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化發展中,新民樂是現代器樂演奏的重要導向,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樂風、節奏結合。新民樂的出現代表人們藝術修養的轉變,成為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從而對傳統民樂造成沖擊。所以,我們應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倡繼承與創新,發展新民樂并保護傳統民樂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就新民樂發展下積極做好傳統民樂保護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民樂;傳統民樂;保護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2-0056-02
中國民族音樂又稱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包含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與民族樂器與民族樂隊合作的演奏形式,前者常見的樂曲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后者如二胡、笛、琵琶等傳統民族樂器各個聲部組成的樂隊。新民樂所謂“新”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民族音樂,它在音樂體裁與音樂風格上并沒有嚴格的界定,而是簡單地區別于“傳統音樂”,它保留了傳統樂器的基本音樂要素,采用一些新穎夸張的演奏形式,例如加入電聲樂隊、變幻的流行曲風等給人以聽覺享受和視覺效果的沖擊,有時候使人們更易于接受此類作品。因此,伴隨著社會體制的改革與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新民樂”的演奏風格類型逐漸涌現在觀眾視野中,傳統民樂地位也隨之有所淡化。對此,怎樣在新民樂環境下做好傳統民樂保護成為重要研究內容。
一、新民樂與傳統民樂
黑格爾在《哲學史演講錄》導言中指出:“傳統并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猶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膨脹得就愈大。”對于民樂也不例外,它在歷史的更迭發展中不斷繼承與超越,離它遙遠的“新民樂”也許是對繼承一種“膨脹”的表現[1]。
傳統民樂條件下衍生的新民樂融入西方作曲技術與新時代音樂文化,不同時期產生的傳統民樂與新民樂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于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融合性,顯著特征諸如新民樂演出方式的創新、視聽效果等。這種音樂文化的碰撞使兩者各自形成獨立的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段,從中產生的文化沖突也隨之帶來源源不斷的音樂文化發展的新動力。這種新動力標志著新民樂的出現與傳統音樂在長期的生存空間中可以互相吸收、采納、調解、整合各自擅長發揮的方向,以此促進并奠定音樂地域化、市場化、多元化的創作基礎。[2]傳統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更豐富表達了東方人固有的音樂情懷。應多參與一些市場包裝機制以及擴充傳播方式,使其能在當今社會煥發多彩的音樂魅力。新民樂是傳統音樂和新時期的融合,想要更好地發展民族音樂就要有民樂種子的發生,必須借鑒傳統音樂的民族地方性色彩風格,不能完全脫離傳統音樂的文化精髓而一味迎合市場需要,同時又吸收新時期音樂元素,改變以往新民樂表現形式的單一性,努力發展成為具有本土化、多元化的音樂。所以,中國傳統民樂并非被取締,傳承與發展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多樣化文化類型應長遠地維持民族音樂精髓,維護本民族藝術特色。
(一)立足于傳統民樂發展
中國民樂承載著幾千年的傳統音樂文化,必須長期立足于根本,形成獨特魅力的價值體系才能促進提升一個國家民族音樂的發展。將音樂藝術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不僅要保留傳統音樂文化,還要面臨如何繼承弘揚傳統民樂,這是我們作為音樂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作曲家在音樂作品創造過程中會從音色、音域、樂器等多方面入手,配器過程中融合中西樂器且應用具有民族特色與地域特點的音樂元素。另一方面,部分音樂元素與表現方式即為新民樂發展的核心,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且注重改革創新。而新民樂作為社會發展與傳統民樂發展下的產物,是一種新的音樂形式,以現代人的審美方式對于經典進行重新演繹編配以符合觀眾需求,它蘊藏著本民族傳統音樂和世界流行音樂的素材,但并非表示需要取締傳統民樂。新民樂的傳承發展成為本民族與世界舞臺上的藝術精品,并非需要取締傳統民樂音樂特色。
(二)新民樂“新”特色
滿足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跟上社會發展思想的都是有意義的。現階段新民樂逐漸走向世界,散發著光芒,有著鮮明特色且核心范圍依然在民樂范圍內,其“新”在于構建傳統民族文化條件下留有傳統音樂理論且借助演出形式演奏音樂作品,產生思想共鳴。所以,新民樂的衍生與發展需要依靠本土文化與音樂元素;反之則難以走向世界。現階段,流行音樂逐漸走向世界民族音樂,生成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而新民樂需要依靠傳統民樂進而走向更高更廣。
(三)新民樂多樣化形式
歌舞、說唱、民歌、戲曲、器樂都屬于音樂文化范圍,我國傳統民樂類型眾多。以往民樂受地區環境影響和地方差異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為新民樂創作提供了多樣化的民族音樂元素,人們從中可以拓寬思維,直接改編民間傳統民歌旋律,擴展多樣化演奏技巧進而讓作品展現新的音樂語言元素。在傳統民樂條件下分析民樂個性特點,深入研究傳統音樂的發展軌跡和歷史延承,有助于新民樂多樣化風格的產生。[3]
二、新民樂發展下對于傳統民樂的保護
(一)政府單位的支持
民樂保護中,政府單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做好傳統民樂的保護需要政府單位的參與。第一,增加財政收入,抓住發展契機,提倡省級專業民樂團隊趨向成熟、高端導向目標走向世界,更好地展現我國傳統民樂風貌與精髓,讓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樂的風韻猶存。第二,加強傳統民樂重要作用認知。政府單位定期舉行傳統民樂欣賞活動,發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會,主動與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擴大宣傳,讓傳統民樂深入人心。例如:中原地區有著豐富的傳統器樂與二夾弦,本地廣播電視、媒體應作為音樂傳承的責任人應設置專門的欄目,讓每一位觀眾感受到民族器樂的精髓。基于政府文化單位而言可以舉辦培訓班、演講為民間演奏者更多表演的機會。其目的并非限制兩種樂器與曲目的演示,而是一種態度,即:政府單位支持民族器樂發展的態度。第三,設置傳統民樂研究單位,立足于保護、留存民樂基因庫較為完整性的為主體,定期采風,收集多種民族樂器和民樂資料、服裝等,記錄民樂事件、樂譜,構建傳統民族器樂檔案。
(二)有關單位的參與
其他單位部門對傳統民樂的保護也是必不可少的,應制定有效保護方法進而鞏固傳統民樂的地位。第一,注重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擴大,培養更多民樂人才;同時,加大經濟投入。相關音樂院校或專業應注重調整文化課與專業課比重,提高傳統民樂水平、培養更多人才。第二,注重管理,使民族樂器深入小學、中學、高中教育中,作為新課程教育組成部分。目前,小學樂器教學多使用豎笛,便于演奏與教學,不過缺少民族元素。對此,學校應打破單一教學模式,發展多樣民族樂器,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民族樂器,這也是繼承與發揚傳統民樂的可行性方法。現代化發展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為民族器樂保護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即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護與傳承民族器樂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要求,也是精神文化的需要。將其與各院校融合應認識到其重要作用,發揮教師優勢,將高校作為藝術傳承的主體,把音樂專業學生作為最佳傳承者。第三,宣傳部門組織專業民樂演奏、傳統民樂作品鑒賞活動,挖掘具有潛力的價值作品。
(三)全面保護民族器樂
我國民族器樂發展較早,歷史悠久,歷經歲月的洗禮難免造成遺失;加之一些音樂多選擇口傳心授形式,缺少完整的文字記錄,更多的是被人們所熟記。不過,由于人們缺少保護意識從而加劇流失。因此,傳統民樂的保護成為當務之急。第一,文化單位對原有民族器樂展開清查且整理、分類、發行,通過實物形式留存進而為后續研究提供依據。第二,引進先進技術對瀕臨失傳的材料進行修復與保護,避免受到二次破損。
(四)構建民族器樂品牌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器樂特色。因此,應發揚器樂特色且構建器樂品牌。例如:河南省構建音樂文化品牌推出《風中少林》《禪宗音樂大典》《木蘭詩篇》等有著鮮明特色的音樂精品,這對音樂文化傳承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還應將其應用到民族器樂中,首先對傳統器樂作品的再現。其次,創作新的曲目。盡管新曲目并非傳統器樂資源,但立足于歷史發展上而言只要是高雅的曲目,就應得到傳承與發展。最后,民間藝人作用發揮。民間地區也是民族器樂的起源,一些民間藝人演奏技藝成熟且有著自己的傳承體系,結合實際發展要求選擇樂器類型繼而走向世界,使人們能夠直接想到代表器樂進而推動品牌構建。多樣化文化類型應長遠地維持民族音樂精髓,維護本民族藝術特色。
結語
綜合分析,新民樂的出現是由傳統民樂衍生而來,是傳統民族音樂改革的成果,也是現代藝術精品。在當代社會要解決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問題并能夠使其可持續發展,須納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構建系統中。權衡兩者之間的利弊及傾向性并進行研究討論也是一個長期較為復雜的問題。現如今廣大聽眾對于欣賞音樂類型的選擇方面,在專業音樂教育與國民音樂教育的師資平臺建設、課程體系的構建、教育觀念的轉換及大眾傳媒的音樂導向方面,依然存在著“西盛中衰”的失衡傾向。
中國民樂并非一成不變,應有創新思想需要融入新鮮元素進而不斷傳承。我們既要有對新時代作品的汲取和表現,又要有對傳統作品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在此發展階段還應理智地應對經濟利益誘惑,進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為中國民樂發展創造條件。筆者分別從新民樂與傳統民樂的繼承與發展、新民樂發展下傳統民樂的保護進行論述,希望對傳統民樂的保護起到幫助性作用。
注釋:
[1]馬曉男.關于“新民樂”的思考[J].美與時代,2005(02):27.
[2]劉金祥.淺議傳統民樂與新民樂的可融合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04):38.
[3]郭玲玲.論新民樂對傳統民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海,2014(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