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纻”亦作“白苧”,白色的苧麻,亦指白纻所織的夏布。“白纻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樂舞。白纻舞流行于吳地,原為民間樂舞。本文以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中的優秀作品《白纻舞·在水一方》為例,以《白纻舞》的歷史文化為研究背景,依托作品的表現內容與主題,分析其審美特征。通過該作品的分析感受中國古典舞獨具風格的魅力,同時看到中國古典舞的創新性。旨在把握古代舞蹈審美取向性的同時,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白纻舞;古典舞;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4-0130-02
中國古典舞作品《白纻舞·在水一方》在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中,以95.44的高分獲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績。該作品是由浙江音樂學院選送,由李佳雯、黃德俊兩位編導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白纻”亦作“白苧”,白色的苧麻,亦指白纻所織的夏布。[1]“白纻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樂舞。顧名思義是舞者著白色纻麻制成的舞服翩翩起舞。白纻舞流行于吳地,原為民間樂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品以《詩經》為創作背景,為觀者重現了三國時期吳地民間舞的風姿逸韻。編導選用24個女孩,身著大袖白衣,輕盈、飄逸,束起的發髻又凸顯出歷史感,塑造出一群古代江南女子的形象。在服裝上大膽地突破衣袖的長度與寬度,使衣袖的下擺在小臂抬起時長及裙擺的長度。這種服裝設計在視覺上就給觀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拂袖、揚袖、掩袖、飛袖”中盡顯女子嫵媚柔婉、輕盈曼妙之態。舞蹈中的音樂是以古箏為主奏,加入了二胡、竹笛、蕭和古琴。旋律優美,沁人心脾,與舞蹈的飄逸之美相結合,營造出江南婉約、雅致的意境。
一、輕盈飄逸的袖舞
古代的《白纻舞》多以上肢舞袖的表現方式出現在舞蹈中,舞衣服飾分為窄袖、寬袖。舞服顏色以白色為主,但也有紅色等其他顏色的舞服。描寫窄袖的詩句有宋劉鑠的“佳人舉袖耀青蛾”,還有南朝王儉的“羅褂徐轉紅袖揚”,從這些詩句中的動詞“舉”與“揚”可見只有窄袖能體現出舞袖的姿態。[2]而在晉《白纻舞歌》一、二中分別用“高舉兩手白鵠翔”“雙袂齊舉鸞鳳翔”來形容衣袖好似鳥兒的翅膀,這足以說明只有寬大的衣袖才能做出這樣的袖舞姿態。在《白纻舞·在水一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舞者的水袖,白色的輕紗制成的寬大衣袖營造出輕盈飄逸的袖舞。就好似晉《白纻舞歌》“雙袂齊舉鸞鳳翔”的真實寫照。這種視覺上的效果無形中營造出作品如詩如畫的意境。在袖舞的運用上多以手臂“三道彎”的造型出現,作品中所有的流動過程都以這種姿態出現。目的是把衣袖撐起,展現出寬衣大袖的舞蹈形態,并把它作為主題動作加以變化。這種上肢姿態主要是突出袖子輕盈飄逸的風格特征,再配合身體“三道彎”的體態加以“一邊順”的運動規律凸顯了古典舞的風格韻律。袖舞姿態多以“掩袖”“拂袖”的動作出現,舞蹈演員將兩只手臂或一只手臂抬起遮臉或者遮嘴的造型,體現出女子嫵媚柔婉之情。讓觀者在長袖掩面的姿態中想一窺其容顏,從而進入到無盡遐想之中。正如宋劉鑠所作的《白纻曲》“仙仙徐動何盈盈,玉腕具凝若運行。佳人舉袖耀青蛾,摻摻擢手映鮮羅。狀似明月泛云河,體如輕風動流波”。《白纻舞》在進入唐代后仍興盛不衰,在袖舞技巧的發展上也逐漸提高。如李白的“揚眉轉袖若雪飛”,元稹的“雪纻翻翻鶴翎敬”,以及楊衡的“回眸轉袖暗催弦”。詩詞中的“轉”與“翻”充分說明了水袖在舞動時的連續性。用這種連續的舞袖動作體現出“飛雪”“鶴翎”“催弦”。在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轉袖、飛袖”這些大幅度的袖舞姿態。而袖子的舞動離不開身體韻律的配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遵循古典舞技法中“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規律,與袖子遙相呼應。古代的《白纻舞》動作技巧高超,不僅有“輕軀徐起”(晉《白纻舞歌》)、“體如輕風”(宋劉鑠)的曼妙舞姿,更有“趨步明月舞瑤珰”“飛琯急促舞少年”[3]的力度變化,這都說明了舞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技巧技巧以及足夠的力量才能處理好舞蹈動作的輕重緩急,從而凸顯出《白纻舞》輕盈飄逸的風格特點。而作品在最后的舞段中就通過身體重心的失重、頓挫、跳躍,使袖子時而上下翻飛,時而低昂徘徊。在這“一上一下”“一靜一動”如行云流水般的舞動中,深刻地體現出“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稀”的風姿逸韻。
二、唯美流暢的構圖
“舞蹈構圖是舞蹈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和主要表現手段之一,它對深刻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生動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特有的表現力,有著重要作用”。在《白纻舞·在水一方》這部作品中,舞蹈構圖也是它的點睛之筆。編導運用較多的平行移動線的方式,在舞蹈第二段中就出現了所有演員在一條直線上的畫面,編導通過整齊的動作營造出一群江南女子翩翩而來的意境。然后再以對比的表現手法,動作或高或低,相互錯落地表現出江南女子的俏麗之美。舞蹈的開場時出現了一條S形的流動線,編導沒有把運動路線鋪滿舞臺,而是把它設計成面對的舞臺4點鐘方向出場,只走到舞臺中線的S線流動。而在流動的過程中,演員的手臂相互交替抬起,寬大的袖衣連接起來好似云霧間的江南,展現出了如詩畫般的意境,而在這時領舞時而穿插帶出一人同舞,又時而穿插帶出兩人同舞,展現出江南的小女子情懷。從這部作品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流暢的構圖手法,更感受到了編導所要表現的情感和思想意圖。觀者在贊嘆這如詩般的意境的同時,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好似沐浴春風,讓人心曠神怡。
三、古韻國風的音樂
《白纻舞》在表現形式上是“歌、樂、舞”三位一體的,只有歌曲和音樂相配合才能體現出優美的旋律,才能使舞者展現動人的舞姿,才會有“舞女趁節體自輕”和“秒聲屢唱體輕飛”的舞蹈。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白纻舞·在水一方》不僅有鮮明的動作特征,流暢的構圖手法,還有與作品相符合的音樂。編導選用古箏作為主奏,同時加入了二胡、竹笛、蕭和古琴與之配合。五種樂器都是絲竹樂器,更能體現出中國古代舞蹈音樂的特征。作品開場以古箏為主奏加入了蕭的配樂,給觀者一種含蓄的古典之美。隨著二胡的加入,作品的主題逐漸明朗,而緊接著古琴與古箏的配合讓舞蹈動作的主題更加清晰,同時也為作品推向高潮進行了鋪墊。《白虎通·禮樂》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4]說明琴聲有助人修身養性之道。而作品中琴的出現營造出抒情細膩的音樂氛圍,尤其是古琴低沉、有力的旋律,更加體現出舞蹈動作的鮮明特征。而最后一段舞蹈的高潮選用了竹笛的配樂,笛聲清遠悠揚,沁人心脾,使人心曠神怡。所以在最后的舞段中可以看到舞蹈動作隨著音樂的起伏,隨風而舞,輕盈飄逸,宛如一群白衣仙子翩翩起舞,刻畫出人間仙境的美景。而作品在結尾時音樂又回到古箏與二胡的配合中,所有群舞靜止在舞臺6點鐘方向,以衣袖相連接的造型形成宛如江南美景般錯落有致的構圖。然后領舞在翩翩起舞中慢慢地淹沒在這如詩畫般的造型中,好似仙子隨風而去駛向那人間仙境,使觀者在作品結束時還沉浸在這如詩如畫的舞蹈中,流連忘返,久久不能自拔。只能感嘆“詞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結"語
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不僅有精湛的表演和唯美的畫面,還要讓人看到作品體現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在《白纻舞·在水一方》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群行走在水邊的江南女子,如云霧間若隱若現的嫵媚柔婉、輕盈曼妙之態,更看到它背后蘊含的吳國時期人們安居立業、欣欣向榮的生活狀態,表現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編導以獨特的構思,巧妙的構圖,具有風格性的動作,使它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它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舞獨具風格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古典舞的創新性。在把握古代舞蹈審美取向性的同時,注重了歷史文化的傳承。希望今后有更優秀的中國古典舞作品出現在舞臺上,讓中國古典舞這朵民族之花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注釋:
[1]《全唐詩詞語通釋》編纂組.全唐詩詞語通釋[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3150.
[2]彭"松.中國舞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59—64.
[3]王寧寧.中國古代樂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296.
[4]于"平.舞蹈編導教學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舞蹈學院,1990:38.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