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新蘇黎世報》28日稱,丹麥統計學家安德森和保加利亞數據分析師尼克洛瓦對2008年至2018年間3.23萬場比賽的1960萬個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稱,馬拉松成為全球“全民運動”。該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5000多個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賽,每年有超過200萬名選手參加比賽,大部分為業余選手。
十年間,全球業余馬拉松選手人數增加49.4%,其中非洲業余選手增加506%,亞洲選手增加263%,南美則減少14%。今年3月出爐的《年度美國跑步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美國共有1810萬人參加注冊長跑賽事,比2017年的1830萬減少1%,美國參與馬拉松等長跑賽事人數一直在減少。英國《泰晤士報》認為,高額費用、種族篩選、其他健身活動的競爭,讓很多人開始遠離馬拉松。但該報告同時顯示,5公里、10公里等較短程的公路賽仍然很受歡迎,一些花式公路跑比賽熱鬧依舊。
德國《斯圖加特日報》稱,許多國家的馬拉松比賽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多問題,如報名成績造假、找人替跑等。此外,還存在賽事過度開發商業價值、不注重比賽循序漸進、組織混亂等問題。倫敦馬拉松賽此前因大量塑料垃圾廣受詬病,為此今年賽事組委會進行改革,減少塑料瓶、使用可降解水杯等。有專家認為,鼓勵大家在賽事結束后清空自己制造的垃圾更為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以可持續方式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性”。
對于中國越來越多的馬拉松賽事,擔任倫敦馬拉松首席執行官超過20年的尼克·比特爾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雖然距離六大馬拉松賽還有差距,但中國馬拉松賽事發展快、潛力大,好幾項賽事都成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北京、成都、廈門等馬拉松都非常不錯。”他對中國馬拉松賽事也提出建議:“多出去觀摩走走。當年東京馬拉松創辦之前,花了兩年時間到波士頓馬拉松等賽事學習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