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風起于青萍之末。“奔馳維權事件”再次證明,一次個體維權事件可以掀起網上軒然大波。
“我是研究生畢業,但是這件事讓我幾十年的教育受到了奇恥大辱!我就是太講道理!”經過與4S店15天的反復交涉,西安一位購買到發動機“漏油”奔馳車的女車主從委屈到窩火,終于情緒失控。4月11日,女車主哭訴維權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這一哭也引爆了網民的憤怒之聲。
女車主說,自己從3月27日提車到4月8日期間,多次與西安利之星4S店溝通解決漏油問題,4S店開始同意退款或換車,此后反悔變成“依據‘三包規定只能更換發動機”。
這位車主與西安利之星劉姓高管的18分鐘談話錄音,更是給大家上了一堂維權課和公關課。其中有三個要點:1.劉姓高管:我沒及時見你是因為出國。車主:找你十幾天,出國也有網啊。2.劉姓高管:您起草了協議準備在下周一確定。車主:未來準備簽的協議為什么說成已達成?3.車主:不知情為什么收我金融服務費1.5萬?
事件帶給奔馳這家國際車企的教訓是深刻的,也對汽車銷售業造成強烈震動,一些行業潛規則如收取金融服務費等事實也被曝光。客觀上講,“奔馳維權事件”教會了大家如何維權,也給品牌商和主管機構提了個醒:如何應對消費者投訴和洶涌的輿情?
僅就公關而言,“奔馳維權事件”廠商輸在溝通失當。先是不理,后是面對女車主思路清晰、邏輯嚴密的一連串質疑茫然不知所措。

4月14日,事發的陜西西安利之星4S店營業如常。圖/IC
首先,公關溝通切忌居高臨下。雖然劉姓高管語氣平緩,什么“去德國開會了”“有處理流程”,以“您”相稱還帶來生日禮物,但內容強硬,給人以“我忙著顧不上你這小事”的印象。與投訴者溝通切忌居高臨下,此時放下身段是最好的公關策略。
其次,發現問題切忌推諉。問題找到了需要直面問題,不能暫時解決也要給出時間表,并做出補救措施,比如安排另外車輛以解決車主的交通問題。如同女車主在錄音中舉例的那樣:如果酒店發生食物中毒,不能把責任推到種菜的農民身上再解決。
再次,面對行業潛規則被曝光,應承諾接受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不可回避。金融服務費是怎么回事?奔馳方面還有沒有欺騙行為?面對顧客突然拋出的追問,只有坦然應對,不能避重就輕或保持沉默。
網民反映,國內的汽車售賣過程中店大欺客的現象較普遍,加價、強制保險、服務費等各種亂象泛濫,希望政府早日出臺法規制止這種亂象。
4月13日,視頻中的女車主到市場監管部門提交書面投訴材料,并表達了依法賠償或更換車輛、精神損害補償等訴求。
4月13日17時,奔馳道歉稱:已派工作小組前往西安調查。金融服務費問題也被主管單位立案調查。4月14日早上,西安網信辦官方微博就此事發布通報,市場監管部門已對“利之星”立案調查,責成盡快退車退款。
看來,法治社會發展到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不斷提高。不重視消費者訴求,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的做法定將難以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