃文化的浸衍,又吸收了漢、蒙、納西、回、滿等文化內涵,從而形成了以藏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并存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與人和諧共處、不同文化和諧共存的康巴文化。這里常常被稱為:康巴文化發祥地、康定情歌故鄉、格薩爾王故里、嘉絨文化中心、茶馬古道中樞、香格里拉核心區、民族歌舞的海洋!
甘孜州是歷史上早期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帶,又是內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樞紐、藏漢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馬互市”的中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過程中,多元性文化歷史印記和鮮明的地域特征交織,文化資源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民族風情絢麗多彩。享有“宇宙歌曲”之譽的《康定情歌》、“東方伊利亞特”之稱的《嶺·格薩爾王史詩》等為康巴文化最亮麗、最耀眼的閃光點。
二、民間歌舞藝術類非遺文化狀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多元文化積淀,擁有了無與倫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尤其是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彌足珍貴。
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挖掘整理近500個,成功申報21個國家級項目、33個省級項目、58個州級項目、391個縣級項目,成為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地區。現將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列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甘孜州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國家有12項,省級有13項,州級有17項,一些地區資源富集,申報力度大,重視程度高。這些項目涵蓋山歌、勞動歌、愛情歌、梵音、說唱、彈唱、樂譜、樂器、弦子、鍋莊、寺廟樂舞等,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可以感受到甘孜州民間歌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
甘孜州是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非遺傳承人擔負著神圣的使命。上表僅僅是甘孜州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而省級、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在此基礎上成幾何倍累積,令人驚喜而欣慰!
從上表中能夠感受到政府對傳承人的重視,省級的有30余人,州級的有50余人,但個別傳承人的去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增強了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的緊迫感。
三、保護與傳承的路徑
甘孜州十分重視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采取多種辦法和途徑,將工作落到實處,具體做法有:
(一)加大保護和傳承的立法建設,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從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由第一章總則、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劃與保護。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第四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第五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第六章法律責任、第七章附則幾個部分組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以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龍頭,組建輻射面更廣的傳承人隊伍。
(三)著力建設各縣樓堂館所,增強文化館所、藝術團隊的文化保護和傳承能力,組織省州專家成功打造諸如《康定情歌》《夢幻康巴》《紅哈達》《格薩爾》《東女神韻》《弦舞巴塘》《高原風》《太陽谷》《圣潔甘孜·亞丁情》等多臺大型民族歌舞節目,并在歷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和四川省少數民族藝術節中獲得多項殊榮。甘孜州現有州級專業文藝演出隊1支(州歌舞團),地方業余藏戲團15支、群眾性文藝表演隊伍101支、經營性文藝演出隊32支。全州縣級以上文化事業單位有43個,其中州級文化事業單位6個,縣級文化事業單位37個(18個縣級文化館含圖書館和文管所、17個縣級新華書店、2個縣級單列文管所)[2]。
(四)建設甘孜州文化品牌網站,如四川民族學院設立的康巴民間歌舞藝術研究所、康巴文獻館,州內建設的中國甘孜、吉祥甘孜、甘孜網、美麗甘孜、甘孜音協網、康巴網等主頁,有效地傳播和弘揚了民族音樂舞蹈藝術。
(五)有效利用傳媒如甘孜在線、天籟文化傳播公司、甘孜電視臺、四川電視臺、康巴衛視等新聞載體,宣傳普及民族音樂舞蹈藝術。
(六)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館于1987年10月15日成立,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榆林新區貢嘎路九號,新館于2016年8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甘孜州民族博物館作為甘孜藏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收藏、征集、研究、展陳、保護文物的地區市州級的文博單位,肩負著對該地區館藏文物收藏、研究、保護及展陳的重任。
(七)建造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該館坐落于世紀情歌《康定情歌》發源地——跑馬山腳下索道下站,2009年5月1日開館,是一座反映生息在康藏高原上藏族人民的民俗風情、勞動場景、宗教習俗和生活畫面的陳列館,其中三樓為民族歌舞視聽大廳、藏傳佛教文化展廳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室,全面反映了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狀況,是展示甘孜州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
(八)在文化建設上,強化和高校的互動。2012年5月20日,由省委省政府牽頭,促成西南民族大學與甘孜州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按照協議,甘孜州方面將為學校提供研發基地及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等支持,而西南民大方面將則為對方提供培養、培訓各類相關人才,共同促進甘孜州旅游與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及社會經濟的研究與開發等支持。2013年1月15日,甘孜州委州府和中國音樂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學院與甘孜州共同建設民族音樂研究教學實踐基地。
(九)實施“領頭羊計劃”,2013年1月初,甘孜州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甘孜州文化名人沙龍及名人工作室,首批授牌的5人,其中涉及音樂舞蹈類的2人,分別是秋加措音樂創作工作室、楊英音樂舞蹈演藝策劃工作室。
(十)組織文化力量,特別是民間歌舞藝術類專家積極參與大型傳統音樂舞蹈類藝術創作、展演,如少數民族藝術節、四省區康巴藝術節、西部情歌節、國際跑馬節等,并積極指導州內18個縣的民俗風情節,如藏歷新年轉山會、跑馬節、酥油花會、央勒節、賽馬會、金馬節、望果節、迎秋節、嘉絨風情節等,積極參與“康巴衛視‘唱響高原—格桑啦’原生態藏歌大賽” 、四川省“群星獎”聲樂、舞蹈大賽、巴蜀文藝獎、四川聲樂比賽、四川省“推新人”大賽、山花獎·民間廣場歌舞、藏歌會、《四川省志·文化藝術志·舞蹈篇》甘孜州篇撰寫工作等,強化民族音樂舞蹈的創作、展演和傳承功能。
(十一)甘孜文聯分別成立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等規范音樂舞蹈藝術的創作、交流、采風、研究、展演、評價等工作。
(十二)2011年7月開始由州局牽頭召開“康巴歌舞數據庫建設”工作會議,商討弦子庫、山歌庫、鍋莊庫、藏戲庫、綜合庫的建設方案,配合相關專家和相關縣進一步推動此項工程,截至2018年底,部分縣區歌舞數據庫已經完成。
結 語
從總體上看,甘孜州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等工作已經卓有成效了,在整個四川省范圍內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戶,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各自為陣,單打獨斗,難以形成合力;專業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各縣基層非遺文化項目工作有待強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后勁不足,挖掘整理工作斷層;非遺項目與經濟產業強化結合機制難以到位;研究與傳承、創新、弘揚人才隊伍缺乏;部分觀念意識需要更新和提升等。
甘孜州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這片熱土上勤勞智慧的各族兒女創造積淀傳承的結果,是甘孜州各族兒女共同的精神食糧,更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我們只有懷著尊敬虔誠的心靈,去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保護、傳承,才能無愧于我們的先祖和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推進文化大繁榮的征程中,甘孜州民間歌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會散發出迷人的魅力,閃耀出璀璨的光芒。
注釋:
[1]阿 蓮.守望.綻放——中國四川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G].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130—133.
[2]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藝術志[M].四川:甘孜州新聞出版局出版,2007:02—04.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