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霜琪?李殿元
摘? ?要:2000多年前,作為蜀郡郡守的李冰在任職期間,不僅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還做了其他許多為蜀人造福謀利的工程,例如“穿二江成都之中”,解決了成都平原之澇;造“上應七星”的便民設施“七橋”;“積薪燒之”,解決了沒有炸藥時代的開山劈路的困難,等等。李冰為民服務的精神和智慧,值得后人學習。
關鍵詞:治水先賢;李冰;服務為民;工程體現;造福謀利
在秦統一巴蜀約半個世紀后,秦國派李冰來蜀郡擔任蜀守。李冰來蜀地后,在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迅速地富庶起來。關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過程和影響,有太多的論著進行過研究;而對李冰在都江堰之外的其他業績,研究卻相對較少。而李冰在蜀期間的業績,當然不僅僅是一個都江堰。馮廣宏先生考證,“李冰在王政二年(公元前245年)正式離開蜀郡,……李冰初任蜀郡守在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到王政二年調出,則李冰在蜀郡擔任一把手的時間約為28年。《華陽國志》所記李冰在蜀所建工程近20項”。[1]作為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的水利專家,李冰所做的這“近20項”工程,與都江堰一樣,都是為蜀人造福謀利的工程。一個秦人,千里迢迢地到蜀地來為蜀人造福謀利,體現著其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本文據治《華陽國志》集大成者任乃強先生所著《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對李冰在蜀業績略加研究。
一、“穿二江成都之中”解決了成都平原之澇
在關于李冰創建都江堰的資料中,都有他“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的記載。例如:
西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西漢揚雄《蜀都賦》:“爾乃其都門二九,四百余閭。兩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
東漢崔寔《政論》:“蜀守李冰鑿離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賴之。”
晉人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p>
“穿二江”這項工程肯定是與都江堰工程有關的,因為都江堰的建設有三大任務——防洪、通航、灌溉——“穿二江”與此確有一定的關系。但是,當時的成都城并不大,“周回十二里,高七丈”,為什么要“穿二江”呢?僅從防洪、通航、灌溉方面是不能完全解釋的。之所以要“穿二江成都之中”,還有一個作用,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排澇。這一作用在過去被許多人忽略了。
成都作為古蜀國的都城之一,雖然“九世有開明帝……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2],時間很早,但是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掘,少有關于宮殿、街道、城墻這類作為城市標志的有力證明。
見于記載的成都城建設,是在秦滅蜀之后的公元前311年,“赧王四年,(張)儀與(張)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與成都同時建城的,還有“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3]成都之所以名“龜城”,是因為張儀修成都城很不容易,當地土質松軟,低洼潮濕,盡管取土填埋,仍然屢筑屢頹。后來順應地形,將城市基礎立于高亢之處,終于建成。但因為順應地形,造成城墻南北不正,非方非圓,曲縮如一個烏龜,還將成都城分為了大小城,故而成都古代又被稱為“龜城”。這證明,在此之前的成都區域,并不適合建城垣。
眾所周知,四川盆地在遠古的時代是內陸湖,后來因地殼運動和四面高山沖積使湖盆抬升而逐漸形成;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沖擊而成的扇形平原。任乃強先生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中說:“杜宇時,成都平原尚屬大澤,卑濕不宜營邑。營邑必在較高之黃土丘陵地帶(廣都、新都、成都三邑之原址亦正如此),故郫本在九隴。”[4]
李冰建都江堰時,距離張儀、張若建成都城差不多過去了半個世紀,成都土質松軟,低洼潮濕的情況并沒有大的改觀,所以,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就是為了排澇。
排澇的方法就是合理安排排水出路和排水方式,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方式——疏,而“穿二江成都之中”正是這種最好的辦法。
正是因為“穿二江成都之中”的排澇方式,幾十年后的“漢時成都平原已全為陸土田疇”[5],很方便修筑城堡了;加之都江堰的作用顯現,漢時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所以漢代不僅將郫縣從九隴遷移到今天的位置,更廣設郡縣。在原巴蜀地區,除秦代已經設立的漢中郡、蜀郡、巴郡外,又新設立了廣漢郡、犍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牁郡。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郡在秦代只有成都、郫、繁、江原、臨邛、廣都六縣,到漢時有“縣十五”,即成都、郫、臨邛、繁、廣都、湔氐道、嚴道、青衣、江原、綿虒、旄牛、徙、汶江、廣柔、蠶陵。[6]
李冰創建都江堰,為天府之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為成都城市水利的發展開創了條件,使成都迅速成為中國大都市。
二、造“上應七星”的便民設施“七橋”
說李冰“穿二江”的主要目的是排澇,讓成都平原不再是水洼之地而成為陸土田疇,還有一個證明,那就是李冰造“上應七星”的便民設施“七橋”。
李冰“造七橋”的文獻資料有:
晉人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上曰沖里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大城南門曰江橋;南渡流江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上曰笮橋;從沖里橋西北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長老傳言: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三:“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上,曰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大城南門曰江橋;橋南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下曰笮橋;……從沖治橋北折曰長升橋;城北十里曰升仙橋;……李冰沿水造橋,上應七宿。故世祖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橋連星間。”
唐人徐堅《初學記》卷七《橋總序》:“蜀有七橋:一,沖里;二,市橋;三,江橋;四,萬里橋;五,夷里橋;六,笮橋;七,長升橋?!?/p>
《一統志》引梁蜀人李膺《益州記》:“一,長星橋,今名萬里。二,員星橋,今名安樂。三,璣星橋,今名建昌。四,夷星橋,今名笮橋。五,尾星橋,今名禪尼。六,沖星橋,今名永平。七,曲星橋,今名升仙。”
江河在帶給人們航運、灌溉、防洪、排澇等作用的同時,也必然為江河兩岸的交通帶來一定的困難。解決這一困難最好的辦法就是造橋。李冰在成都的兩江上修了七座橋,這七座橋是大干渠上的便民設施。
為什么要“上應七星”?所謂“七星”,又稱“北斗七星”,是天文學上的稱謂,指的是大熊座的一部分。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斗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于漢代緯書。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所組成。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尾巴,排成勺形。古代中國人就把這七顆星聯系起來,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斗形。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別方向,定季節。在中國文化中,對包括北斗七星在內的星辰的崇拜信仰由來已久,道教最重視星辰崇拜;而遠在道教形成之前,儒教禮制就強調對星辰的祭祀。北斗七星在民間影響很大,有許多傳說故事流布民間,著名的如諸葛亮在五丈原的“北斗七星燈”故事。所以,造橋能“上應七星”,當然是最美好的祈禱。
“上應七星”是“長老傳言”,想來其依據是李冰所造“七橋”的布局類似于勺形,而李冰又“知天文地理”。不過,這傳言不一定是歷史真實,歷代文獻所記的“七橋”也未必然正確?!度A陽國志》研究集大成者任乃強先生在為《華陽國志》作“校補圖注”時,專門撰有《成都七橋考》,對李冰所造七橋及成都橋梁的變化有極詳盡的考證。他認為:“若《常志》文,‘上曰笮橋四字為自注語,則從江橋為斗魁第一星起,次萬里、夷里、市橋為勺。次沖里、長升、永平三橋為柄,以象北斗,殆似之矣?!倍啊蠎咝侵f,除形似外,不能有其他意義。既云:‘(秦城)西南兩江有七橋……上應七星。即不得有升仙橋(駟馬橋),亦不得有笮橋。笮橋雖亦在檢江,與七星不相應,亦非如七星橋之為木橋,常文本自明白。后人轉引訛謬,以升仙亦為木橋(漢世笮橋亦為木橋),而永平橋遠(或已壞),說者不知,亦不細審常文,致昧七星之義?!盵7]
不論李冰造七橋是不是“上應七星”,是不是就是七座橋,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造在大干渠上的橋梁,確實大大方便了大干渠兩岸人們的交流、交通,它們確實是李冰提供的便民設施。
三、以“積薪燒之”來開山劈路
一些論著,例如《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道古關隘》[8],引用《永昌府文征》的記載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取笮(今四川鹽源、云南寧蒗一帶)及其江南地”,打通了蜀西南與滇西北的交通。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主持修筑從僰道(今四川宜賓以南)經夜郎(今貴州畢節、安順一帶)到味縣(今云南曲靖)的道路,長兩千余里。秦統一中國后,派常頞繼續修筑這條道路,稱為“五尺道”。五尺道修成后,加強了西南邊疆同中原地區經濟和文化的聯系。
筆者孤陋寡聞,確實沒有找到李冰主持修筑從僰道經夜郎到味縣的道路的文獻資料?!队啦恼鳌肥?0世紀40年代初由李根源先生聚眾多學者之力編輯的一部永昌地方文獻資料匯編,共136卷,近500萬字。[9]誠然,歷史上的“僰道”既是道路名稱,也是縣的名稱。但是,在李冰的時代,既沒有作為道路名稱的僰道,也沒有作為縣的名稱的僰道。盡管《華陽國志·蜀志》中有“僰道有故蜀王兵蘭”云云,但倘若與后面的“僰道縣,……高后六年城之?!瓰I江有兵蘭——李冰所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對讀,就會明白,這里的“僰道”乃漢置縣,治所在今四川宜賓縣西南安邊鎮。這在《漢書·地理志》中有明確記載。晉代的常璩在撰寫《華陽國志》時因對前朝故事進行追述,這才將戰國時期的李冰與漢代的僰道寫在一處。
作為道路名稱的僰道,即五尺道,又稱滇僰古道,是連接云南與內地的最古老的官道,是為連接川滇漢區與僰地區而修建的。但它的修建是在秦始皇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有效地控制全國,在中原地區興修寬達五十步的“馳道”;而在夜郎、滇等崇山峻嶺,修路太難,勉強修成寬五尺之路,故稱“五尺道”。這條道路盡管狹窄,卻與“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穼Υ擞忻鞔_記載:“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10]
李冰的時代,雖然沒有僰道,即五尺道,但是確有連接四川—云南的“蜀身毒道”,它是一條從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由西南人在崇山峻嶺中開辟的一條通向南亞次大陸及中南半島的民間“走私通道”,這條通道后來被稱之為西南內陸的“絲綢之路”,即“南方絲綢之路”。民間的“走私通道”,應該與李冰沒有什么關系。
盡管李冰沒有參與后世云南與內地官道的修筑,但是,他發明的以積薪燒巖的辦法,解決了沒有炸藥時代的開山劈路的問題。
李冰所在的戰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鐵制工具,但是,無論是疏通河道還是架橋鋪路,在西南山區,都經常會遇到像離堆那樣巨大、堅硬的巖石,“其崖嶄峻不可鑿”,給工程帶來極大的困難。當時尚未發明炸藥,靠工具鑿通又實在不易。怎么辦?《華陽國志·蜀志》里講,當時“知天文地理”的李冰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乃積薪燒之”,就是堆積柴火先燒崖;然后再往上潑水,讓山石炸裂;再用金屬工具去開鑿。都江堰是這樣修建的,岷江與長江交匯處的“僰道大灘”(就是常志中“僰道有故蜀王兵蘭,亦有神作大灘江中”的地方)也是這樣處理的。由于李冰用此法先后疏通了樂山雷坻(烏尤山)和鹽溉灘等航道,便大大促進了岷江下游水運業的發展。
用積薪燒巖來摧破甚至摧毀巨石障礙的方法,在沒有炸藥的時代應該是了不起的開山劈路的最有效方法。李冰之后,此方法被沿用下來,如《后漢書·虞詡列傳》記載:“先是運道艱險,舟車不通,驢馬負載,僦五致一。詡乃自將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辯數十里中,皆燒石剪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傭者,于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余萬?!弊⒁独m漢書》作:“詡乃使人燒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鐫去石,遂無泛溺之患?!盵11]
四、李冰在蜀時期的造福工程與人們的懷念
李冰在蜀時期,做了許許多多為蜀人造福謀利的事項,如《華陽國志·蜀志》的記載:
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謂汶山為天彭門;乃至湔氐縣,見兩山對如闕,因號天彭闕。仿佛若見神,遂從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沉。漢興,數使使者祭之。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溉灌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薄:祫t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蓖庾魇孱^以厭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時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會江南安,觸山脅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冰發卒鑿平溷崖,通正水道。或曰:冰鑿崖時,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神斗,迄今蒙福。僰道有故蜀王兵蘭,亦有神作大灘江中。其崖嶄峻不可鑿,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崖有赤白五色。冰又通笮道文井江,徑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會武陽天社山下,合江。又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經什邡,與郫別江會新都大渡。又有綿水,出紫巖山,經綿竹入洛,東流過資中,會江江陽。皆溉灌稻田,膏潤稼穡。是以蜀川人稱郫、繁曰膏腴,綿、洛為浸沃也。又識察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于是盛有養生之饒焉。
《華陽國志》的以上記載,除都江堰和本文上舉工程外,據說李冰尚有許多為蜀人造福謀利的事,只是今人已難以詳說了。
《華陽國志》的記載充分體現了李冰治水興利的智慧,但其中也有無法理解的兩處地方:“與江神要”,“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神斗”。要就是約定的地方。入水中與神斗更是難以理解,即使治水遇到比較兇猛的怪物,一般也是部將挺身而出,不可能首領以身犯險。所以任乃強先生認為,“李冰之才能,著于此志者,有二大端:一為已能掌握自然規律,善于利用當時當地之自然條件,改造自然環境,使其發展社會經濟,造福于蜀人。二為能順應群眾心理,利用神權,團結人民,發揮其改造自然之威力?!盵12]這是很有見地的。
李冰在蜀期間所做的載之史冊的事,對于開發蜀地,發展蜀地社會經濟,具有巨大的意義。
李冰任職于蜀即為蜀人造福謀利,表現出極強的為民服務情懷和踏實干事的作風,受到后人廣為稱頌。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當地官府和民眾特地給他雕造石像志念(此石像于1974年在都江堰索橋附近外江河床中發現一尊,上刻“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字樣)。后代還不斷為李冰立廟。《新唐書·地理志》說,什邡縣置有李冰祠。《輿地紀勝》卷十五記有唐李德裕在永康軍(治今都江堰市)重建崇德廟(祀李冰的廟),命段全瑋寫《崇德廟記》碑。蜀人最初為李冰立廟還只在川西平原,后歷唐、宋、元、明、清等朝,祀李冰的崇德廟、川主廟、王爺廟等竟普及全川。五代孟蜀時封李冰為大安王,又封應圣靈顯王;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改號廣濟王;元至順元年(1330年)封圣德廣裕英惠王;清雍正五年(1727年)封敷澤興濟通祐王,光緒年間又在“通祐”二字之后加上“顯惠襄護”四字;道書中還另有“崇應護國救民大帝”的稱號;民間一般則稱他為“川主”。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深淘灘,低作堰,懿訓昭垂,為準為則;彎截角,正抽心,儀型足式,無頗無偏”“誓水妙神功,更向星橋思道德;降龍成世業,好從犀石悟蹄筌”“乘勢導流,二江永奠千秋業;因時施治,一堰長留百代功”“名區問伏龍,看雙江九派廣溉膏腴,六言準則傳千世;高閣臨棲鳳,引四海五州同瞻典范,百族欽崇拜二王”“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二王廟內石壁上鐫刻的一副副對聯,無不表達了后人對李冰父子治水功績的景仰與贊譽。每年清明時節,在今天的都江堰市,來自各地的民眾都會匯集在二王廟,為李冰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典禮。同樣,作為都江堰灌區系統,也會在每年舉行儀式、召開學術交流會,深切緬懷都江堰偉大創始人、治水先賢李冰,表達都江堰水利人對李冰的無限敬仰之情和在新時代下繼承和發揚李冰精神而為民服務、造福社會的決心和能力。
在距離李冰時代2000余年的今天,都江堰已發展成為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7縣(市、區)104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游、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開啟都江堰灌區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重要階段。作為新時代李冰精神的傳承者和創新者,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治水興水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準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按照省水利廳黨組“十項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秉持李冰為民服務、造福社會的偉大精神,全面開啟都江堰水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特別是要加強都江堰現代化灌區建設,以信息化為抓手,建立完善的水情、雨情、墑情、工情等測報和控制系統,達到所有制口工程實現“可量、可視、可傳、可控”,利用信息化先進技術加強防汛指揮調度、水利工程管理、水資源實時精準調度等管理工作,率先建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滿足灌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注釋:
[1]馮廣宏:《把李冰的生平還給李冰》,載《文史雜志》2018年第3期。
[2][3]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5]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蜀志》,第120頁注釋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
[7]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蜀志》附《成都七橋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何力編著《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道古關隘》,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
[9]李根源輯《永昌府文征》,云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
[10](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11](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五十八《虞詡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12]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蜀志》,第134頁注釋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 李霜琪: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處工程師
李殿元: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