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汽車業寒冬令馬太效應進一步擴大,弱勢汽車企業的日子愈發難過。
3月13日,江淮汽車第二大股東建投投資擬減持37866242股江淮汽車公司股份,減持總額接近其持有總數的2%。有分析認為,大股東減持原因,在于江淮汽車發展前景不明朗。數據顯示,今年2月江淮汽車銷量同比減少12.57%。在此之前,江淮銷量持續下跌。
事實上,江淮銷量跌幅并不算夸張。2018年,力帆銷量環比下降45%,海馬同比下降51%。品牌力較弱的車企銷量加速下跌、日漸邊緣化,日子過得都異常艱辛。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車和家等企業則一擁而上。在各自利益訴求的推動下,汽車行業輪番上演“新吞舊”的大戲。就在上個月,重慶力帆更名為理想制造。出售資質、代工,成為弱勢車企的又一“出路”。
但是,“賣身”或代工之后,沒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弱勢品牌依舊很難再做起來。蔚來汽車上被摳掉的江淮尾標,似乎說明了消費者的態度。
無論力帆、海馬還是江淮,銷量下滑幅度都遠超行業平均值。
力帆2018全年銷量為22491輛,年環比下降45%;1月傳統乘用車銷量為6982輛,同比下滑34.76%。主力車型邁威等均下滑明顯。“任何企業都有波峰和波谷,過去幾年力帆汽車品種大而全,但缺少爆款。”重慶力帆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自2017年,海馬便開始著手針對戰略、產品、技術、營銷等方面的改革,2019年將是海馬汽車改革成果逐步呈現的一年。”海馬汽車方面則如此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但數據層面并不樂觀。2018年,海馬汽車的凈利潤虧損高達18億元。2019年2月,銷量僅為1883輛,同比下滑61.7%;1月和2月累計銷量為3210輛,同比下降79.28%。
江淮乘用車2016年銷量還能達到37萬輛,到2018年已跌至19.75萬輛。銷量規模下降導致產能利用率直線下滑。根據財報,江淮汽車乘用車四大工廠設計產能合計為45萬輛,2016年產能利用率為82.98%,2017年實際產能利用率降低至49.38%。其中,四大工廠中除第一廠滿負荷外,二廠和三廠產能利用率僅28%和49%,用于代工蔚來的四廠年利用率也僅有14%。整體上看,存在大量產能閑置的問題。
日前甚至有消息稱,江淮將把二廠出售給江淮大眾,主產思皓品牌新能源汽車。不過江淮汽車否認了這個傳言。
新能源車生產資質是新造車企業進入市場的“敲門磚”。由于國家發改委2017年暫停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的審批,所以多數新造車企業只能通過代工和收購兩種方式獲得資質。蔚來和江淮、小鵬和海馬之間的合作屬于前一種,車和家、威馬汽車、拜騰汽車獲得資質的方式則屬于后一種。
今年2月,工信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317批)擬發布的新增車輛生產企業及已準入企業變更信息名單中顯示,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企業名稱已變更為重慶理想智造汽車有限公司,其法人代表也從牟剛變更為沈亞楠。車和家花費6.5億元購買的造車資質終于要到手了。
“中國汽車產業目前產能約為6000萬輛,而國內一年的銷售約為3000萬輛,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去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提出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可以說句句說到我們心里。”重慶力帆相關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力帆與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展開了深度合作,目的是增強數據加工、落地能力,為傳統制造企業賦能。根據進度,力帆將在今年年底發布全新品牌,在明年推出全新的智能汽車。
盡管遇到一些質疑的聲音,但代工模式受到政策鼓勵。2018年12月6日,工信部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辦法》,第一次正式明確了汽車代工生產的合法地位。在此加持下,三家老炮企業如何與造車新勢力進行融合互補、取長補短成為關鍵。
當然,對海馬汽車、江淮汽車等國產二線車企來說,想依靠代工翻身前景并不明朗。畢竟,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尋求代工僅僅是為了解決生產資質問題,并不是為了扶困。
力帆相關負責人表示,力帆汽車正在經歷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的轉型。“這是諸多傳統制造企業共同的問題,我們相信隨著新一代產品的面市,以及新的營銷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切入,力帆汽車會越來越好。”有消息稱,新款力帆650EV續航里程達到460公里,車速最高每小時135公里。如果能夠達到這一數據,甚至可以和一些主流一線競品媲美。
海馬汽車在產品層面投入30億元用于產品研發。預計2019年底,海馬全新共享7座轎車和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的電動車將投放市場;2020年,還將推出全新的電動可變車身平臺,未來將在新平臺上開發包含緊湊型SUV、跨界車在內的全新車型。
江淮汽車也與百度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量產車型。
在新舊勢能交替中,長期順風順水的汽車如入逆水行舟階段。海馬、江淮、力帆等如何順應趨勢,發揮傳統車企的優勢,加大創新,才是扭轉頹勢的關鍵所在。

在新舊勢能交替的時期,國產二線車企發揮經驗和制造規模等優勢,加大創新,才能不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