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豫劇是我國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傳統媒介中,電視、廣播、報紙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但這些傳播方式的傳播速度、傳播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階段,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文化事業的不斷進步,豫劇文化借助于新媒體的力量已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對豫劇文化傳播具有明顯的優勢。本文淺要探索新媒體視角下的豫劇文化傳播,以期為我國豫劇的傳承和發展奉獻綿薄力量。
[關鍵詞]新媒體視角;豫劇;傳播;戲曲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101-02
河南豫劇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早期又名河南梆子,因河南省簡稱“豫”而稱為豫劇[1]。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如今,新媒體的運用充斥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利用新媒體技術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吸引更多音樂愛好者來關注豫劇這一中國傳統音樂瑰寶,挖掘豫劇音樂的獨特魅力,不斷創新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打破傳統媒介傳播的限制,結合時代特點促進豫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豫劇傳播的傳統方式
(一)舞臺直觀傳播形式
藝術是生活的產物,豫劇是勞動人民在休息時進行的一種音樂娛樂,是在梆子戲的基礎上逐漸改良后形成的,經過眾多民間藝術家的不斷完善,吸引了的更加廣泛的觀眾群體,演出形式也越來越正規化和舞臺化。最初只是戲班隊伍游走各地尋找廣場空地進行演出,常見于廟會、民俗節日等,在城市的廣場、小街道也經常可以觀賞到豫劇表演。因經費條件有限,演出環境大多比較簡單。后考慮到天氣因素,就利用十三塊搭建臨時棚式形成高臺廣場進行演出。1928年左右,開封、鄭州等地設立了戲園子或是茶社,河南梆子才有了固定的舞臺演出場所,那時的觀眾想要聽豫劇只能親臨現場,多是一邊喝茶一邊聽戲,帶給了廣大城市人民極大的精神享受,深受城市人民喜愛。
(二)電影形式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某一段時期,尋找戲曲文化與電影文化的契合點共同發展是常用的模式,將豫劇滲透于電影,能夠借助電影的動態畫面給予觀眾直接的視覺沖擊和聽覺享受。較之于京劇,豫劇的起步和發展都比較晚,1956年范靜主演的《花木蘭》是我國第一部豫劇電影,出自當時的長春電影制片廠。1958年馬金鳳擔任主演的《穆桂英掛帥》獲得群眾廣大好評,第二年胡小鳳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邀請下拍攝了同名戲劇。而1963年馬琳、魏云等人主演的《朝陽溝》成為首例現代豫劇,在膠片技術初步繁榮的年代,通過電影技術這一手段傳播豫劇,為我國廣大音樂熱愛者提供了精神食糧。
(三)廣播與電視形式
無線電技術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傳入我國,尋常老百姓多通過廣播來聽戲。廣播手段運用初期,多是播放一些京劇或是昆曲。至八十年代,逐漸開始播放其他劇種,同時期,電視逐漸進入人們生活中,對人們的休閑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以電視為媒介傳播戲曲文化,出現了不同形式的傳播形態,例如戲曲綜藝、戲曲教學、戲曲主題電視劇、戲曲動畫片等。伴隨著電視家庭的發展,戲曲傳播的覆蓋面也越來越廣,接受戲曲熏陶的受眾也越來越多。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藝術審美需求,廣播電視依托于多元化的傳播載體,積極探索各種傳播渠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豫劇電視節目類型逐漸豐富,其中《梨園春》從豫劇角度出發,旨在傳播我國戲曲文化,在河南電視臺播出,受到河南觀眾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二、新媒體視角下豫劇文化傳播的可行性
(一)新媒體視角下豫劇文化傳播的可行性分析
新媒體是依托于現代信息新技術而產生的一種媒體形態,較之于傳統媒體,具有更加豐富多樣且便捷的呈現形態。[2]現下最常見的新媒體形式有微博、網絡社區論壇、微信、數字化報紙、網游互動以及各種手機app等等。以微博為例,微博用戶可以關注自己喜歡的內容,每天還可看到不同的熱門推送以及網友的實時評論,自己也可在微博上自由發表言論。總的來說,利用新媒體傳播豫劇文化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1.新媒體具有信息交流路徑廣、時效性強、廉價便捷等特點,能夠體現很強的交互性。豫劇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既可以即刻接收信息,又能與信息接收者進行即刻互動。例如,現在有很多傳播豫劇文化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里面的內容不僅有文字、圖片、音像、視頻,閱讀者還能對推送內容及時點贊和文字評價,公眾號運營著就能第一時間掌握手中的反饋信息,進而提升推送內容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信息接受者還能即刻轉發朋友圈分享感興趣的內容,這一過程中,接受者轉換成了傳播者,在朋友圈形成新的信息交互性傳遞。通過這樣的方式,每一個豫劇受眾都具有信息主導權,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向自由選擇是否成為豫劇傳播者,能夠起到高效的互動傳播作用。
2.打破時空局限。新媒體技術支持下,各種信息技術的傳播都有及時性的特點,很多視頻都能在錄制后直接放在網上傳播,很多后期煩瑣的環節都可以直接省略,能夠打破時空的局限,隨時隨地欣賞已經錄制的豫劇演出,而且所有的直播平臺幾乎都能夠直接連線現場狀況,觀眾能夠了解到更加真實具體的信息。
3.新媒體數字信息化特點。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豐富的信息能夠第一時間傳送到受眾手里,整個網絡空間中超鏈接所承載的信息量是以往任何傳統媒體所不能相比的。豫劇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信息較為零散,以往很多珍貴的演出資料只能通過碟片記錄和傳播,若是保存不當就極容易丟失和損壞,而且每次只能單方面為某一個人或是某一群體使用,相對來說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媒體視角下,各種河南豫劇文化資料可以通過數字信息化技術進行整理和轉化,有利于完好保存很多珍貴的資料,并及時提供給需要的人群。而且,新媒體技術的檢索功能非常強大,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在浩瀚的知識庫中即刻尋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內容,為受眾查閱資料節省了時間、提供了便利。
(二)新媒體視角下豫劇文化傳播將要面對的挑戰
新媒體視角下傳播和發展豫劇文化體現出明顯的優勢和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挑戰。那就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豫劇文化傳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其他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便利,在各種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受眾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同類型文化中除了豫劇,京劇、黃梅戲、湘劇、花鼓戲、越劇、昆曲等等也都是受眾喜歡的類型。第一,新媒體技術下其他類型的文化娛樂節目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尤其是近幾年迅速火熱起來的各種綜藝節目,體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導致欣賞豫劇的受眾量直線減少。第二,豫劇文化自身創新不足。在新時代,豫劇文化應該結合新媒體優勢,及時創新節目內容和形式。但從調查中可知,現階段較為受歡迎的《梨園春》《一鳴驚人》《空中劇院》等戲曲節目,同質化情況比較嚴重,節目形式也顯得有些陳舊,似乎只是將以往在電視平臺播放的節目移到了新媒體平臺,無法對受眾產生持久的吸引力。
三、新媒體視角下的豫劇文化傳播
(一)順應時代創新劇目
隨著物質文化水平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的審美需求也發生很大變化,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重視。以往《穆桂英掛帥》《鍘美案》等描述英雄人物和愛恨情仇主題的豫劇劇目非常受大眾喜愛,不同的主題講述不同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對人產生教化作用。20世紀50年代的《小二黑結婚》講述了抗日民兵劉二黑與同村小芹相愛,因父母具有強烈的封建迷信思想,進而遭到反對,但最終通過斗爭和反抗獲取幸福的故事。這些都是具有時代意義的豫劇劇目,借助于豫劇的傳播形式傳遞時代思想與正能量,能夠引起觀賞者的情感共鳴。新媒體視角下傳播豫劇文化也要結合當代主題和社會現象,與時俱進創作符合大眾需求的豫劇內容,適時創新劇目。
(二)滲透流行元素
新媒體發展下,各種流行文化元素極大地豐富了現代人的思維,為現代人提供了新的樂趣。[3]在傳統豫劇的基礎上結合流行元素共同發展,一來可以為原劇目增添新的內涵,讓原劇目煥發新的活力;二來可以對年輕群體產生一定的吸引力,能夠為豫劇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持,促進豫劇更好地傳承。
(三)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
新媒體技術下,信息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化,各種信息的分享傳播更加便利,我們每一個社會人都能夠實時接收和傳遞信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很有必要為豫劇的后續發展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
首先,可以為豫劇學習開發專門的小程序或是app。現階段,大眾都非常喜愛使用小程序和app,筆者認為,可以根據這一趨勢研發適合豫劇發展的小程序或app,里面不僅要有欣賞、學習語句的內容,而且可以設置一些進階小游戲,進行豫劇模唱或是知識問答等,以增加受眾興趣。同時,VR虛擬現實技術也是現代比較火的技術,相關工作者可以從這方面尋找突破口,模擬豫劇表演場景,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
結 論
總的來說,新媒體視角下傳播豫劇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優勢,同時也面臨著挑戰,相關人士須結合時代特色,利用現有條件,創新豫劇傳播形式和內容,不斷思考和推陳出新,強化豫劇的藝術魅力,促使豫劇能夠實現良好的傳播和發展。
注釋:
[1]李愛紅.程式化倫理敘事到細節化文學敘事——從《風雨故園》看豫劇敘事藝術發展的一個方向[J].名作欣賞,2019(02):50—70.
[2]黃雅惠.再觀豫劇《灞陵橋》——體味地方戲曲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131—132.
[3]姚金成.豫劇現實題材創作的實踐與反思[J].大舞臺,2018(06):40—4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