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舒伯特一生創作過23首鋼琴奏鳴曲,D960是舒伯特創作的最后一首鋼琴奏鳴曲,它的第一樂章被音樂評論家稱作貝多芬之后最完美的奏鳴曲樂章,也是舒伯特鋼琴曲之冠。在這首作品中,古典主義形式與浪漫主義情感交相呼應并存。本文將從這首奏鳴曲的曲式結構與調性布局兩方面入手,對這首作品進行總結與分析。
[關鍵詞]舒伯特;奏鳴曲;曲式結構;調性布局
[中圖分類號]J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5-0107-04
弗朗茲·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具有較高的抒情性和歌唱性。舒伯特一生創作過23首鋼琴奏鳴曲,但由于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領域的輝煌,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以貝多芬式鋼琴奏鳴曲模式來衡量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由此舒伯特鋼琴奏鳴曲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其過于冗長,每個部分之間的矛盾似乎被弱化了,但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這也恰恰成為最開始筆者被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吸引的地方。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像極了他的人,帶著獨特的舒伯特式的氣質,不嬌柔不掙扎,斂著光芒盈盈默默淺笑不語。D960柔情,神秘,質樸又戳人心扉。不管是它流暢的抒情旋律還是矛盾緊張的和聲變化都能夠輕易地給聽者一種代入感,情緒被他恰如其分地糅進旋律中,你會不由自主地走進他描繪的世界,每一寸目之所及,身之所感[1]。
一、曲式分析
(一)曲式結構
D960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中板,4/4拍,降B大調。呈示部主部主題為單三部曲式,再現A1同時帶有連接的功能。副部主題為單二部曲式,有對比主題的意義。展開部展開性不強,有復三部曲式的意義。再現部同呈示部規格基本一致,各部分小節數基本相同,主部第二部分B開始轉調到#f,并從副部開始,上四度模進呈示部。尾聲引用主部一的材料,經過三次主部主題的留戀與回首,伴著主調bⅥ顫音的最后一次出現,于主和弦上塵埃落定。曲式圖如下:
(二)主題的變異
1.主部主題
主部主題帶有三部性質,主題材料基本一致。主部A開始在左手均分八分音符的伴奏下,以弱起的連續八度緩緩進入,似是描繪了一幅夕陽西下,聽著自己心跳的老者回憶著過往,喃喃低語的畫卷。在18個小節持續的八度音烘托的柔情旋律中,于8小節、18小節處分別出現了兩次降六級顫音,顫音在溫暖的旋律中毫無準備地出現,像從溫暖至極的夢中醒來,只留嘆息。突兀卻又是自然流淌,留下這股神秘的力量令人揣摩不已。
主部B調性轉入主調的六級調降G大調。繼續引用發展主部一材料,右手由柱式和弦變為單音旋律,左手由八分音符緊湊為十六分音符,在均分十六分音符伴奏下重新詮釋了憂郁的主部一主題,音樂較之第一部分更加靈動和富有表情。右手的單線條旋律起伏不大,基本都在上下二度中游弋,尤其是在第20-21小節,第22-23小節兩處八分音符的上二度進行隨后一個轉身下二度回到四分音符的安排,升華了整條旋律,所有的濃情被糅進簡樸的旋律中,沒有過多的起伏,卻已經吟出了百轉千回。不似貝多芬力量的表達,只是斂著所有的叛逆和不滿,這種節制式的宣泄,初聽并未覺得有多少驚喜,卻令人多年未曾察覺的委屈突然氤氳上心,使人動容和憔悴[2]。
A1開始時再現,繼而逐漸變化發展為連接部,有主部主題變連接的性質。左手由八分音符改為激進的三連音伴奏,情緒逐漸緊張,發展至輝煌。三部性的結構使其主題具有封閉性這一特點。
主部主題的表達,更像是一首藝術歌曲化的奏鳴曲。在舒伯特奏鳴曲中不難看到其在藝術歌曲領域的輝煌功底,隨處可見的旋律與情緒的流淌,都使得其藝術歌曲功底有跡可循。長線條的使用,使得主部主題平靜無波瀾,看似矛盾斗爭并不激烈,但若仔細斟酌,你會發現之前所看到的似乎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風起云涌在海平面下的十分之九,這種將力量暗藏在水下,默默蓄勢待發的匠心才真正使人喟嘆與著迷。這種不似貝多芬式力量與動力性的表達,風格上同挪威民族樂派作曲家格里格有異曲同工之處,擅長用高度歌唱性的旋律表達內心,表現作品[3]。
2.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旋律上聯系不大,兩者共同體現在旋律的級進和規整的節拍關系上,基本為一拍一個單位。副部主題分為兩個部分,帶有對比主題的性質。第一部分(C)升f小調籠罩著安靜的副部主題,這里右手的第二聲部做伴奏,延續了連接部三連音的伴奏音型,主要旋律在左手,右手的高聲部有一條輔助旋律,兩手旋律時而應答時而互為襯托。
第二部分(D)調性由升f小調轉入A大調,情緒逐漸明亮。這里伴奏聲部由右手回到左手,在均分十六分音符節奏型的伴奏下,右手于兩小節的旋律下行后反向上行兩小節,副部二主要運用了對比、逆行等手法來發展主題。
整個副部主題旋律性較弱,同古典時期副部主題旋律性歌唱性強有差異,反而主部主題偏向抒情化表達。此奏鳴曲中,副部主題較之主部主題旋律性偏弱,旋律呈片段化呈現,與主部主題旋律上的長線條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規整”的展開部
展開部達97小節,主要使用分解和弦和基礎音調來發展材料。舒伯特的這首奏鳴曲的展開部每個部分較規整,展開部并不像常規展開部的寫法,似乎是借鑒了復三部呈示性的寫法,展開性不強,材料分別來自于主部一、結束部、副部一,與呈示部有密切關系。屬準備部分不明顯,在整個展開部同再現之間的連接部分中出現屬56和弦,存在一定的屬準備性質。展開部整體帶有復三部性質。
F是由三句體組成的樂段結構,升c小調。取自主部的主題材料。第二句上四度模進第一句,并在旋律上由單音發展為八度,音響效果更豐富,于此處增添了一份深沉的力量。同時左手八分音符分解和旋的織體伴奏中,分別隱藏了一條對應右手聲部下三度模進的旋律,同右手組成縱向上的小三度和聲,這種縱橫交錯的雙重和聲效果令此處旋律悠長并耐人尋味。G左手聲部第一次出現了舒伯特在《流浪者之歌》中常用的節奏模式,舒伯特式藝術歌曲風格于此處再一次滲透在奏鳴曲中。
二、調性布局
古典主義時期,副部主題往主部主題的屬調方向轉調,強調屬功能,且在展開部的調性安排中,大多選擇的都是近關系調。作為浪漫樂派的先驅者,舒伯特筆下這最后一首奏鳴曲第一樂章的調性布局較之古典主義時期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不再強調主-屬的功能性,而是注重二、三度關系的“色彩性”效果。
主部主題由一開始的主調(bB)往降Ⅵ方向轉調,調性轉到bG大調,強調下屬功能,兩個調屬于三級關系調,為遠關系調。往六級方向的轉調在古典樂派很少見,但這種強調下屬的安排在民族樂派非常常見,有民族化的意義。副部調性由#f-A -a-F構成。一開始從#f小調呈示,通過平行大小調交替到A大調,繼而到同主音小調a小調,最后結束在主調的屬調(F大調)。經過兩次調式交替延遲屬調的出現,通過延遲屬調的出現來發展材料。從主、副部調性關系的角度出發,副部的開始調性#f小調與主部調性bG大調是同主音調,也就是說主、副部主題具有相同的調中心。副部主題的第二個調(A大調)是主調的下方小二度,兩者為遠關系調。因此,整體上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調性關系較遠,副部經過一系列的遠關系轉調后最終才回到主調的屬調,此時與古典時期副部主題一開始便在屬調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
展開部的調性布局為#c-A-#g-B-bb-bD-E-C-d。這樣的調性安排,基本為二、三度調性的迂回變化。同主、副部主題內部一樣,都強調三度的調性變化。通過刪減與細究,A-#g-B-bb 基本為長度只達4-5小節的經過性調性,因此展開部的調性核心為#c- bD-d。同時#c與bD為等音調,于主調上方小三度,而d是主調的屬方向調的下方小三度,這里展開部的調性布局圍繞呈示部展開,分別與主、副部主題產生三度關系。展開部的F1,從旋律為F大調,但和聲按照d小調配置。此處左右兩手的六度關系調性的模糊性與主部主題內部的降Ⅵ關系轉調遙相呼應。從展開部的調性安排中可發現,舒伯特對于展開部的設計,不僅材料與呈示部密切相關,調性也同呈示部遙相呼應。
結 語
通過對降B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分析與研究,舒伯特奏鳴曲已經與古典主義風格奏鳴曲相去甚遠。主題材料方面,主部主題的三部性與調性回歸使得主部主題具有一定的封閉性特點,且主部主題伴有歌唱性,而副部主題生動開明,主部主題到副部主題矛盾并不展開。調性布局方面,主部主題往六級方向轉調,強調下屬,副部主題通過與主調的一連串遠關系轉調于結束處回到屬調,展開部微觀上為非功能化的調性特點,主要是二、三度的進行,特別是小二度的進行,宏觀上強調與主、屬調的三度關系。
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為我們呈現了奏鳴曲式從早期浪漫派-民族樂派-印象派的發展脈絡,在風格的貢獻層面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因此,雖然在年齡上,舒伯特與貝多芬屬于同時代人,但相互之間風格迥異,貝多芬擅長動力性的表達,而舒伯特傾向娓娓道來的旋律流淌。習慣性地以貝多芬式奏鳴曲的模式來衡量與評價舒伯特奏鳴曲,這個標準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D960作為他最后一首鋼琴奏鳴曲,像是他短短一生的總結與回顧,尾聲里主部主題材料通過模進的三次回顧,糅進了他濃濃的不舍與留戀,像是不舍離家的一步三回頭,也像是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三聲嘆息,最后卻也只留給我們一個意味深長、漸行漸遠的背影。他以獨特的帶有舒伯特標簽的旋律性,在音樂史上頌出了一曲千古絕唱。
注釋:
[1]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23.
[2]郭麗娟.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D960的創作特征與演繹分析[D].河南大學,2008.
[3]王 嵐.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數量考證[J].中國音樂學,2001(04):36-47.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