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潮州椰胡,俗稱“冇弦”,又稱輔弦,是潮州音樂的特色樂器。它形制簡單、音色渾沉、韻味濃厚,在潮州音樂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鍵詞]潮州椰胡;構造;基本演奏知識;創新運用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097-04
潮州椰胡,俗稱“冇弦”,又稱輔弦,是輔助二弦(潮州音樂的領奏樂器)之意。它是潮州音樂的特色樂器,廣泛流行于潮汕、海南、閩南、珠三角、港澳臺以至東南亞一帶,凡有潮州音樂的地方,就有椰胡[1]。它形制簡單、音色渾沉、韻味濃厚,在潮州音樂中以一種平凡的角色,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潮州椰胡的構造
椰胡這一樂器,在潮樂中是最為普及的。當然其他樂種也有用椰胡的,如粵劇、秦腔、瓊劇、暹羅戲、南音均有。它的來源至今尚無確據,若以常理推測,可能來自南洋群島一帶,這與潮人漂洋過海的生活史有密切的關系,但若這推斷可信,那么其他樂種的椰胡是不是也從南洋群島傳去的?萬事萬物,要成就一器,它必須有可以構成該器的原材料,沒有椰子,哪來椰胡?椰胡的材料來源于南洋群島和海南這是事實,不過要讓它成為樂器,又得有產生此器的其他條件了,究竟它是由何人所創,還是各取椰子,各創各的,如今尚無定論。不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該樂器的確產生于南洋群島、海南島等盛產亞熱帶作物(椰子樹)的沿海之地。
潮州椰胡,俗稱“冇弦”,又稱輔弦。定弦為F調“1-5”,常用音域在八、九度之間,故伴奏時有高音低奏、低音高奏的特點,其構造為:弦桿長約74厘米,琴軸長約17厘米,兩者材質均以綠木最佳;弦筒用椰子殼制成,面蒙桐木板,后面雕花窗作發音孔;弓長約80厘米,用蚶殼作琴碼,絲線為弦;千金一般用鋼絲或銅絲繞著琴桿的中心處纏繞而成,距離約0.6~0.8厘米(圖1)。屬中音樂器,發音純厚、圓潤,獨具一格[2]。
二、潮州椰胡的基本演奏知識
(一)演奏姿勢
潮州椰胡的演奏姿勢有平放式和疊腿式兩種。這兩種姿勢都要求演奏者做到:身體自然放松、頭部端正、兩眼平視、臉部松弛。
1.采用平放式演奏(圖2)時,兩腿與兩肩相對平行,兩腳平放地面,腰部挺直,坐椅子的前部分;然后將琴筒平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采用疊腿式演奏(圖3)時,右腳平放地面,左腳胯在右腿上,腰部挺直,坐椅子的前部分;然后將琴筒平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潮州椰胡的持琴法(圖4)與其他胡琴樂器有明顯的不同,椰胡左手的握琴桿法是“龍頭鳳尾”式(即拇指翹起向上與琴桿平行,而小指向下伸直形成鳳尾式)。一般持琴的姿勢以琴桿豎直稍微向外為好。上身端正自然,手指以指尖按弦。用此持琴法,能較好地掌握力度,音色效果比較好。同時要注意琴身重心的穩定,不要使琴桿過分地搖晃。克服琴桿搖晃的最好方法是:持琴時,左手稍用力向下壓,使共鳴箱緊靠腿部處。
(二)持琴法
(三)持弓法
1.平持法(圖5):平持法為胡琴類常用的握弓方法。右手自然端平,以拇指的第一關節,食指的第三關節控制琴弓的右端,中指和無名指穿進弓桿與弓毛之間,與拇指、食指緊密相連,有機地配合進行拉、推弓演奏。
2.三指持弓法(圖6):與平持法握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演奏過程中把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退出來。
以上兩種持弓法演奏效果基本相同,各有千秋,因人而異。
(四)弓序
1.潮州椰胡和潮州二弦的弓序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的要求是先拉弓后推弓。在樂曲演奏中一般的樂段、樂句都是以拉弓開始,以推弓結束。這是有比較嚴格的要求的[3]。
2.在快速的單摧與雙摧樂段中,一般要求先推后拉( 即強拍從推弓開始,然后推拉交替),在傳統摧奏中,對以上的弓序是要比較嚴格地遵守。
(五)弓法
右手運弓的技法叫作弓法、從弓間及換弓關系上可分為:長弓、分弓、快弓、顫弓、頓弓等。
1.長弓,即全弓或滿弓。運弓時要平直,在運弓過程中以肩關節為總樞紐,用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腕和手指。大臂要保持沉穩,保持支持力,源源地輸送力度,以保障弓毛摩擦絲弦發音力度的勻稱飽滿。
2.分弓,用一弓奏一個音叫作分弓。一般是用中弓或左半弓演奏。分弓的弓法一般是先拉弓后推弓,而在摧奏法的演奏上強拍位置即一般都是先推弓后拉弓,不斷地交替運用。
3.快弓,實際上就是快速的小分弓,在雙摧與快速的單摧中都用快弓演奏。快弓演奏時,只注意手腕的屈伸動作是不夠的,大臂應起到主導作用,大臂要穩,手腕要靈活,大臂越穩,發音越有彈性。
4.顫弓,也稱為碎弓,是通過手臂的快速顫抖而發出的碎密的聲音,一般是用弓尖部分演奏,手指持弓要自然松弛,不能擰得太緊,因為顫弓時肌肉過度緊張會直接影響到顫音的效果。
5.頓弓,是右手控制弓毛斷續壓弦的奏法,所以小臂要支持住手腕,在手指控制弓毛的一緊一松中發音要短促,注意利用重心下沉的重力,大臂要穩,保持一定的支持力。
(六)指法
1.按弦,左手部分的一個基本操作法。潮州椰胡的按弦有兩種方式:一種使用指尖肌肉觸弦,另有一種即用第一指關節內側指圈處按弦。兩者各有千秋,第一種手指上下活動比較靈活,力度較易掌握;第二種音色、音量比較渾厚。
2.吟弦,是手指主動屈伸的動作,它使琴弦產生一緊一松的張力變化,它以手掌指關節處為圓心,以手指的按弦點到圓心的垂直距離為半徑進行連續壓弦,產生一種在基本音上方顫動的音波。
3.壓弦,是用腕力對弦施加壓力而形成的動作,以腕關節為圓心,以手指按弦點到圓心的垂直距離為半徑,對弦施以勻稱的壓力,它的音波比吟弦大。在演奏上可以有兩種快慢的壓弦法。
4.滑弦,是手指在琴弦上有規律地上下滑動。在傳統上叫作“綽注”,“綽”是大的滑音,“注”是上下滑音,它包括上、下滑音,上回旋滑音和下回旋滑音。
(七)基本演奏方法
潮州椰胡的演奏既簡單又復雜,它看似只有一個半八度(八至十個音)的音域,但是要把它演奏得好很難,必須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由于椰胡音域的關系,經常的情況下它都是高低音同一個音演奏,所以它對音準有著很嚴的要求,演奏者音不準的情況下將影響整個樂隊的音準和共鳴。故而椰胡在潮樂界也有被戲謔稱為“胡弦”“混弦”,即拉得不好是“胡來、混亂”之意。椰胡在正常慢板的演奏要領是:運弓要緩慢舒展,弓頭至弓尖力度要均勻,左手按弦以直壓為主,不能運用民族二胡的顫指按法,否則音色不飽滿淳厚,壓弦力度要略大于右手運弓的力度;在中、慢速演奏過程中左手多用墊指按弦,一些音階用原旋律音符演奏后下滑演奏下一個音符;內弦“4、5”及外弦高音“1、2”可用手指伸張按弦演奏,“3、4”之間旋律用中指、無名指手指原位擺動演奏,單音階“3”即用中指重壓弦然后無名指抹弦,產生音韻;活五調“2”的演奏,左手食指在“2-#2”之間做上下摩擦產生音效,“4”音即用中指伸張按弦拉奏;外弦“7”音多用上滑或回旋音。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演奏手法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根據音樂旋律的音韻進行演奏,這是演奏椰胡最為關鍵的演奏技能[4]。
三、潮州椰胡的特點以及起到的作用
(一)音色特別。其音低沉,略帶鼻音,雖柔潤不見其棱角但其聲音穿透力強,卻是其他潮州樂器之所不能及的,這種帶內向的音色,很受潮人歡迎。
(二)大眾之器。椰胡與潮汕大地廣大城市、鄉村、山區的普羅大眾為友,給予人們歡樂,激起他們生存的意志,有時甚至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飯碗”,故潮州椰胡也被稱為“乞丐弦”。學拉椰胡,即使拉得不理想,但它聲音輕柔,干擾不大,最多聽些“踏水車”之類的閑話,還可取得諒解。因此,初學潮樂者,常從一把椰胡開始,它又是“啟蒙教師”,受到初學者歡迎。椰胡是普羅大眾的朋友,但也不被富有人家所嫌棄,有錢人可以用高貴的安南螺殼,鑲花嵌鳥,把它裝扮得光彩奪目,掛在書齋;農民兄弟也可買一把“簡裝”的,吊在山寨村舍,雅俗共賞。潮樂的許多名家,均以它作為入門之器、成名之器。
(三)能和百器。潮州椰胡能配百樂,能和百器,它俗稱潮樂三大件之一(即二弦、冇弦、揚琴),潮樂演奏缺它不可。它不搞“個人突出”,毫無咄咄逼人之勢。三弦、琵琶、箏,彈奏時如珠落玉盤,加上一把椰胡,就會像一根絲線,把顆顆明珠串起,使它聚而不散,十分和諧。它同二弦、小嗩吶等合在一起,又像是一層底色,把這些高音樂器的旋律,像重色調的花紋襯托出來,顯得更有層次。正因如此,椰胡在潮州音樂的樂隊中,缺它不行,故有“甘草”之譽(意即“甘草和百藥”),能入百器。
(四)入門易,得道難。椰胡極易入門,但卻極難拉好,是一件“易學難精”的樂器。目前在潮汕地區要找著名的椰胡演奏家很難,但要找十幾名二弦好手,卻容易得多。為何?椰胡樂技深藏,樂韻深涵,不到一定火候,終難以見功力。
四、實踐與運用
(一)開先河、劃時代
筆者任職的廣東民族樂團,一直以來堅持以傳承與發展廣東嶺南音樂為己任,始終不懈地以“敢為天下先”姿態與氣魄走在繼往傳承、探索創新的發展道路上,既不斷整理演出廣東傳統優秀民間音樂,又緊跟時代不斷嘗試,推陳出新,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嶺南音樂風格原創作品曲目庫。特別是繼2015年成功原創上演海上絲路大型民族交響套曲《絲路粵韻》后,由廣東民族樂團委約著名作曲家劉湲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詩《粵海風》,于2018年11月28日晚在星海音樂廳成功世界首演。該音樂會是“廣東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現實題材專題創作計劃”的重要成果之一,被譽為中國首部巨型協奏民族交響詩。作曲家勇于打破常規,通過本部作品探索民族交響化創作的新突破,以當今海內外作曲領域最前沿的創作技法,最先進的作曲理念,從交響概念、協奏關系、敘述性質、色彩重組、節奏調整、調式調性、結構力學等七個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民族音樂交響化創作的先鋒成就,運用最傳統的音樂語匯結合最前衛的交響創作技法營造出宏大厚重的音響效果,賦予傳統音樂更為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與現實意義。《粵海風》具有濃郁的嶺南音樂風格,表現了嶺南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
(二)化不可能為神奇
作曲家劉湲先生尊重傳統又不拘于傳統,別出機杼地大膽嘗試運用了最具廣東潮州音樂特色的潮州二弦與潮州椰胡,將二者貫穿整部作品七個樂章與樂隊協奏,相映成趣、匠心獨運,顛覆了人們對民族管弦樂團常規音色的概念,我很幸運在其中擔任椰胡演奏。當初接此重任的我,如履薄冰,手中七個樂章的椰胡分譜仿佛千斤重,因為椰胡在傳統演奏中是沒有變化音概念和換把的演奏技法的,而七個樂章分譜因為作曲家采用新的調式調性,變化音比重幾乎超過一半,意味著這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音樂總監張列指揮的鼓勵下,我只能迎難而上,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來挑戰和攻克這個難關,經過樂團排練前自我練習時的思考,探索將椰胡的傳統定弦(41)降低一個小三度變為(26),這樣音域拓寬之后,演奏變化音顯得不那么局促,但是降低小三度定弦之后,椰胡的音高卻變為比原來偏低,幸得拓寬音域,帶來了高音區穿透力強和保留了傳統椰胡的音色特征,繼而椰胡的表現力也相應增強,使得在保留了椰胡作為潮州二弦輔弦的作用的同時,又能與潮州二弦的音色相融合,相得益彰,成為了整個大型民族管弦樂隊音響的核心音色,達到了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塑造嶄新民族管弦樂音響的目標和要求。
作曲家的創新理念與創作成果,往往是推動演奏家對演奏技法和樂器把控的能力提升的有效載體,使得潮州椰胡這件傳統樂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整個樂團的通力合作成就了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成功上演,我作為演奏者之一,能通過這部作品在以往學習傳統潮州椰胡和潮州音樂的同時,重新認識了潮州椰胡,為它本身承載的傳統魅力與創新空間所深深動容,也更加堅定了我為廣東民族音樂發展不斷探索和實踐的信心。
注釋:
[1]柳劍文,劉淡瑜.潮劇、潮州音樂海外傳播現狀、問題及對策[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4):50—56.
[2]陳 君.潮州弦詩樂與各合奏樂初比較[J].北方音樂,2018,38(06):37.
[3]彥 伊.淺談潮州音樂的發展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7(16):42—43.
[4]黎 慧.潮州弦詩樂民間即興手法原理剖析[J].民族音樂,2015(03):71—7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