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薛飛騰
走進乾隆花園,觀賞拔節向上的空靈翠竹;尋訪暢音戲樓,聆聽意蘊悠長的清宮戲曲……近期,一檔叫《上新了·故宮》的綜藝節目頻頻登上網絡熱搜,以往鮮為人知的故宮深處,伴隨鏡頭移轉,一步一景,徐徐展現在觀眾眼前。翻閱演職人員列表,不難發現這檔綜藝制作團隊人員眾多,特點卻很鮮明:年輕。臺前幕后,許許多多“80后”“90后”承擔起傳播故宮文化的重任。
近年來,青春面孔演繹傳統文化已漸成潮流。一系列由青年團隊制作,弘揚中華文化經典的電視節目陸續走紅。《國家寶藏》主創團隊平均年齡不過30歲,《本草中華》導演組成員清一色為“80后”“90后”……青年人“上心”制作,用時髦的話語解讀敘說,為傳統文化添上新彩。
更為可喜的是,今天的年輕人不僅為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奉獻才智,還日漸成為欣賞傳統文化的主力人群。在年輕人聚居的網絡平臺,每遇推陳出新之作,常常能帶動一番熱烈討論。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傳統文化正汲取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青年人演繹、觀看、熱愛傳統文化的現象令人欣喜,但我們仍需留意,還有很多傳統文藝的保護傳承正頻頻“告急”。源起西周的陜西秦腔,年輕一代鮮有問津;始自宋代的評書藝術,歷經輝煌之后,也被輕輕放下,影響力式微;傳統手工藝刺繡門類繁多,但是不論哪個類目,如今都為找不到“接班人”長吁短嘆……千萬種傳統技藝,若要推動它們擁抱時代,走向未來,就必須回答“誰來傳?傳什么?誰來看?看什么?”的問題。
新穎的創意,激發了年輕一代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為備受青年人喜愛的優質綜藝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案。當傳統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煥發時,它也穿越時空,為我們的創新創業提供知識與靈感。“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如魯迅先生所言,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創造力與活力。當這股力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相融合時,二者定能交相輝映、攜手向前。只有青年“上心”,內容“賞心”,傳統才會“上新”。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