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奇珍,而城市社區則是當代社會音樂活動的主陣地。對此應大力推動民族民間音樂在社區的發展,在使社區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同時,為民族民間音樂開辟出新的傳承基地。鑒于此,本文從其中的價值和意義談起,就具體的發展路徑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城市社區;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088-02
一、在城市社區發展民族民間音樂的價值和意義
(一)傳承民族民間音樂
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奇珍,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語境的變化,包含民族民間音樂在內的多種傳統文化也遇到了傳承危機。對此國家大力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僅靠外部的輸血也是難以持久的,僅能起到救急的作用,只有讓其回歸到民間這個母體,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造血機制。而當下,城市社區音樂活動的廣泛開展,則為這種回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推動民族民間音樂與社區音樂活動的融合,正是當代音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實現文化自覺自信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為世界所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我國提出了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近年來,文化發展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文化自覺自信也成為了新要求、新目標。中國儒家思想曾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意思是說在改變人們的思想和社會風氣方面,沒有什么比音樂更合適。“音樂可以以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方式,悄然作用于人們的思想、內心和情感,獲得真、善、美的陶冶和潤澤,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人的良好效果。”[1]能夠傳承到今天的民族民間音樂,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人民群眾欣賞和表演民族民間音樂的過程,正是一個文化自覺自信的過程。
(三)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進入21世紀后,隨著生活、工作、學習節奏的加快,讓當代人都或多或少地背負了一定的壓力,對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而在中國古代,則有“醫藝同源”的說法,曾有很多用音樂治療疾病的成功案例。到了近代,則又出現了音樂心理學、音樂診療學等學科,充分證明了音樂對于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從精神方面看,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人們的審美心理、個人經歷和即時情緒融為一體,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放松,獲得精神愉悅;從身體方面看,無論是歌唱還是器樂演奏,都可以讓多個身體部位和器官得到有效的鍛煉,并在此基礎上個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二、當代城市社區中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路徑
(一)加強音樂本體建設
民族民間音樂在社區的傳承和發展,是以本體的豐富為基礎的。雖然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深入,已經挖掘出了大量的新資源,但是在實際的社區音樂活動中,民族民間音樂的類型和品種仍然較為單一,所以要從本體入手,為整個發展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豐富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社區音樂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人民群眾,他們難以像專業音樂工作者一樣,可以及時接觸到新的音樂資源,所以在欣賞、演唱、演奏等各類活動中,曲目都是較為陳舊的。對此需要專業工作者,通過合適形式將新的資源送到群眾手中,便于他們學習和運用。同時,也應該做到眼光外放,不能僅局限于本地區,全省、全國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都可以為我所用,由此才能獲得整體性發展。其次是提升社區群眾音樂素質和能力。雖然城市社區音樂活動是以自娛自樂為主,但是音樂是帶有技術性特征的,且技術性是藝術性的基礎,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才能更好感受和表現民族民間音樂的價值與魅力。因此,應在活動開展的同時,聘請文化館工作人員、學校音樂教師等,開展音樂教育,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最后是鼓勵社區民眾進行創作。民族民間音樂誕生于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中,也是以人民為主體的,所以鼓勵社區民眾進行創作絕非是天方夜譚。對此應樹立起歷史發展觀,即當代人必須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敢于創造,才能給后世以更為豐厚的繼承。而且民間歷來都是藏龍臥虎的,有很多理論和技能俱佳的人才,應鼓勵他們改編和創新,使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從本質上得到擴展和豐富。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社區民族民間音樂活動的開展是依托于社區而存在的,而社區的軟硬件設施情況,則對發展起到決定性影響。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社區各類活動的普遍開展,軟硬件設施不足的狀況也得到了凸顯,成為了繼續發展的瓶頸,所以要以社區為主,多管齊下,全面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在短時間內有針對性地補足和完善。第一是硬件建設。硬件建設主要是場地和設施建設,這也是各類活動開展的基礎。以民歌合唱活動為例,在我國的北方地區,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都不適合在戶外進行,但是苦于沒有合適的場地,所以只能暫停活動。所以社區應該先成立一個專門機構,全權負責社區音樂活動的開展,并爭取到專項資金,新建或修繕場地和設施,并保證其處于長期可用狀態中。與此同時,也應該多爭取社區外部的幫助。以社區周邊的學校為例,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都有相應的場地和設施,在學校放學或放假期間,就可以供社區群眾使用。對此應通過積極的協商努力爭取。其次是軟件建設。軟件建設包含社區的音樂文化氛圍、音樂教育等。一方面,社區管理機構應大力開展音樂教育,給更多人以學習音樂的機會,并鼓勵他們參與到各類活動中來;另一方面,則應該與所在地的文藝團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定期在社區內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社區文化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相應的氣氛越濃厚,發展基礎也就越牢固。所以應借助多方力量,全面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這是保證這項事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之所在。
(三)加強價值功能建設
“城市社區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是有其特殊價值和功能的,這也是人民群眾樂于參與其中的根本原因所在。”[2]比如其所具有的道德教化和精神凝聚作用,就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潤滑劑,對社會和個人都有著積極作用。所以要想更好地推動城市社區民族民間音樂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展示出其特有的作用和功能,讓更多人領略到其價值和魅力。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強調受眾意識。城市社區民間音樂活動,是一種自發性活動,帶有自娛自樂的色彩,所以官方不宜進行過多的干涉。比如在當下,很多活動都有著較為明確的主題,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活動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所以應該鼓勵群眾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創造,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身需要的滿足,這也是他們長期參與這項活動的源動力。第二是打造精品品牌。品牌具有巨大的引領和號召作用,如果社區民族民間音樂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則會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更有利于自身發展機制的形成。對此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活動進行規范和引領,并積極利用新媒體進行廣泛宣傳,使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達到對外樹形象,對內聚人心的良好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建設
人才是一門事業興旺發達的基礎,也是民族民間音樂在城市社區傳承和發展的核心要素。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市社區各類活動中,專業人才是較為匱乏的,仍然是以社區內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骨干為主,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與現實需要有著較大差距。所以要全面加強人才建設,打破這個瓶頸。首先是地方文化、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地方群眾文化館工作者、社區周邊學校的音樂教師,都應該對社區民族民間音樂發展盡心盡力。或長期擔任藝術指導,或定期進行排練講座等,在短時間內提升參與者的水平。其次是社區內部的人才資源開發。社區中的廣大群眾,不乏專業音樂工作者和資深愛好者,具有相應的理論和技能,對此要想辦法將他們吸引到隊伍中來,并逐漸培養為骨干力量。最后是地方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除了教學和科研外,還肩負著服務地方發展的重任。特別是地方高校音樂院系的師生,他們既具有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廣泛參與到各類實踐活動中去。而城市社區正是一個新的大舞臺。對此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機制,讓高校音樂院系師生成為社區音樂活動的主力軍。目前,已經有一些高校和社區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值得深入學習和借鑒。只有打破了人才這個瓶頸,才能為今后的發展鋪平道路。
結 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文化多元化發展,包含民族民間音樂在內的傳統文化,也迎來了新的發展節點。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正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困難。而城市社區各類音樂活動的廣泛開展,則給了民族民間音樂以新的發展契機,所以將民族民間音樂全面融入到社區音樂活動中,正是一種雙贏。而且需要認識到的是,這項工作絕非是一人一己之力,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多方參與和長期努力的過程,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民間音樂一定成為社區音樂活動中最主流、最受歡迎和認可的音樂類型。
注釋:
[1]胡瓊方.城市社區音樂文化功能與建設策略研究[J].藝術科技,2018(06):12.
[2]黃麗麗.新形勢下城市社區音樂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黃河之聲,2018(10):30.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