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出歐盟委員會總部大樓不遠,一處建筑整面墻上刷著一句話:歐洲就是未來(The Future is Europe)。
2018年12月初,我在歐盟總部參訪時,在與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等一眾負責經濟、外交和安全領域的高官所進行的對話中,感受到的,卻多是他們對歐盟和世界未來的憂慮和無奈。
治安問題是最直觀的。一到歐盟委員會總部所在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不論接待方還是當地華人,都提醒我們夜間要注意安全,不要單獨出門。果然,三天內就有同事在地鐵站附近遭遇偷搶,所幸的是沒造成嚴重損失。
安全問題遠不是歐洲人憂慮的全部。他們最憂慮的是:歐洲和世界會走向何處?卡泰寧在和我們對話的一開始就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兩年多來的很多決策不可理喻,無奈的是,“我們并不能代替他做決定”。
歐美建制派精英對于特朗普的批評和質疑,對于“特朗普現象”背后的現實主義、功利主義治理成為主導理念走向的憂慮,已是一種常態。在《中國新聞周刊》2019新年特刊《裂變與重構》中,幾乎每一篇由全球知名學者和政要所撰寫的文章中都散發著這種情緒。在技術進步和變革的推動下,世界的確處于急劇變化的進程中。
不過,相比一戰、二戰甚至是冷戰時期,如今世界變化的程度未必到了更加不確定的階段。在人員、技術、信息等都在加速流動,世界日益變“小”的時期,如特刊文章作者之一、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所言,“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接受自己身上同時存在的個人、愛國者和全球主義者身份”。
那么,對于“這個世界是否會更好”問題的答案,我們可能也需要從盡快適應這個新身份開始,去努力尋找。

@mxf2019: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思想,各國之間相互協作,互利共贏,實現貿易自由化,這是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途徑。而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如何,則是影響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一塊屏幕”背后的焦慮》
對偏遠地區的學校而言,短時間內生源質量較難改變,但教師的授課水平容易提高。我認為,名校網課除了作為普通高中的資源補充之外,更應該作為教師的學習教材,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授課水平。(@楓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