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二人臺的地域文化價值入手,研究如何開展高校專業化教育,以及如何將二人臺民間藝術的市場產業化和高校教育有機整合;從而更好地傳承與振興這門民間藝術,產教結合構建二人臺藝術的教產生態鏈,進一步豐富、帶動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 二人臺藝術;產業化;高校音樂教育;整合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073-02
戲曲等民間音樂進課堂曾名噪一時,其實,高校傳承更是不容忽視。本文以內蒙古地區二人臺為例來談傳承的具體構想。
一、二人臺獨特的地域文化價值
二人臺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的地方民間戲曲劇種。起源于山西河曲縣,在內蒙古西部和山西、陜西、榆林等地區非常流行。二人臺藝術集器樂、歌舞、表演化妝等為一體,是蒙漢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草原文化與秦晉陜文化融合的產物,[1]也是內蒙古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結果。
歷史上對二人臺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一般都遵循清康熙時期的形成脈絡。滿清政府下令開放禁邊多年的蒙地邊界,允許內地的漢族人民進入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耕作居住。當時的內蒙古地區地廣人稀、黃河流經、灌溉便利,邊關一開放,晉、冀、陜等地的眾多窮苦百姓舉家遷徙,蜂擁而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走西口”的發起與開始。“走西口”歷時近三百年,遷徙人群涉及晉、河北、陜西等省,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漫長的時期,人口遷移規模巨大。今天的內蒙古中部、西部的漢族居民大多是走西口的人的后裔。隨著各地人們的遷徙共同的生活和生產,各種形式的民間藝術如民歌、山歌、小曲等民間藝術也隨之而來。這些由廣大遷徙移民帶來的各地、各類的民間民俗藝術與邊塞蒙地的蒙古族的民間音樂、舞蹈等充分碰撞、交流、嫁接、融合,逐漸形成了二人臺這種獨特的地方民間藝術形式。
與中國東北地區流行的二人轉藝術相似,同沒有歷史上的冀、魯、豫等中原移民的“闖關東”就沒有二人轉一樣;同樣沒有晉、陜、冀等省移民的“走西口”就不可能有二人臺的誕生。
二人臺發展有著百余年的歷史。在農村深受大家的喜愛,是家喻戶曉的名字。2006年6月,二人臺入選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9月,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開設了“二人臺表演”方向新專業。二人臺形式簡單,曲目短,語言滑稽,易學易傳。二人臺為研究我國“走西口”文化及草原游牧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作用日趨鮮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方向。[2]傳統的文化資源經過轉化和開發,能產生極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因此,有必要重新認識本土的音樂資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于本土資源之上,才能放眼世界。利用本土資源,開發打造本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因此本文以內蒙古民間藝術二人臺為研究對象,以品牌化構建為切入點,市場化發展為目標,以高校音樂教育為平臺,從而打造內蒙古現代化的文化產業品牌。以期為內蒙古的民間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二、打造高校專業化人才培養機制和與時俱進的藝術創新
(一)專業、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是“二人臺”良性、永續發展的保證
東北二人轉的迅猛發展,涌現了一大批的專業表演以及創作人才,并成功地向影視、娛樂行業延伸與滲透,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由此看來,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文化藝術產業延綿繁衍、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
到目前為止,在國家、政府和二臺藝術家的努力下,二臺藝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府呼和浩特成立了內蒙古民族民間藝校;內蒙古著名的二人臺表演藝術家武利平創辦了二人臺劇團,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開始招收二人臺表演方向的本科生,開設相關專業,這些都為二人臺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養平臺。但這還遠遠不夠,要想全方位、多層面地振興和發展二人臺,并將這一寶貴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遺產發揚光大,離不開全方位的人才培育機制,因此政府及教育部門應該整合地區各級教育資源,各大藝術類、藝術師范類相關專業大專院校還須科學系統地開設與二人臺有關的專業課程;諸如二人臺的理論研究、歷史挖掘、古劇整理、劇目創作、表演設計、廣告宣傳、舞臺燈光等諸方面的專業課程。整合創立二人臺本體藝術的系統化研究機構和課題研討機制,建立演出實習基地、攝影棚、錄音室、排練場、專業劇場等。組織各類型匯報演出、新劇展演等。此外,還應著力挖掘民間土生土長的二人臺藝術人才,招攬優秀和設立科學的人才選拔制度,給優秀的民間專業人才和廣大愛好者提供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專業化學習機會,提供交流、展演、進修的通道和平臺。在一些有著廣大群眾基礎和濃郁二人臺文化氣息的地區,將二人臺藝術的熏陶培養深入到中學、小學,設置相關學科,系統科學地配置相關教材和師資力量。
(二)二人臺藝術本體的現代化改革與時代創新是延續藝術生命的動力
任何一門藝術若想永續健康地傳承與發展,創新與進化是重要的條件因素。因此二人臺藝術也同樣需要與時代接軌、與時俱進地創新進化。
1.演唱方法的改進創新
從二人臺的傳統演唱方法上進行必要的革新,對傳統唱法去粗取精、辯證揚棄,從更專業化、系統化的角度研究對傳統二人臺的唱法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和創新,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價值取向和藝術接受力。
2.器樂伴奏的改進創新
除了傳統的民間民俗伴奏樂器,也可以研究考慮增加諸如鋼琴、吉他、提琴、架子鼓、馬頭琴、古箏、豎琴等等中西洋樂器,豐富演奏形式。
3.表演形式的改進創新
除了傳統的彈唱、舞蹈形式之外,順應當今時代特征改進服飾、充實舞美,研究考慮增加更加豐富多樣的其他藝術表現形式。諸如東北二人轉中夾雜雜技、絕活、口技、說唱等表演形式,還可以使舞臺表演戲劇化、小品化等。
4.舞臺演出背景的革新
增加現代化的舞臺場景以及燈光設計,增加整體編排、表演美感。
5.劇目建設的豐富創新
例如,在農村演出中,劇團主要演出二人臺劇目。除了演一些傳統的戲曲如《走西口》之外,還專門排演了一些新的兩人戲,如《搶媽》《王二車談媒人》。這些戲曲更接地氣,符合農民生活,被勞動人民喜愛。
三、市場化與產業化發展展望
近年來,內蒙古政府加大了建設文化大區和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力度。民間和社會各方面對二人臺的發展和傳播都做出許多有益的努力,人民群眾也對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充滿著深厚的喜愛和強烈參與的渴望,這使二人臺擁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縱觀東北二人轉的繁榮,是與東北各省政府和民間協力合作進行的全方位宣傳、推廣的手段和方法離不開的。通過策略化、高效率的整體運作,推動了二人轉的品牌化、產業化的大發展,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經形成。
因此,二人臺的產業化、市場化的開發與文化品牌的構建傳播,離開各級政府的支持也是萬萬不能的。政府應從各個層面和高度對二人臺文化的發展給予強有力的相關政策支持。因此,由政府牽頭和倡導引領媒體、公關、經濟、民政、文化、教育等各類官方、民間機構整合各類資源積極組織承辦各類型二人臺及西口文化的學術研討會、文化論壇、產業論壇、展覽展博會等;與相關二人臺流行的省份(晉、冀、陜等)聯合搞一些有關二人臺及西口文化的政府間、民間交流推廣活動;籌劃建設二人臺及西口文化等原生態文化藝術保護園地、產業文化園區、音樂影視動漫基地;積極申辦各類國家性、國際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發起和鼓勵各類媒體和文化機構籌拍與二人臺和“走西口”有關的各類影視、音樂作品等;全方位、立體化宣傳二人臺文化藝術,設立短期、中期、長期地發展規劃目標,組織區內和各省各方面相關專家進行二人臺藝術品牌化發展和市場化推廣的專項專題調研與課題研究,以使二人臺的品牌化發展與市場化推廣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
同時積極研究探討二人臺文化藝術的商業化運作模式,鼓勵官方和民間各級機構組織積極參與和推動二人臺文化藝術向傳媒業、演出業、會展業以及旅游業(相關二人臺發祥地原生態保護園、產業基地、文化藝術園區等)、制造業(相關道具、玩具、裝飾品、紀念品等)等的相關商業化產業鏈延伸。考慮設立專業的二人臺文化劇場,輻射滲透到社會商業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鼓勵二人臺的專業演職人員的多樣化、多方面發展。總之,緊扣當今商業化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全方位、多元化進行二人臺文化藝術的商業化運作探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讓二人臺這門古老而厚重的民間藝術奇葩在百花齊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煥發出新生與繁榮的璀璨光芒!
注釋:
[1]常丹丹.內蒙古民間藝術二人臺的表演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2013(09):70.
[2]曹瑞清.提升二人臺藝術認知度的一點思考[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03):65.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