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勤藝
摘? ?要:前后蜀承襲唐代崇尚道教的遺風,尤其是前蜀時期,統(tǒng)治者重用道教杰出學者杜光庭,使得道教得到蓬勃發(fā)展。這充分表現在前蜀時期的道教建筑與壁畫、前蜀時期道教代表著作以及前蜀永陵道教遺跡上。
關鍵詞:前蜀;杜光庭;道教文化
前蜀開國皇帝王建本出身平民,之所以崇佛尚道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唐僖宗的影響。王建本身就很尊敬并重用杜光庭,指定杜光庭為兩任太子的導師。道教建筑與壁畫大多都和杜光庭有關,就連前蜀永陵中的道教遺跡也很大可能是杜光庭的手筆。杜光庭可謂是前蜀道教的一顆明星。
一、前蜀兩位皇帝的道教情緣
王建(847—918),字光圖,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史載其先世為餅師,家境貧寒,后因“販私鹽”入獄,逃亡之際遇高人指點于是從軍入伍。由于王建“機拳勇略,出于流輩”,不久便升任統(tǒng)領千人的都頭。時值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逃亡入蜀。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長安情勢好轉,王建與韓建、晉輝等5人率5000人馬趕赴成都恭迎唐僖宗回都。唐僖宗賜以豐厚獎勵,號“隨駕五都”。也因此大功,當權宦官田令孜收王建為義子,從此王建成為唐僖宗心腹大將。[1]
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唐僖宗重返長安,任命王建為神策軍宿衛(wèi)將軍,負責宮廷警衛(wèi)。次年,長安城再次爆發(fā)政變,唐僖宗只好再次逃亡。在此途中,王建任清道斬斫使,背負玉璽相隨。[2]行至當涂驛時,前面棧道被大火焚燒,后面又有追兵。王建冒著生命危險,于烈火中保護僖宗過了棧橋。為了表彰王建的忠誠,僖宗又任命他遙領壁州(治今四川通江)刺史,從此王建進入川蜀地帶發(fā)展勢力。此后幾經波折,通過多年苦心經營與擴張,王建逐漸在川蜀一帶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3]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唐僖宗死于長安,終年27歲,死后謚號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廟號僖宗。唐僖宗駕崩后,其弟唐昭宗繼位。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后梁,唐王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4]
稍后王建遂建立蜀國(公元907年—925年),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期間,采取了許多保境安民、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對當時四川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光天元年(公元918年),王建因病駕崩,享年72歲,謚號“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歸葬永陵。[5]
綜上所述,前蜀高祖王建和唐僖宗李儇二人曾是緊密的君臣關系,王建的入伍、升遷以及后來據蜀稱霸之路無不與唐末農民起義、軍閥混戰(zhàn)以及唐僖宗李儇的逃難有關。以下是《十國春秋》中出現的前蜀高祖王建和后主王衍與道教有關的史料:
王建相關
三十五卷 前蜀一 本紀
光化四年春三月,東川節(jié)度使王宗滌以疾求代,王表族子馬步使宗裕為留后。唐改封王為西平王。
夏四月丁丑,唐改元天復。閏六月,道士杜從法以妖妄誘昌、普、合三州民作亂,王遣王宗黯將兵會東川、武信兵往討。未幾,龍臺鎮(zhèn)使王宗侃等擊滅之。[6]
三十六卷 前蜀二 本紀下
(武成元年)是歲,帝以降生日為壽春節(jié)。諸僧進辟支佛牙,道士獻武成混元圖。(佑圣國師光業(yè)、道門威儀楊德輝是日以此事相嘲。)詔重建百神廟于梓潼縣。先是,唐大將軍吳行魯置百神之廟于路側,已而毀于火,及帝登極,夢神大求祠宇,遂有是命。[7]
(武成二年)是歲,廣都嘉禾合穗。昌明縣道士李懷杲謀亂,伏誅。
三十六卷 前蜀二 本紀下
(永平三年)六月丙子,以道士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8]
王衍相關
三十七卷 前蜀三 本紀
(乾德五年八月)帝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起上清宮,塑王子晉像,尊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又塑高祖及帝像侍立于左右。又于正殿塑玄元皇帝及唐諸帝,備法駕朝之。[9]
三十七卷 前蜀三 本紀
(乾德五年)冬十月,以韓昭為吏部侍郎,判三銓。昭受賂徇私,選人詣鼓院撾鼓上訴,又為嘲語曰:“嘉、眉、邛、蜀,侍郎骨肉。導江、青城,侍郎親情。果、閬二州,侍郎自留。巴、蓬、集、壁,侍郎不惜?!钡勐勓哉賳?,昭對曰:“此皆太后、太妃、國舅之戚,非臣之親?!钡勰弧e缧且娸浌黹L丈余。司天監(jiān)言國有大災,詔于玉局化置道場以答天變。右補闕張云疏言:“百姓怨氣,上徹于天,故彗星見。此乃亡國之征,非祈禳可弭。”帝怒,流云黎州,卒于道,是歲梁亡。[10]
三十七卷 前蜀三 本紀
(咸康元年)三月,帝謁永陵,自為夾巾,或裹尖巾,其狀如錐,民庶皆效之。還宴怡神亭,妃嬪皆載金蓮花冠,衣道士服。酒酣免冠,其髻髽然,更夾面連額,渥以朱粉,號醉妝。[11]
三十八卷 前蜀四 列傳
高祖以元膺年少任大,命道士廣成先生杜光庭為之師,且屬其選純靜有德者使侍東宮。光庭薦名儒許寂、徐簡夫二人。元膺未嘗與交言,日與樂工群小嬉戲無度。[12]
綜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王建和王衍本身的道教修為并不高,對道教的推崇更多是流于表面形式,比如興建道教建筑、繪制道教壁畫以及衣著道教服裝等;比起宗教信仰,其娛樂的性質更強。而所有這些道教活動,還大多是由杜光庭主持。因此所謂前蜀統(tǒng)治者推崇道教的內涵,乃是前蜀兩代皇帝重用道教大師杜光庭,在后者主導下大力發(fā)展川蜀地區(qū)的道教。
二、前蜀知名道教人物
我們再看《十國春秋》列傳中的前蜀知名道士,更能說明前蜀道教其實是杜光庭一枝獨秀的。
杜光庭
字賓至,縉云人,一曰長安人。為人性簡而氣清,量寬而識遠。方干見之,謂曰:“此宗廟中寶王大圭也。”唐咸通中應九經舉,不第,遂入天臺山學道。長安有潘尊師者,道術甚高,雅為僖宗所重,時時以光庭為言。僖宗因召見,大悅。已而從幸興元,竟留于蜀,事高祖為金紫光祿大夫、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一云先主封杜天師為青城先生。)
光庭博學,善屬文,高祖嘗命為太子元膺之師。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以侍東宮,頗與議政事,相得甚歡。久之,遷戶部侍郎。后主立,受道箓于苑中,以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觀大學士。未幾解官,隱青城山,號登瀛子。(或作東瀛)建飱和閣,奉行上清紫虛吞日月氣法。年八十五卒,顏貌如生,人以為尸解,葬于清都觀后。
有文集三十卷,皆本無為之旨。其序毛仙翁略云:“世之得道者,煉陰而全陽,陰澤都盡,陽華獨存,故能上賓于天,與道冥合,則黃帝駕龍而騰躍,子喬控鶴而飛翔,赤松乘雨飄搖,列寇御風而上下。史簡昭著,又何疑焉。嘗試論之。真一既判,元精肇分,清氣為人,謂之三才,皆稟于妙無,成于妙有。人之生也,參天而兩地,與氣為一。天地所以長存者,無為也;人之所以生化者,有為也。情以動之,智以役之,是非以感之,喜怒以戰(zhàn)之,取舍以弊之,馭努以勞之。氣耗于內,神疲于外,氣竭而形衰,形凋而神逝,以至于死矣。故曰委和而生,乘順而死,率以為常也。修道之士,黜嗜欲,隳聰明,凝然無心,淡然無味,收視反聽,萬慮都冥。然后虛室生白,脗合自然,觀化之初,窮物之始,浩然動息,與道為一,則恣心所之,從心所欲,是非不能亂,勢利不能誘,寒暑不能變,生死不能干,指顧乎八極之外,逍遙乎六虛之表,無所不察,無所不知,目能洞視,耳能洞聽,亦能視聽,不由乎耳目。何者?神鑒于未然,智通于無他也。毛仙翁則其人矣?!保ㄐ蜃饔谕ㄕ耆缕呷招劣希┧亩囝惔?,不具錄。
……光庭初入蜀時,曾于梓潼遇異僧,僧與縣令周樂有舊,忽云:“今日自興元來,頗瘁?!惫馔テ婺逞浴C魅丈?,樂謂光庭曰:“此僧乃鹿蘆蹻,故劍俠也。”為嗟異者久之。又光庭居恒持驕龍杖一條,紅如猩肉,重若玉石,絕非藤竹所為。相傳遇仙人留賜云。[13]
爾朱先生
成都人也。字通微,亦號歸元子。唐僖宗時隱煉于金雞關下石室……人皆笑以為狂。一日游峽上,有叟艤舟相待,叩其姓氏,對曰:“涪洲石姓也?!彼旎砣晃蛟唬骸爱惾烁∈?,斯其應乎?”因服藥輕舉而去。時天復末年也。先生有《還丹歌》傳于蜀中。
(一云先生后自果州至合州賣丹于市,價十二萬。刺史召問,其直更增十倍;怒其反復,以篾籠沉之江,遇漁人白石者救之,授以丹,俱仙去。)[14]
崔無斁
成都道士也。老而得瞶疾,往往托算術預知吉兇。高祖時道士李暠者,故唐宗室,居陽平化中,內懷不軌。時設齋,密召玉局道士楊德輝赴之。德輝詣無斁問北行何如,無斁令畫地作字。德輝乃書“北千”兩字。無斁云:“以千插北,便成乖形,公去卽乖耳?!钡螺x遂不果去,而暠于就齋日竟罹禍。(又高祖時有道士王僑,精于玄學,或謂《度人經》是其所造。然柳公權已書《度人經》,則非僑作也。)[15]
楊勛
不知其家世,自號仆射,能于空中請自然還丹,其丹立降;又能召九天玄女、后土夫人,經宿而去。后主以其妖妄,折其一足,戮之西市。畢命時,詠詩言失國事。不數歲,國果亡。(詩曰:“圣主何曾識仲都,可憐社稷在須臾。市西便是神仙窟,何必乘槎泛五湖。”)唐明宗朝有術士楊遷,即善使鬼神,觸物變化,已而被誅,蓋勛從子也。[16]
王帽仙
蜀人也,失其名,居常出入阛阓,為人飾敝冠,號曰王帽子。性落魄,忘爾我,暮則臥涪洲天慶觀。一夕間暴死,道士斂貲葬之。甫匝月,王自果州貽書來,始知其為尸解。
青城道士
未詳其姓氏。能幻術,恒于僻處作法,凡西王母、巫山神女及麻姑、鮑姑諸仙姬,皆應召而至。又忽于城中化出金樓惑眾。后主知其妖,密使人擒之,累月不獲。后追及于青城道上,以犬豕血沃之,下獄考訊,自言歷采民間處子,恣行容成之術,死者無算,遂伏誅。[17]
三、前蜀時期道教建筑與壁畫
四川乃道教發(fā)源地,歷來道教信仰興盛。早在張?zhí)鞄焺?chuàng)教之初就建立二十四治,多布川西一帶,故于入唐后成都一地道觀林立,總量雖不及佛寺,但亦相當可觀。蜀中道觀有壁畫者,如玉局觀、青城山丈人觀、上清宮、常道觀、金華宮等等皆是蜀中道教壁畫集中之地。[18]
玉局觀
玉局觀在五代曾被毀壞,“王氏竊據,廣其阇,壞此殿堂,并為內禁,尋與府庫悉為災焚”。后王衍修復之。前蜀重修玉局觀之前觀中就有道教壁畫甚多。據《益州名畫錄》記載,畫家常粲一人就在其中繪有多幅道門尊像,但至前蜀時已年久剝落,故而換作他畫?!坝窬只篱T尊像壁畫甚多,前蜀時修改后頹損已換?!盵19]
常粲生活在晚唐,故他所繪壁畫當是王衍重修該廟之前。常粲之子常重胤也擅長畫人物畫,曾畫僖宗御容于大慈寺。玉局觀中有常重胤所繪的王建像,“玉局化寫前蜀先主為使相日真容,后移在龍興觀天寶院壽昌殿上”。
玉局觀作為成都市內的重要道觀,是前蜀政權舉行重要齋醮法會之所?!笆拢缧且姡L丈余,在井鬼之次。司天言:恐國家有大災,宜修德以禳之。詔于玉局建置道場,以答天變。”[20]
三井觀
三井觀也是成都市內一處具有豐富道教壁畫的道觀。從陸游的《游三井觀》可知宋代三井觀道教壁畫之盛。
三井久知名,暇日偶一訪。棟宇壞欲盡,基址尚閎壯。畫墻皆國工,煙云儼天仗。旌旄亞戈戟,佩玉雜弓。太古實杰作,筆落九天上。吳生名擅世,睥睨未肯讓。規(guī)模遠有考,意象豪不放。最奇老癯仙,骨立神愈王。石恪雖少怪,用筆亦跌宕。兩姝淡蛾眉,非復火食狀。塵埃久侵蝕,風雨無蓋障。好事未易逢,寧能久亡恙?雍洛劫火余,妙跡盡凋喪。斯游恐難繼,佇立增悄愴。[21]
從“三井久知名”猜想五代前蜀時期可能也已經有道教壁畫出現于此了。
上清宮
成都市內有一座上清宮,其中壁畫以唐帝御容為主。這座上清宮是用唐道襲的私宅改建而成的,并非青城山上清宮。“王蜀少主以高祖受唐深恩,將興元節(jié)度使唐道襲私第為上清宮,塑王子晉為遠祖于上清祖殿。命齯龜寫大唐二十一帝御容于殿堂之四壁,每三會五獵,差太尉公卿薦獻宮內,殿堂行事,齋宮職掌,并依太清宮故事。[22]
青城山
青城山為道教發(fā)祥地,山中道觀林立,其中道教壁畫也較多。青城山壁畫以丈人觀為代表,其地就在今之建福宮?!罢扇擞^,在青城山即建福宮也。”[23]因唐皇夜夢五岳丈人,造丈人像賜青城山供奉,因原觀在深山之中不便祭拜,遂于此地建丈人觀,奉祀御賜丈人像?!巴跏裣戎餍耷喑巧秸扇擞^,請張素卿于丈人真君殿上畫五岳、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及岳瀆曹吏。詭怪之質,生于筆端,上殿觀者,無不恐懼?!盵24]
金華宮
唐時曾在青城山建有金華宮,乃唐玉真公主修真處?!肚喑巧街尽芬遁浀丶o勝》載曰:“金華宮,去上皇觀不一里許,唐金華(仙)、玉真二公主建。前蜀王衍與徐太后同游,避暑宮遺址存焉。按殿壁有先主、太后、太妃真容。”[25]這幾幅壁畫的作者是杜齯龜?!兑嬷菝嬩洝酚凶C:王衍“又命齯龜寫先主、太妃、太后真于青城山金華宮”[26]。
四、前蜀時期道教代表著作
現存著作
墉城集仙錄六卷、神仙感遇傳五卷、道教靈驗記十五卷、歷代崇道記一卷、錄異記八卷、天壇王屋山圣跡記一卷、名山洞天福地記一卷、青城山記一卷、修青城山諸觀功德記一卷、玉函經一卷、道德真經廣圣義五十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廣成集十七卷、毛仙翁贈行詩一卷、道門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金箓齋啟壇儀一卷、金箓齋懺方儀一卷、太上黃箓齋儀五十八卷、太上靈寶玉匱明真齋懺方儀一卷、太上靈寶玉匱明真大齋懺方儀一卷、太上靈寶玉匱明真大齋言功儀一卷、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懺謝儀一卷、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清旦行道儀一卷、太上潤淵三昧神咒齋十方懺儀一卷、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闥箓醮儀一卷、太上正一閱箓儀一卷、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一卷、太上洞神太元河圖三元仰謝儀一卷、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箓拜表儀一卷、道德真澤玄德纂疏二十卷等。
已佚著作
王氏神仙傳、仙傳拾遺、道教降代傳授年載記一卷、混元圖十卷、老君寶箓一卷、老君二十四化詩、集仙傳二卷、陰符經注一卷、圣祖歷代應見圖三卷、玄門樞要一卷、武夷山記一卷、東瀛子一卷、續(xù)成都記一卷、兼明書十二卷(佚)、規(guī)書一卷、古今類聚年譜圖一卷、安鎮(zhèn)城邑宮闕儀一卷、太上黃箓齋壇文玉訣儀一卷、醒章奏儀十八卷、靈寶安宅齋儀一卷、帝王年代小解一卷、帝王年代州郡長歷二卷、壺中集三卷、三教論一卷、大寶論一卷。[27]
上述五十余種前蜀時期的道教著作或留存或佚失,均為杜光庭編撰或者主持編撰,可想而知杜光庭對前蜀道教的貢獻和影響力是多么大。
五、前蜀永陵中的道教遺跡
前蜀開國皇帝王建推崇道教,因此在其歸葬之所前蜀永陵也保存有諸多道教遺跡。
生墓代死的王建石真
王建造像全高96.5厘米。從雕像面部看,王建濃眉大眼,額頭飽滿、薄唇大耳,看上去非常莊嚴。對于王建的形貌,史書中多有記載,如《新五代史》;“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28]。據馮漢驥教授之精密考證,認為永陵此石像應即王建之造像,雖難免有“理想化”,但仍不失為一寫實之作。
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永陵西南數百米處的白果林小區(qū)發(fā)現一座大型五代墓葬,出土有墓主石雕像1尊、護棺力士石雕像4尊、玉冊殘簡及少量文物殘片。從出土的玉冊殘簡中尚可辨“柔姿”二字。盡管墓主石雕像的頭部已殘,但從體態(tài)與裝束來看,應是一位女性。經考證該墓主人為前蜀高祖王建的周皇后。[29]
對照文獻記載和其他有關考古材料,王建永陵及其妃嬪墓之墓主石像,應為墓主生前營建生墓時放入以代死求長生之“石真”,系與道教信仰有關的遺存。我們將王建永陵及其妃嬪墓出土之墓主石像和上述唐末、五代以至宋墓出土的石真相比較,其意義均不外乎是希望把人生的厄運轉移到石真上,即以石真替罪(為自己“頂包”)以達長生不老。永陵建成之時為壽陵,封閉之日按照信仰之宗教習俗放入王建石真,其妃嬪墓亦然,即今所見之王建及妃嬪石像。此二石并非墓主死后隨尸入葬之物,這是很清楚的。[30]
棺床石刻守護尸體之隨斗十二神和仙樂圖
永陵地宮中室棺床的東、西兩側,雕刻有十二神,每側各六尊,均為半身圓雕,像高約50—60厘米,造型雄健渾厚。石像只刻上半身,股以下埋于地中,雙手插入須彌座棺床之下,作抬扶棺床狀。石像均披胸甲、背甲,頭飾有束發(fā)和戴胄兩種各六尊,甲、胄及束發(fā)的樣式各不相同。[31]從整體布局上看,十二神均采用半身圓雕,既能顯示出棺槨和棺床的高貴與厚重,也可表現武士即使下半身已因重壓陷入土中,仍能保持旺盛精神恪盡護衛(wèi)職守之抽象意義。這些表現方式,充分體現了古代雕刻家們獨具匠心的藝術處理能力和審美情趣,使得這組群像與棺床四周的二十四伎樂交相輝映,互為襯托,構成一部恢弘的動態(tài)化的場景。[32]
陵墓中安置十二神的習俗,一般認為與道教文化有關。永陵發(fā)掘主持人馮漢驥先生認為,這組圍繞棺床作捧抬護持之狀的石像與道教的“十二天將”有關,即天一、騰蛇、朱雀、六合、勾陳、青龍、天后、太陰、玄武、太常、白虎、天空。其起源于陰陽術數家的六壬式法,意在驅除兇惡,守衛(wèi)冢宅,保護墓主尸體和靈魂。近年來,有學者在馮先生的研究基礎上又進了一步,認為它們應是道教中的“隨斗十二神”,即征明、河魁、從魁、傳送、勝先、小吉、太一、天罡、太沖、功曹、大吉、神后。置“十二神”于墓中,是護衛(wèi)墓主,“使無優(yōu)患,利護生人”。歷代墓內出土的買地券上面,多有“隨斗十二神”的一些神名,可為此說佐證。[33]
在棺床四周,除了雕鑿守尸十二神之外,尚有極為精美的一套伎樂圖像浮雕伎樂內容。對此,馮漢驥教授所撰《前蜀王建墓內石刻伎樂考》有精辟的論說。把這一套伎樂和守尸十二神相配刻在一起,其所表達的意義指向已經不是一般的凡樂,而是日后王建尸解隨尸體一起冉冉升天的道教仙樂。[34]
尸體防腐劑水銀
王建墓“棺底漆紋淤土中含有相當數量水銀,共取出約15公斤,尚未取盡。水銀在淤土中均成小珠狀,其范圍不僅限于棺內底部,棺外附近亦出現少許,但均在離棺底不遠的淤土中。此種情況,可能系棺槨腐朽后所浸出,也可能系被破壞時所取出。棺內的少數銀器上也附著有相當規(guī)模的一層水銀。[35]棺中放入大量水銀,目的在于防止尸體腐壞,當與道教尸解之說有關。[36]
哀冊文中所表現的道教思想內容
永陵出土哀冊51簡,雖系按帝王葬禮設置,仍雜入了若干道教成分。如殘存可讀部分中之“痛仙馭之莫留”(第6簡);“朱草長搖”(第27簡);“我祖唯何?實曰子晉,上賓于天,爰生圣胤”(第15至16簡),皆屬此種性質之文字。經考證,永陵的哀冊也極其可能出自道教大師杜光庭之手。[37]
上述永陵道教遺跡反應出前蜀王建統(tǒng)治時期川西地區(qū)道教的盛行,而這是與道教大師杜光庭密不可分的。杜光庭可謂是前蜀道教的一顆明星。杜光庭本是讀書人,因科舉不中才于天臺山學道,后來得到唐僖宗“賜紫”而追隨他入蜀[38],并由此得到前蜀高祖王建的重用。他在寬松的氛圍里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文學才能和宗教才能,將道教尤其是前蜀道教推至一個新的高度。杜光庭之前,川蜀地區(qū)的道教發(fā)展更多是以民間形式存在,道士更是多重“玄”而非“道”。不過,前蜀兩任皇帝對除杜光庭之外的道士其實并不都給待見;尤其遇到道士妖言惑眾和組織叛亂的時候,更是嚴懲不貸。由此可見杜光庭的政治才干和人格魅力確令皇帝另眼相看,使之得以推動前蜀道教的蓬勃發(fā)展。
注釋:
[1]參見(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許嘉璐編《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628頁。
[2]參見(五代)何光遠撰,劉石點?!惰b誡錄》,傅璇琮等編《五代史匯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丙編,第5892頁。
[3]參見(宋)張?zhí)朴⒆叫顸c校《蜀梼杌》,傅璇琮等編《五代史書匯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丙編,第6056頁。
[4]參見(宋)薛居正:《舊五代史》,許嘉璐等編《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2冊,第1275頁。
[5]參見樊一:《永慶院考》,《四川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6][7][8][9][10][11][12][13][14][15][16][17][38](清)吳任臣撰,徐敏霞等點?!妒畤呵铩?,中華書局,1983年,第495頁,第510頁,第519頁,第539頁,539—540頁,544頁,564頁,675頁,674頁,676頁,677頁,677頁,564頁。
[18]參見(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斗捷泟儆[》,陳抗等編《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華書局,2003年,第989頁。
[19][22][24][26](宋)黃休復著,秦嶺云點?!兑嬷菝嬩洝?,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第18頁,29頁,31頁,29頁。
[20](宋)張?zhí)朴⒆跷牟?、王炎校箋《蜀梼杌校箋》,巴蜀書社,1999年,第185頁。
[21](宋)袁說友等編,趙曉蘭整理《成都文類》,中華書局,2011年,第95頁。
[23](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五,中華書局,1992年,第4098頁。
[25]王文才編纂《青城山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0頁。
[27]張亞平:《前后蜀道家著述總錄》,成都王建墓博物館編《前后蜀的歷史與文化》,巴蜀書社,1993年,第71—83頁。
[28][31][35]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fā)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67頁,36頁,49頁。
[29]參見張亞平:《“前蜀后妃墓”應為前蜀周皇后墓》,《四川文物》,2003年第1期。
[30][34][36][37]參見張勛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線裝書局,2006年,第1041頁,1046頁,1050頁,1050頁。
[32][33]參見曾如實:《石雕十二神》,譚良嘯編《走進永陵》,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90—191頁,190—191頁。
作者單位:永陵博物館(成都)